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2-22韩剑锋曹亚丽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政治传统思想

韩剑锋,曹亚丽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401)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历史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历经历史的筛选和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思想道德观念进行教化培育的实践活动,两者的融合存在着现实结合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历史的本质反映,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1]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历史的筛选与沉淀、承载民族的风貌与特征、包含各种观念与形态的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独具魅力与特色:一是绵延不断。中国文化历经几千年传承不曾中断,相较于世界其他文化的保留相对完整连续、历久弥新,是罕见的古老文化。二是民族特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具有一般性文化的共同特征,而且形成了独具华夏特色的民族风格、精神风貌和道德习惯,称为民族自信的内化。三是历史悠长。中国传统文化起始于史前时期华夏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交融过程中,走过先秦南北朝的风风雨雨,经历唐宋元明的艰难曲折,拥有长达五千年的文化史。四是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了儒、佛、道、法、墨等流派的哲理智慧,也渗透着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精彩纷呈,并且在自身发展路途上不断地融合外来文化,更新自己的内容形式。每一种文化都包含着时代性和地域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两重性,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时代性中包含着永久性,在地域性中包含着一般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封建保守的缺陷、重农抑商的不足。因此,对于这份宝贵地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不能拿来主义,也不能完全抛弃,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特定阶级的特权,而是任何阶级所共有的客观活动。从思想政治品德上教育人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即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和道德观教育。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不断丰富其内容,对于个体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皆有重要意义。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个人进行世界观教育,引导其遵循生存原则以提高生存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将个人的需求从物质方面提升到精神层面,追寻精神境界的升华以实现人的发展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还能够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它能够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开来,统一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维护社会的政治稳定;它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使社会成员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好地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及时准确地将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社会成员,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契合

现实契合是指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追求、价值取向、思维理路、培育路径的一致性。[3]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潜移默化渗入与熏陶,将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输入并内化到个体思想中。文化选择功能:甄别各种文化,批判有害内容,大力弘扬积极先进文化;文化整合功能:协调零散要素,整合碎片文化,使之协调成为完整一体;文化传承功能:通过培养与教育,在民族共同体中进行文化接力,以实现其连续性;文化传播功能: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对外传播;文化创新功能:依照时代的发展更新文化内容与传播形式,更好地激发个体创新能力。第二,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载体。文化本身就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这一特性使得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文化相较于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易被社会成员接受,将两者融合不易受到排斥;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创新教育工作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活力。因此,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点,将两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以实现协调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既是可行的又是必要的。具体而言,二者之间的教化功能、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原则具有相似性,因此具备融合的可行性;二者的融合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选择,因此又具有融合的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1.教化功能相似。所谓教化,是指“文化环境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及与此相一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思想的教育和行为的规范”。[4]早在中国古代,孔子就将儒家学说的教化功能运用得淋漓尽致,孔子与他的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周游列国,共同食宿,讨论学术,培养德行,这种相处模式其实就是中国早期学校的雏形。他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注入到自己的讲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培养贤人。再有西汉时期所推崇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教化的典型事例,继承儒学、弘扬传统文化在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的教化功能。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社会成员进行品德教育与培养,以期达到社会所要求的高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也是一种教化过程。

2.教育目标相近。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古代,《大学》里面曾经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修身养性,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向圣贤之人靠近;其次的目标就是要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感染身边的人,向更多的人传播修养身心的重要意义,致使别人也获得美好的德性;最后的教育目标就是要达到最高境界“善”并始终保持如一。孔子也曾说过,“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圣人,然而圣人在实际生活中并非真实存在,却是每个人为之努力的方向。相应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不断趋向圣贤之人;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社会稳定。

3.教育内容互补。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既有交叉性又有互补性。交叉性主要指的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总结出来的优秀内容,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播开来,思想政治教育所宣传的教育内容又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有力支撑,例如:爱国守法、勤俭自强这些公民道德。二者的互补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可以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面向时代发展不断变革自身内容才能延续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时俱进的实践活动;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德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力补充,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孔孟先贤的道德情操。

4.教育原则互通。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完备的教育体系,其中“言传身教”与“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首先,言传身教。一方面是要“因材施教”,孔子坚信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接受习惯要使用相应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一方面要身正为范,作为教育者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在实际生活中感染人、教化人,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其次,循序渐进。教育过程与受教育过程都是一个水滴石穿、日积月累的过程,如孟子曾说“流水之为物,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不成章不达”,一定要根据客观规律行事,不可急躁。这两大教育原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同样适用,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受教育者的循序渐进,方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回顾历史,曾经出现过五四运动等反传统的浪潮,也有过“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文化热潮,当这一切都冷却之后,促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进行再思考。而在当代,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时代的要求。从现实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经济政治的全球一体化,使得文化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国际挑战。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文化优势,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对我国社会成员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实行文化霸权主义,威胁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挑战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统性;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这也会带来价值扭曲、拜金主义等问题的盛行。这就更加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思想的教育,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理念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方面和各过程,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

2.建设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每一种文化都具有两重性,有其精华之处也有糟粕之面,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例外。经历漫长历史长河的冲刷,积极先进的传统文化对于我国是一笔难能可贵的历史遗产,但是对于其中的封建保守性和局限片面性,则要革故鼎新,进行自身的扬弃实现经久不衰。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先进理念,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理念,不断地进行选择、积累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在保持优秀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保持一致步调,保留自己积极的、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抛弃消极的、落后的糟粕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现阶段应当做出的最佳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融合并非是谁应该取代谁的应然关系,也不是谁主谁次的或然关系,而是二者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相互借鉴、共生共长的关系。这不仅是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的需要。

3.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5]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德育培养,一个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对于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大学生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首要一步。当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环境下的各种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队伍的冲击不小,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蔓延开来,导致大学生缺乏社会担当、淡化诚信意识以及扭曲价值观念等问题的出现,这时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尚情操去净化大学生的心灵,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去启迪大学生的心智,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道德品质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分发挥其教化育人功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三、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应从建立促进传统文化融入的保障机制、创新促进传统文化融入的方式方法和改革促进传统文化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三个方面推动两者的有效融合。

(一)建立促进传统文化融入的机制保障

1.强化心理价值认同机制。要做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必须先使得社会成员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念上一致认同,抓住中华民族最本质的精神与特质。心理价值的认同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多方力量的综合努力,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另一方面是受教育的心理认同。教育者要在教育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注入到教育内容中,受教育者也要认同接受并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日常行为活动中。

2.搭建日常行为践行机制。建立心理价值认同机制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日常实践中继承并且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要搭建一个实践行为的机制平台,使得受教育者在践行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吸收并内化为道德品质,再外化于行为活动。要在全社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让全体受教育者都能够参与其中,引导其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3.构建奖惩测评体系机制。建立健全奖惩测评体系不仅能够对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成果进行检测考验,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使得实现路径更加科学规范化,而且能够在结果中检测出可取之处和错误之点,能够有效避免重复出现错误。在测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的认同为目标,发展为目的;其次要注重测评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形成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多方位全方面的测评体系;最后不只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

4.完善各项组织保障机制。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需要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建立完善各项组织机制和保障机制。首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投入更多的支持与建设,对相关的工作者进行定期的培训与教育;其次,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从教育环境与培养管理两方面进行建设;再次,国家要投入更多的教育经费,用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项资金,并加以监督与管理使经费落到实处;最后,要在教育机制建设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配合各方面工作的实行。

(二)创新促进传统文化融入的方式方法

1.推动融入方法创新。将传统文化的各种有效形式充分地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推动其创新发展。一方面,要创新传统文化融入的方式方法。利用直接融入法,将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价值观念直接注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作为施教内容;利用间接融入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各种具体形式和载体之中,使得受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利用复合融入法,将直接灌输与间接融入相结合,使其优势互补,使得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共同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包括有形的物质条件和无形的精神条件,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形成一个“文化场”。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充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积极媒介,只有在积极的环境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才能实现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消解一些糟粕内容,促使成员之间的友好互助,这对受教育者起到无形的培育与教化作用。

2.推动文化载体创新。文化是思想政治过程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和手段,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各种具体内容,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在当下迅速发展,影视作品等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变为具体,再用形象生动的方式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一致的道德观念、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核心价值观传播开来。同时积极利用网络交流,准确掌握社会动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其次,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各种文娱体育活动,将传统文化因素注入其中,寓教于乐;完善各种各类文化设施,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历史纪念碑、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对受教育着进行传统文化熏陶;同时积极扩展文化传统渠道,进一步将传统文化因素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

(三)改革促进传统文化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者的主体力量,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入,必须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注入更鲜活的传统文化因素。

1.格物致知,思想政治教育课因材制宜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注入传统文化因素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课更加生动形象、深入人心。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因材施教融入不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将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相对比;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时,可以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相联系;在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可以与传统文化中的辩证逻辑相融合。

2.知行合一,思政主题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中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除此之外,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也需要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融入。组织开展各项传统文化活动和教育主题活动,如古代诗词大赛、国学研究讨论等,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感同身受,自觉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举办传统文化研究的学术讲座,如《诗经》讲座、《周易》讲座以及《论语》讲座,在学术讨论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定期组织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参观校史馆、历史博物馆等,从而潜移默化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3.革故鼎新,网络思政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挪用或是机械的相加,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扬弃发展,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适应网络时代的信息环境,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机制,实现传统文化的革故鼎新,已经成为时代不可逆的要求。儒家所强调的“孝悌、忠义、礼义、廉耻”,就要融入当今时代的色彩,强化个人义务观的同时争取个人权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形式、文化表现方式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利用网络思政工具创新教育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散发传统文化的魅力,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猜你喜欢

政治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