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主持人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2018-02-22张易泽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主持人汉语智能

张易泽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

1 智能时代对主持人行业的冲击

当下,人工智能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时代的飞速发展,正在不断刷新着人们对于“智能”二字的认知。虽然很多人对于智能时代的开启总有着担心和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时代将会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大的机遇。

可以说,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一种新的技术革命的诞生。而播音主持行业与人工智能的交汇,无疑给传媒业造成强有力的冲击。在2018年3月1日,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的虚拟节目主持人声音从电波里传出,这次“主持人”的亮相,是科大讯飞与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跨界合作的创新成果,通过先进的语音合成技术模仿真实主持人的声音和语态样貌,并将其应用于新闻播报,这在我国尚属首例。让机器人代替节目主持人进行语音播报和主持节目,这在过去看来无疑是天方夜谭,可如今的智能技术将其应用到播音主持工作当中。可以说,智能时代的开启将进一步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 智能时代播音主持的优点与窘境

智能时代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下人们最关切的热点,因而不乏有人对这一新鲜事物还是抱有些许的担心。在快节奏的当下,如果智能播音主持工作者作为语言文字传播的主要桥梁,受众会在被其震惊的同时,没有时间去顾及其究竟是真人还是机器人,更没有人会去为主持人的转型而进行思考,收获的只是对智能主持应接不暇的感官震惊和好奇。将智能主持人用于电台及电视台节目主持,仍是不小的尝试。机器主持人无疑属于人工智慧的结晶,在笔者看来,它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智能主持人的出现,对于电视台来说,能够降低劳动成本,在播报新闻、天气预报等固态形式的节目中,机器人能够在不出错误的情况下完成节目任务。其次,在智能主持在中国还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新兴产物,它足够吸引受众眼球,或者说,真人主持和机器主持若能在节目中进行搭配组合,制造出人工时代的科技幻象,无疑是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样式。最后,智能主持人的出现,将会使单纯播报新闻、天气预报等固态节目形式的人类主持从中“解脱”出来,投身到更加具有知识文化含量、更加体现个人价值的脑力劳动中。

而反过来想,智能主持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便利和猎奇的同时,也在引发我们的思考。是否智能时代的来临会使得主持人的存在感被边缘化?

3 智能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行业的再思考

现如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在发生变化。播音与主持专业不仅仅是进行口语传播这么简单,播音主持从业者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电视节目,无论是新闻播报还是访谈栏目,都承担着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的责任,与国家政策方针紧密相关,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电视新闻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在笔者看来,智能是一种技术,更是一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博弈。智能时代的来临,虽然增强了电视传媒行业的表现力,但它永远为人类所掌控,只是一种为人类所操纵的技术手段,代替不了节目的魂,也代替不了人的情感、思想和创作。

3.1 智能主持与节目内容的匹配和把控

智能技术在带给我们越来越多前所未有的惊奇和刺激的同时,忽略了节目内容本身所要传递给观众的真实感和交流感。将“主持”二字分开来解读,“主”是一种态度,“持”是一种情怀。对于一些情感类的节目和文化类的节目,我们不能陷入技术崇拜的怪圈。在这类节目中,如果用智能主持人一味地追求华丽新奇的视觉效果,却忽略了节目最应该把握的情感节奏和叙事节奏,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试想,如果《经典永流传》或者《等着我》这类节目用机器人来主持的话,恐怕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智能主持人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人类的情感状态能否被其复制?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无论是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讲话,还是已经运用到电视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都在向我们揭示:智能技术已经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一方面,我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去适应智能时代,从思想上、理念上接受并不违背电视生产规律的智能主持人出现的现实;另一方面,更要合理地使用支配它,为人类所用。

在笔者看来,智能主持被人们质疑的主要原因在于思想领域贫瘠的同时不合时宜地穿上了一件华丽的“技术外衣”,只是一味地在技术上领先,而思想内容并未出现提升。主持所反映的是一项语言艺术,是人类情感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激情表达。好的主持人总能在特定情景下妙语连珠,一个生疏的主持人却只能做到照本宣科,这就反映了思想和阅历有多重要。例如,在一档新闻直播节目中,出现突发事件和突发状况时,机器人是无法及时应对的。新闻媒体讲究时效性,这方面智能机器人显然也处于劣势,这种情况在综艺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人工主持人会随时根据节目模式和内容需求,调整自身角色属性和定位,而综艺节目对于主持人的灵活应变、驾驭现场以及处理节目突发事件的需求更是不可或缺。毕竟,主持人原来声情并茂地按照台本背诵串联词,早已不足以面对当下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需求。但这并不表示着人工主持人就完全可以高枕无忧,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积极顺应智能时代发展潮流,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才是主持人应该做的。

3.2 智能主持与人工操作的精准对接

智能时代的机器主持人,无论是播报新闻,或者主持节目,都离不开背后人工的操控,一旦失去了人工操作这一背后行为,那么智能主持就只是一具电子空壳。“播音具有创造性,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标点的停顿来读,而是按照一定的符合视觉和听觉的规律来表达。播音不是在读字,而是在创作。”从这点来说,智能主持永远无法替代人工主持,每个人对稿件的处理有着自己独有的理解,自然播讲出的语态面貌各有不同。所以,笔者认为,在播音主持艺术中,智能技术只能是作为一种手段,实现人和人之间平等且有灵魂的交流才是最终目的。

4 对智能时代播音主持人转型的思考

4.1 播音主持专业的开设与市场需求失衡

现如今,一些高校都在开设播音主持专业,但师资力量与招收学生人数显然不成正比,技巧的训练远远跟不上当下的要求。在各大传媒机构主持人需求和培训机会呈现退化的现实情境下,主持人行业的断层现象将愈加明显。而只要进入传媒领域,人工智能也必然会和在传媒领域扮演重要角色的主持人发生联系。这对于播音主持这一行业来说,核心的问题无疑在于提升个人的业务水平。作为主持人,如何将节目内容与观众连接在一起?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观众认识自己?这就需要主持人注重平日的积累。在当下快节奏的社会中,一盘盘的图像快餐让人目不暇接,观众不再是用心地看,审美地看,思考地看,而是轻快地看,娱乐地看,享受地看,甚至刺激地看。这对于主持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这就要求主持人在主持一档节目时,对节目的选题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并且富有创造性地表达节目内容,这就需要其不断修炼“内功”。否则,在人工智能与传媒圈联系如此紧密的当下,主持人这一行业将不断陷入尴尬境地。所以,主持人的转型迫在眉睫。

4.2 播音主持行业新的发展前景

结合上述,对于从事播音主持专业的同仁来说,播音主持是否是唯一出路?笔者认为,显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尤其是在当下国家大力倡导“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汉语的国际传播更需要抓住这一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为契机努力实现汉语在国际上的多样化传播与发展,切实促进我国汉语文化教育的国际化。2018年1月18日,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姚喜双教授这样说:“这五年来,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着变化。而我们的播音与主持专业现如今不再是进行口语传播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语言文字的发展每年都有新的课题,我们的播音主持研究和创作应围绕着国家的大事”。在这一背景下,对于从事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来说,不断地将语言文字进行广泛传播,加强艺术语言的修养,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不断地为语言艺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对我们来说将会大有益处。而对于播音主持工作者,或者与语言传播相关行业的同仁,都将是不小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语言在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大大提升,汉语的国际化需求也越来越大,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希望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其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汉语的国际化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为汉语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机遇。一带一路在加强沿线国家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加强了沿线国家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增加了沿线国家的汉语需求,促进了汉语的国际传播。”从事播音主持的同仁应该以“拥抱新时代”的态度积极迎接新时代。

5 结语

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曾说:“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会在山顶重逢。”而在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技术与艺术已经得到了融合。在电视艺术中,技术是手段,通过语言的传播来达到人与人头脑的交流才是最终目的。而在智能技术的裹挟下,中国电视主持人已经步入职业转型和专业升级的关键节点。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和探讨,可以发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智能主持的冲击,学习播音主持专业不再仅局限于当主持人、当播音员,而应该积极发挥专业优势特长,以语言文化传播者的身份,积极迎接国家环境变化的挑战,树立我们语言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加强同世界各国语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从事播音主持这一专业的,更应该把握住这一背景,将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国家战略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有所作为。也只有如此,我国的汉语文化传播才能够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猜你喜欢

主持人汉语智能
学汉语
主持人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