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前译制片配音存在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2018-02-22张丹若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6期
关键词:译制片译制字幕

张丹若

1 中国译制片的起源

1.1 中国译制片配音的兴起

中国译制片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当时大上海大戏院公映了由华侨译制的影片《一舞难忘》,成为中国译制片配音的一个开端,自此,译制片配音也逐渐出现在更多的舞台上。这其中,由于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影响,苏联电影与社会主义阵营电影成为当时中国译制片配音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型,如《普通一兵》《伟大的转折》《俄国问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中国的观众从这些影片中逐渐了解了苏联的文化与历史。

1.2 中国译制片配音的辉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译制片配音的黄金时代,也是长影、上影等电影制片厂最辉煌的时期。长影是我国最早进行外国译制片配音的制片厂。从1948年夏着手译制外国影片到1989年初,40年来,共译制四十多个国家的776部影片,其中主要是故事片,也有少量的纪录片、科教片和美术片。白玫、肖南、白景晟、陈汝斌、陈光廷和陈占河等一批优秀的老一辈配音艺术家开创了长影译制片配音时代的辉煌。

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是另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中国电影译制厂,在这里,一批优秀的老配音艺术家用他们动人的声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邱岳峰、毕克、尚华、于鼎、童自荣、刘广宁、曹雷、杨成纯、乔臻、丁建华、李梓、苏秀等都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著名配音艺术家。

邱岳峰与李梓配制的《简爱》,毕克与杨成纯配制的《追捕》,乔榛与李梓配制的《叶塞尼亚》,童自荣配制的《佐罗》等经典台词成为广大观众耳熟能详的艺术作品,更是成为艺术院校艺术语言和台词课的教材。

2 译制片配音现状

2.1 译制片配音的商品化

中国的译制片配音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新的商业模式下,译制片厂是不需要大量配音演员的,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根据配音角色的需要采取临时性聘任制,而这一体制的转变,也产生了一个新型的职业——棚虫。

棚虫与我们所熟知的译制片大家不同,指在快节奏的商业模式下由于工作繁忙而需要长期待在录音棚,他们会为了工作昼夜颠倒,废寝忘食,但和老一代的配音艺术家们相比,他们没有了那种对于作品精雕细刻的耐心和精神。这些棚虫在一天中能够配出十余部影片,但高产的他们并没有像老艺术家们一样从台本分析、划分角色、开会探讨、棚外试练,再到进棚实录经历这么一个漫长的研究过程。因此,配出的译制片相对来说艺术价值较低。

观众由以前单一的看译制片转成原声字幕,配音爱好者也通过多种途径观赏外国电影,这也对当前译制片配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口电影、大片中的音响制作水平都慢慢改成最先进的立体声技术。当前,我国现有的配音制作水平比之外国略显落后,无法达到译制片人声与电影音效原声的贴合,这样,译制片配出的影片自然比不上原声电影的感染力。

2.2 观众对原声影片的需求

2.2.1 对外语的需求

由于时代特性,过去我国引进的外国电影多为故事片和文艺片,而现在,随着商业的发展,大部分的电影市场被商业片和科幻片所占据,这其中尤其以好莱坞商业大片为主。这类电影主要以华丽的视觉效果和震撼的音响效果为主,比如风靡世界的指环王系列电影,就是以绚丽的视觉特效和音响效果来吸引观众,而电影本身的内容十分简单,不需要中文也可以理解。所以,在这一方面,可供配音演员发挥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小。再者,以我国目前大力普及外语(尤其以英语为主)的大环境下,去电影院的年轻人群对于欧美文化和语言的认同感也有所加强,所以以年轻人为主的观众群就会更加喜欢原声大片。

现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偏爱原声大片,加上我国的译制片水平得不到提高、配音演员的专业素养难以超越以前的老配音艺术家,译制片配音也就越来越得不到重视,甚至有了不再需要译制片配音的声音。

2.2.2 对声音品质的需求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语言艺术,在放映时必须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效果对观众进行感官刺激,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让观众能够在观影时有更好的体验,电影中的画面与声音都不断改进,出现了3D电影与立体声等新兴的技术。译制片作为一种原声影片的改良版,目的是通过翻译语言让不同国家的观众能够欣赏到更多语言种类的电影,在译制过程中,就势必要打破原声电影中的人声与效果声,这就要求译制片厂拥有先进的设备与优秀的配音演员。

中国译制片配音艺术之所以能走完半个多世纪的旅程,与广大中国观众这一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观看影片时,观众越来越注重的是声音和影片的契合,而现今的译制片配音由于配音演员整体实力下滑,导致译制片配音无法为观众提供相应的欣赏条件,致使越来越多的译制片观众人群流失,原声大片的喜爱人群增多。

3 译制片配音的发展前景

究竟还需不需要靠译制片来观看外国电影?译制片配音到底要不要成为历史?年轻一代的配音演员真的无法为大家所熟知吗?这些疑问是当代中国电影配音是否应该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演进,有些人认为越来越高超的字幕译制片将逐渐代替配音译制片,但笔者却不认同这一观点。首先,虽然一些高文化水平的观众已经越来越接受观赏只有字幕的原声大片,可毕竟仍有部分观众文化层次未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在看文艺片的时候,配音版本的译制片相较于字幕译制片来说还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尽管高文化水平的受众对外国原声大片的追求热度不减,但外语片不仅仅只包括英语,同时包含法国的艺术片、印度的歌舞片等,但这两国的语言普及度就比不上英语了,若只有简单直白的字幕,也会影响受众观看的效果。另外,外国影剧里充斥着各种俚语,即使字幕译制片将其翻译成了中文,但仍会因文化的差异使观众不知所云。在这一方面,译制片配音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它可以创造性地将翻译转换,展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些都昭示了中国电影配音事业不会轻易消亡,只要认清形势,勇于挑战,中国的电影配音事业仍会迎来新的跨越。

4 结语

中国译制片配音作为一种时代的符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集结了老一代配音艺术家们的所有心血,创造了曾经的辉煌。正因为它是一门艺术,观众对它有相当高的期望和需求。因此,更需要对这门艺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扶持,呼吁文化部门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对它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进行保护和弘扬,尤其应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配音精神,使这种精神延续下去。对所从事的配音专业团队进行整顿,对于青年配音演员进行培养和扶持,提高其文化素养、专业技能以及艺术修养,使配音精神回归。

参考文献:

[1]王明军,阎亮.影视配音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3]施玲.影视配音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王明军.技近乎艺,道也—论影视配音艺术创作的技术性[J].当代电视,2006(12):3.

[5]李力宏.表演艺术之有声语言再创造—影视剧配音创作浅析[J].当代电影,2007(6):12.

[6]李立宏.译制片中的配音创作[J].当代电影,2010(5):23.

[7]曲敬国.生存还是毁灭——简论译制片配音的存在价值[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译制片译制字幕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译制片剧本编辑的特殊性
关于加强蒙古语影视译制水平的思考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浅析青海安多藏语影视译制网系统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译制片的录音师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中非言语信息的言语转换——以《BJ单身日记》字幕翻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