高职院校文秘专业“1334”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以山西管理职业学院文秘专业为例
2018-02-22王玉杰
王玉杰
(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51)
一、“1334”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一)服务山西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2010年,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中央批准设立。随着经济转型、产业提升的发展,日常商务接待、商务会议、商务交流日益频繁,相对应的秘书人才需求数量大幅增加,供需失衡现象日益突出。面临“企业找不到需要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1]的情况,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秘书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社会发展需要对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
(二)解决文秘人才培养问题的需要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突出,困难重重:培养目标滞后于市场需求;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学生集中实习困难;仿真模拟、短期顶岗等改革方式流于形式;“双师型”教师紧缺等。面对这些问题,《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这成为高职文秘专业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动力。
二、“1334”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文秘专业“1334”人才培养模式是山西管理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文秘教研室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调查研究,结合学院实际,深挖校内资源潜力,经过长期实践,凝练提升形成的。该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贯穿文秘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一条主线,由校内指导教师、小导师(学生导师)、企业指导教师分别实施实训指导。充分利用理实一体课堂、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三级实训平台,经过新手、生手、熟手、能手四个梯状阶段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高技能文秘人才。
(一)贯彻一条主线
2009年,学院文秘专业教研室以山西省教育厅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为契机,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围绕文秘专业面向的文字秘书、行政助理、记者、速录师等岗位,以职业岗位能力建设为主线,结合学院传统,进行课程体系重新建构,贯彻实施“七个一”工程(一手好书法、一手好文章、一副好口才、一副好键盘、一张好照片、一张资格证、一副好身板),提出了文秘专业职业技能具体要求。学生按照自身的特长、兴趣、就业岗位进行技能遴选,教师因材施教,使学生“愿学、乐学、好学”,学有所长,学有所得。
(二)实行“三师”指导
实行“三师”指导,将学徒制引入人才培养模式。“三师”指导主要是指每一名学生都有小导师(学生导师)、校内指导教师、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小导师指高年级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传、帮、带一名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必须选择一名高年级学生或参加学生社团组织),高、低双向选择;校内指导教师是“三师”制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教研室充分挖掘学院办公室、系办公室、档案室等部门的潜力,共遴选了14名校内指导教师,有效解决指导教师和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企业指导教师主要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指导学生秘书岗位工作。
(三)实训“三融合”
实训教学将课堂、观摩、实践融为一体,构建了“三融合”立体化教学模式。所谓“三融合”立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即课程实训与校内资源相融合;实训室建设与实体公司相融合;专业实训与企业项目相融合。
“133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主要做了三点:一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了学院的实际工作任务;二是成立了校园秘书事务所,作为文秘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经营,面向学生、社会提供文稿撰写、文书承印、商务接待、会务工作、庆典礼仪、商务接待等社会服务;三是与档案局(馆)、速录公司、商务公司等合作,将学生实训融入企业实际项目,既满足学生实训要求,锻炼学生职业服务意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又服务企业需求,完成企业项目业务,产生经济效益,达到校企双赢。
(四)实施“四段”培养
根据秘书职业成长规律,将学生培养分为新手、生手、熟手、能手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难度的工作任务及培养目标。新手阶段主要是认知秘书职业环境、职业岗位、职业规范、职业技能等;生手阶段主要是观摩、学习、模仿,夯实专业基础,学生导师在此阶段起到非常重要的传帮带作用;熟手阶段主要在校内进行实践学习,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厚基础,有专长;能手培养阶段主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安排到相对应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顶岗实习,学生成长为秘书职业岗位某一技能方面的能手。经过职业认知、基础夯实、提升能力、特长发展四个发展阶段,学生既有扎实的秘书通用技能基础,又具备秘书该有的逻辑思维、具备处理随机事物的能力,还有自身的特长发展。
三、“1334”人才培养模式组织运行
(一)专业调研,厘清学生就业面向
以学院“迎评促建”为契机,文秘专业教研室深入行业企业,走访了企业行业专家、历届文秘专业毕业生。对人才需求状况、就业面向、就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等进行了深入调研,初步厘清了秘书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就业面向等基本问题,为做好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奠定了基础。
(二)制定方案,完成建设顶层设计
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教研室对接秘书职业资格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中小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三动”(动手、动口、动脑)能力,“三办”(办文、办会、办事)技能,胜任商务助理、行政助理、媒体记者等相关岗位要求,具有良好职业形象与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紧紧围绕此目标,梳理岗位工作流程,明确岗位典型任务,归纳岗位行动领域,重新构建文秘专业课程体系,制定了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完成了文秘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
(三)深挖潜力,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文秘专业实践教学缺少师资、缺少实训基地的问题,教研室认真分析研究,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深挖内部潜力:一是鼓励将校内行政办公室建设成为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生校内实训要求;二是鼓励校内经验丰富的行政人员兼任文秘实训指导教师,构建足够数量、各具特长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三是成立校园秘书事务所,服务社会,满足学生在真实环境顶岗实习要求。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有效解决了学生实训困难的问题。
(四)多措并举,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制定了“三师”工作职责以及认证、遴选与监管制度,顶岗实习校内管理规定和校外顶岗实习管理规定等。二是成立了多元评价考核小组,包括学生评导师、学校评导师、企业评导师、导师评导师等,对导师的指导态度、业务能力、指导效果等情况进行多元评价。三是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监控模式。四是编制了文秘专业“导师带徒弟”工作手册,界定了师徒责任,明确了培养任务、培养计划、培养内容,更加注重过程管理。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文秘专业教学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四、“133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一)服务区域发展功能彰显
“133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文秘专业与档案局(馆)合作,为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档案整理,为山西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起到了一定作用。与山西新发展速录有限公司合作,多次服务山西重要会议的速录工作,在业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完成近千名工人技术等级文秘资料员的培训工作,多名学生通过了法院书记员资格考试,为山西综改区建设培养了近百名文秘(岗位群)人才。
(二)师资队伍更加合理
“133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深挖校内潜力,已有办公室、档案室、人事处、宣传部等部门负责人或业务骨干担任校内实训指导教师,并培养了一批学生导师。教研室根据导师的工作岗位、专业方向、业务水平等,组建了档案、写作、摄影、速录等不同的小组,予以分组、分级指导,基本能够满足文秘专业校内实训指导需要。“双师型”团队补齐了实践教师不足的短板,师资队伍更加合理。
(三)实训平台更加丰富
教研室根据岗位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以及人才成长的阶梯性规律,配合课程体系,构建了“理实一体化课堂——校内行政办公室(校园秘书事务所)——校外实训基地”多层次实训平台。校内实践基地由行政处室负责人或业务骨干任导师,引导所负责的小组学生参与完成各项任务,有效解决了校外实习单位无法解决批量学生实践的困境,也解决了学生分散实习不便管理和考核的问题。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完成更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尽快完成了由学生向职员的转变。
(四)教学质量稳步攀升
“1334”人才培养模式紧贴社会岗位需求,改善了专业教学条件,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100%的学生秘书职业资格(四级)考证过关,三级过关率达40%。学生在各项相关比赛中(辩论赛、手抄报赛、文秘与速录职业技能大赛等)成绩优异。专升本过关率45%。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0%,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高。
五、“133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反思
(一)规范实训指导行为
“1334”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实践之中得到落实,必须解决好导师“如何带徒”的问题。模式实施的过程中,教研室制定《文秘专业导师带徒工作手册》《文秘专业实习周志》《文秘专业实训考核制度》等一系列教学文件。规范了模式实施的工作标准、流程,对模式的实施形成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管,保障模式实施确有成效。
(二)形成激励长效机制
“1334”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妥善解决好导师“不愿带徒”的问题,否则,模式只能流于形式。学校对学生导师进行考核量化,计入学分,在评模选优、奖助学金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对于校内行政岗位的指导教师工作量,折合为一定的课时,计入年终绩效,并作为职称评审考核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