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文,品味经典
——浅谈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2018-02-22
(衡阳市高新区祝融小学 湖南衡阳 421001)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所占篇目并不多,到了小学高年级才有涉及,但是收录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比较珍贵且重要的名篇。所以学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应该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1]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一篇文言文,寥寥数句便能够反映出大量的信息,比如:时代背景与作者感情。但由于学生与写作时间相去甚远,所以在理解起来较困难,很难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所感所想,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文言文前进行巧妙的意境引入,比如,历史故事引入或者图片引入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与作者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2]
例如,在学习《画蛇添足》时,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一条完整的蛇,另一张是在一条完整的蛇身上又另加了一双足。学生看到图片后,我问学生:“哪一张是一条真正的蛇?”这对学生来说很容易就答对了。然后我说:“但是曾经有一个人在画蛇的时候就画成了第二张的样子,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他为什么要画成这样。”学生听到都感到可笑:“怎么还会有人画成这样?”于是就把他们继续了解、继续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带着疑问进入了课堂学习当中。由此可见,一个巧妙的导入方式可以把学生以一个轻松的心态进入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学习中,学生不再会排斥文言文学习,而会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故事的内容和真理。
二、了解背景,整体把握
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大多都是寓言故事,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如若了解了故事的背景,那么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在讲述文言文时,应首先让学生了解故事背景,掌握大意,从整体上体会深刻道理。
还以《画蛇添足》的教学为例,在导入之后,理解文章大意时我将故事发生的时期,以及故事内容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发生在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件事,有个祭祀的人,赏给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在这时却说:“我还能给蛇画脚。”但是还没等他画完脚,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能为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学生们了解了这个故事之后,都感觉到那个人不值得,失去那壶酒很可惜,同时也明白了自己在做事的时候不应该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可见,对背景和故事充分了解后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并从中提取一定的人生道理,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法指导,培养习惯
由于文言文用词用语简练,不同于现代文,所以学生在阅读或者理解词意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传授给学生正确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还如《画蛇添足》的教学时,在理解完文章大意之后,便带领学生学会阅读停顿,比如,“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这句话教会学生划分节奏: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并让学生多读几遍,这样下来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和学习方法,为之后的文言文学习也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四、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众所周知,文言文的学习需要积累,其中有大量的实词、虚词、句型需要掌握,学生积累越多,对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就越有帮助。但是学生由于刚接触文言文并且总结能力较弱,分不清重点,这就需要教师来帮助学生进行总结,以让学生积累。
在《画蛇添足》中,有大量的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词句,在学完这节课后,我给学生画出,比如:“相谓”、“引”、“且”、“固”、“安”、“遂”、“亡”等,由于这些词都是文言文中的高频词汇,所以让学生背会掌握在以后遇到时,就可以熟练运用。因此,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每学完一篇都应该给学生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词句,让学生掌握积累,丰富学生的知识库,这无论是对现在,还是对之后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用合适的方法让古文与学生连接,把古人的思想和情感传授给当代小学生,让他们爱上文言文,爱上中华文化,并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