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2018-02-22向大众
向大众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关键字:高职学生;创业文化;创业政策;创业典型;创业指导
在全国“双创”大潮中,大学生已成为创新创业群体中最活跃的部分,作为构成大学生创新创业群体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的高职学生,其作用与贡献得到进一步彰显。一批高职学生的成功创业正在向社会展示着他们的人生价值,但从高职学生这一创业群体来看,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表现在高职学生虽然属于大学生,但因文化基础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受大学学制有限等因素影响,仍然存在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所选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对创新创业项目的驾驭能力有限、成功创业人数在学生中的比例偏低且多为生存性创业等现实问题。针对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积极研究高职学生群体的创新创业规律,加强观念引导,注重技术指导,积极探讨进一步推动高职学生“双创”的工作策略,成为高职院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助推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职责。
一、创业文化薰陶
文化即人化,凡是有人活动的地方都有文化的生成。文化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它是指一切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精神、行为规则、制度及其与之共生共存的各种物质因素的总和。[1]人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也是创新创业文化的产生与积淀过程。每位创新创业的个体只是创新创业文化系统中的基本元素,单独的个体能否参与到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这种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态度与激情,又会受到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影响。创新创业过程与创新创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关系。由于文化本身有积极的文化也有消极的文化,所以,高职院校在其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双创”元素时,需要打造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双创”文化氛围。通过打造校园“双创”文化,旨在引导学生破除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读书观,培育劳动光荣、敢为人先的创业观,树立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事业观,倡导立德强技、服务社会的成才观,建立与时俱进、追逐新知的学习观,弘扬团结友善、共盈发展的诚信观,打造利国为民、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因此,高职院校的创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让创业文化成为引领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立志成人成才的优质土壤。高校创业文化建设,重在有效发挥校园创业文化对学生成人成才的潜移默化功能,消除单纯以利益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需要准确把握创业精神教育这一主题,广泛运用宣传媒体和课堂教学舞台,实现创业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要用广义的创业概念视角,科学传播创业教育理念,使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鼓励青年学生立志成才,成为敢于担当的时代精英,特别是高职学生更需要从创新创业文化中感受到发展的自信,增强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可以成才、能够成才的梦想。
二、创业政策推动
大学生创业群体属于弱势群体,这种弱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观念的弱势。受传统的成才观影响,加之应试教育模板的雕刻,在创业与就业选择上,选择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显著高于创业人数比例。这种比例偏差的出现与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缺乏就业创业观念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对接;二是经验弱势。大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筛选出的群体,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阅历是其共性,而创新创业是要面对社会、实践性强且带风险的行为,大学生往往缺乏社会经历和经验,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纸上谈兵”的尴尬;三是资源弱势。创业实际上就是在一定资源支撑下的机会识别与运用,显然,对于梦想创业的大学生们存在着有形与无形资源短缺的基本事实。为了鼓励支持更多大学生成功创业,国家及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系列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涉及费用减免、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社会服务等方面,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对于助推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成功之路有着重要帮助。这些政策立足点体现于创业实践、创业行为、创业活动过程,具有鲜明的大学生创业行动导向。[2]但是,现有的政策存在着需要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如:大学生创业享受的财政贴息贷款政策,能够极大帮助大学生创业解决资金难题,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地方出现先要参加政府公共就业部门的SYB创业培训方可获得。而这种培训形式与内容是否符合大学生的实际,将这种培训作为大学生获得政府支持创业资金贷款的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值得研讨。作为创业主体的大学生,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别,是否需要培训,需要培训什么,何时参加培训完全取决于学生本人的自身实际。现有的作法有可能使有意创业学生因为资金短缺而又要先经过一段时间培训错失商机。显然,对于大学生创业不能认为是学生自己的事,它也是政府的事,更是能够带来多方受益的事。针对新时期的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政策支持,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创业政策的导向引领作用,杜绝政策执行中的不必要“附加条件”;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出台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业的动力的相关政策措施。如:加大支持高校的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的力度,进一步提供高校改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条件的资金支持,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作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必要条件等。通过政府政策导向与支持,形成人人关注大学生创业、人人支持大学生创业、人人参与大学生创业的新格局。
三、创业典型示范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相比,因文化基础薄弱,从而表现出心存梦想,又自我感觉信心不足。既期盼未来有一个好的发展,但又存在自我定位不清等问题。然而,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不扎实并不代表情商智力低下,究其产生的原因往往有多个方面,如家庭影响、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等。结合高职学生实际,学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激发学生励志成才的重要途径,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增强高职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要充分挖掘与发挥创业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信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的关键又在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的选择与运用,从而实现帮助学生启发思路、增强信心、激发斗志。从目前的情况看,众多高职院校也常运用这种方式激励学生,但是,常因所选案例素材层次偏高,存在距离感。如比尔盖茨等人是标杆、是榜样,但太伟大,毕竟是少数,对于我们的在校高职学生而言,因基础不同,观念与现实差距客观存在,使得学生感觉难学、难作,只好不学。如果学校能够做好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的宣传引导,情况将会另样。由于学院自己培养出来的就业创业典型,同学们会存在亲近感,有些甚至就是乡邻,经过老师对其事迹的加工解读,能使广大同学产生能学、可学愿望,其效果自然不同寻常,就会对学生创新创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通过对学校自身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的创新创业事迹的宣传,应成为高职院校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重要策略。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事迹收集、筛选并使之成为工作常态;二是就业创业典型案例进课堂。要在教学组织中,通过教师精选出本校毕业生中的就业创业典型案例与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体现就业创业典型在学生成长中的导学功能;三是就业创业典型案例进入育人环节,要用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案例启发学生成人成才;四是构建就业创业典型案例宣传平台;五是开展优秀毕业生返母校活动,通过毕业生与在校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激发学生求学上进热情。
四、深化“双创”教育
创业是一项充满风险而又赋有激情的行为。在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创业者会涉及诸多知识的融合运用,而现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知识多分散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知识的碎片与割裂带来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实际运用存在匹配度低的现实。同时,创业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过程。学生需要围绕创业项目将所学碎片知识融为一体,显然,大学生的创业不仅需要具有风险意识,拥有敢于拼搏的精神,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经验积累。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这些问题,需要高校通过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来有效落实。其根本途径就在于构建适应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指导体系,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专业交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新机制,促进专业教育、学生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二是推行“双创”育人项目化。坚持实践育人工作导向,推行“项目+学生团队+指导教师”育人模式,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载体和途径,突出学生以“双创”为核心的综合职业素质培养;三是拓展利用现有实训室功能,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建设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创业实践区等训练基地;四是构建“双创”课程体系。按照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分层分类的原则,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体系和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差异化需求;五是推行实践教学“两位一体”。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两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实验实践项目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内容,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学生的“工匠”精神,突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六是深化教考模式改革,突出实践训练成果,并积极推行创业导师制、工艺学徒制,鼓励高职学生参加各种科技项目,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行学生任务式学习,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量与课外作业的探索性;七是培养“双创”师资队伍。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聘请创新创业成功者担任创新创业课兼职授课或指导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师教学能力专题培训,提升教师执教水平;八是实施“以赛促学”工程。教学专业设立校内专业竞赛项目,并与省级、国家级竞赛项目相衔接。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才可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五、创业服务跟进
高职学生自主创业难度大,他们往往缺乏合适的创业项目、必要的创业资金、营销能力、管理能力、融资能力、社会经验等。[3]在高职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需要政府的政策强有力支持的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关心理解与支持,更需要学校做好配套性服务工作并及时跟进。只有学校做到对创业学生“扶上马,送一程”,对创业行动的学生做好跟踪服务,才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搭建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好地落地生根。在具体服务工作中,一是建立相应机构,配备相应人员,帮助创业学生证照办理,协调政策落实,开展专业技术指导,为其创业解难答疑;二是开放专业实训室,延伸专业实训室功能,实现专业技能训练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拓展;三是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规范程序,明确用途,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必要创业启动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是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高
职院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六、社团活动引领
大学生成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而这些能力与素质的形成往往难以在课堂的学习中实现,它需要通过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训练才能得到锻炼提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创新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特征,体现在目的上,是商业价值发现和创造的指向;体现在主体上,是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等独特个性的展示;体现在手段上,是新手段运用张力的缓解。[4]创新创业的这种实践性特征就决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梦想的实现必须有相应的实践训练平台作为支撑。大学生只有通过利用实践训练平台才能形成创新创业所需能力,而在有助于大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的诸多平台中,大学生社团应是一种学生参与度高的学习交流实践平台。高校有必要组织好学生社团并引导支持社团活动健康运行,发挥学生社团对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功能。在具体操作上,一是明确学生社团管理部门并规定其职责;二是提供一定资金支持,为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便利;三是配备相应教师参与学生社团活动之中,重在观念引导、专业指导;四是运作好各种赛事,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五是积极组织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沙龙活动等,并做好学生社团活动与学生的各种学习任务有机结合。
总之,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时代主体,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高校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结合生源特点,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融入时代潮流,帮助更多学生创新创业,从而实现创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