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继承创新的歌唱艺术
2018-02-22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港口高中 广西贵港 537100)
一、歌唱艺术的传承
1.古代唱论中的审美观
在音乐艺术的大家族中、声乐表演艺术是最古老的也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即是我国最早的歌唱艺术的文学纪录。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歌唱艺术及技巧运用已有了相当深刻而精彩的论述,它蕴涵了丰富的审美情趣,代表了古人对歌唱艺术中声音与感情在实际运用中的审美观,非常强调歌唱艺术中吐字的真切。声乐之美,首先应基于语音美,音因字起,依字行腔,方能字正腔圆。而歌曲演唱中的韵味之美必须经过语音化旋律音调来完成,直至今天,声情并茂仍然是人们在追求声乐艺术之完美的一个标准。[1]
歌唱是需要美好的声音的,这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作为一个歌唱者应该努力把自己的声音修炼得更优美,技巧更纯熟,但最重要的是需要认真来研究所要表现的东西,怎样通过优美的声音和艺术技巧,把作品的内容深刻地体现出来,以感动听众。
在歌唱艺术中“声”只是歌唱的技巧,“情”是表情的艺术。歌唱作为一种表演形式,其主体离不开表情艺术,演唱者不仅是歌曲表演者、解释者,也是歌曲的再创作者。所以,任何音乐艺术如果缺乏真情实意,缺乏美感,即使要表现昀思想内容再好,也是苍白无力的,所谓“千音同声,万音同形”是不可能产生打动人的艺术感染力的,传统唱论中的美学价值对于我们今天歌唱艺术的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应当重视的。[2]
2.歌唱艺术的民族化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其艺术的形成发展与特定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这种多元文化的原始沉淀,绘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艺术文献宝库,歌唱艺术随着历史的进程走过了艰难而漫长的岁月,我们知道,从近代的学堂乐歌开始,中国的歌唱艺术发展已有相当数量的积累和新的尝试,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黄自先生就以特有的创作风格,展示了他的艺术才华 。
在建国初期,由于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民族艺术,大批音乐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到民间采风、纪录、整理民歌,学习地方戏曲,挖掘了大量的边疆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由此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的优秀歌曲,如《草原之夜》、《乌苏里船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等,他们的创造都基于民族精髓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就是艺术生命系中取之不尽、汩汩涌动的泉眼。
歌唱艺术的源头应该是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歌唱实践所遗留下来的成果。要创造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建立民族学派,要抛开我们传统的歌唱艺术这个基础是绝不可能的。
现代社会已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建立和普及,21世纪人类社会将更加趋向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的趋同化,目前国内的音乐也出现了商品化的苗头,音乐制作、表现和传播工具逐渐高科技化,音乐观众的音乐审美,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声乐艺术发展更应立足于民族的根基,保持风格的多样性和独特的个性,使其有更加浓郁的民族风格,以体现中国音乐文化多元多样与源远博大,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创新中的思考
1.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创新
艺术贵在创新,我们应当善于吸收优秀的传统经验,并在探求新的艺术形式中继续探索新的艺术经验,所以,我们说艺术上创新即是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去寻求新的突破,脱离了传统的创新有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根本谈不上所谓的“新”。
民族歌唱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一是歌唱实践;二是向古典声乐文献学习,中国的民族戏曲,曲艺和民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但我们有些歌手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对中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的唱法及演唱技能知之甚少,所以就导致了当今歇坛上千人一腔、一花独放的趋向,失去了歌唱艺术中最可贵的魅力、活力和生命力,更谈不上有鲜明的个性,象当年胡松华的草原牧歌,才旦卓玛的藏族风情,郭颂的东北二人转特色等,带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情韵,使我们的音乐审美享受变得丰富多彩。但现在已极少能听到这类个性鲜明的演唱了。我国的民族声乐应该如何向前发展昵?[3]
2.借鉴与探索
我国著名的音乐评论家李凌曾写道:“学过洋唱法的,加深对民间歌唱的研究……唱民歌的也不要拒绝用洋方法作参考。前者是逐步民族化,后者是革新”这说明我们抛弃传统不行,不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技术也不行,不可能凭空创建一套什么歌唱艺术体系。
有人认为意大利的美声唱法的科学性为世界公认,掌握了美声唱法,声音就可以尽善尽美,就能完美地演唱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风格的古今声乐作品。其实不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来说,任何只强调某一方面的观点都是不够客观的,不科学的,我国民族声乐唱法本身就具有符合、适应我国歌唱语言特点及民族风格的先进经验,我们应吸纳国外与我们的民族唱法不同类型的唱法中的科学性,比如黄声唱法中有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训练方法,强调打开喉头,使声音获得充分的共鸣,声音就变得更为圆润、优美;保持声音的高位置使声音更加富于表现力更具有穿透力;注重各声区音色的统一和连接使歌声更为流畅、贯通。但必须认真学习古代唱论中的歌唱技法,重视民族传统的咬字、归韵、呼吸应用、韵味等与美声唱法不尽相同的独特规律。我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就有一些经验和体会,有些中音声部在唱中声区时较喜欢用浓厚的音色,共鸣位置比较低,在唱高音时没有很好的运用高位置、发展头声和声带的轻肌能,造成了声音唱得过重、音色偏暗、音域的扩展比较困难,所以在表达民族歌曲的风格、情感时就有局限性。我认为我国的歌唱艺术应保持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民族语言特色,民族的审美,民族的情感,它能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又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民的生活情感,引起听众的内心共鸣。实现继承与借鉴的有机结合,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唱好中国创作歌曲及民族歌曲,为国内观众服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