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力
——以“江歌案”为例

2018-02-22王佳楠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4期
关键词:江歌刘鑫螺旋

王佳楠

作为传播学领域的一个经典理论,德国作家诺尔·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被主流传播学所接纳。它描述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因为害怕被团体孤立,当自己的观点与主流观点相反时,会倾向于保持沉默,而一方的沉默将造成另一方观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最终造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强大,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然而,“沉默的螺旋”理论诞生于大众传媒主导的时代,在如今这个大众参与传播的众媒时代,社交媒体极其发达,互联网开放、匿名,大众传媒权力被消解,沉默的螺旋理论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有专家提出了“反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已经失效。然而,笔者对最近网络上的热点新闻“江歌被杀案”的舆论走向进行分析,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1 江歌案引起的网络热议

2016年11月3日,留日大学生江歌为了保护自己收留的好友刘鑫,在日本东京自己所住的公寓门外,被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刺死。事发之后,江歌的母亲在网上发起了“为被害独女讨公道,单亲妈妈众筹赴日”的活动,并质疑刘鑫在事发时关闭房门,致使江歌无法进屋避险。2017年12月20日,日本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和恐吓罪判处陈世峰有期徒刑20年。该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巨大的关注,来自荆楚网网络舆情信息基地的数据显示,与这条新闻有关的全网信息量共5 860 358条,其中微博5 686 305条,微信文章40 531篇。网友对此事的评论以负面情感为主,占到了三分之二,只有约15%的舆论在进行中性的讨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网友普遍关注的焦点并非杀人犯陈世锋,而是作为受害人生前好友的刘鑫。11月11日,微信公众号“东七门”发布文章《刘鑫,江歌带血的馄饨,好不好吃?》,被网友“病毒性”疯狂转发,大部分网友开始将关注焦点对准刘鑫。

引起网友最大争议的焦点问题之一是江歌母亲数次约见刘鑫失败后,在网上公布了刘鑫及其父母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私人信息。2017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正式施行,进一步强调情节严重要入刑。也就是说,“人肉搜索”在中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是有触犯法律嫌疑的。但是江歌妈妈这个明显错误的做法,却得到了绝大部分网友的支持。

微信公众号大V咪蒙在公众号发表文章《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谁来制裁人性?》,公开表示支持江歌妈妈的这一行为,取得了十万+的阅读量和十万+的赞,将舆论推向了高潮。在评论区中,只有网友“飞”做出了理性评论:“江歌是可怜的,刘鑫是可恨的,但是张贴别人全家的信息并不是正义的。”作者的回复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是江歌妈妈,如果不能人肉,那刘鑫一直失联,我们该怎么办呢,人肉别人,是不对的,人肉刘鑫,下不为例。”这条回复得到了14.4万的点赞量。评论“从来没有想过会这么赞同一次网络暴力”得到了3.4万点赞量。评论“真希望舆论淹死她(刘鑫)”获得1.1万点赞量。网民@何玉华mm直言:“全国人民判处刘鑫死刑,立即执行!”

2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依然存在

在“江歌刘鑫案”这一舆论事件中,咪蒙和东七门等网络大V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群情激愤和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下,声讨刘鑫的声音越来越大,一部分反对“人肉”刘鑫的文章和评论,因为被网友“围攻”而偃旗息鼓,一些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们感知到了“意见气候”,为了避免被孤立,与“时代精神”保持一致,而选择了默不作声,理性的声音被淹没,并越来越沉默,形成了一个螺旋的过程,并逐渐使“网络暴力”成为主导性意见,“沉默的螺旋”理论得到了体现,正如诺尔·诺依曼所说,舆论成了“团体的守护者和个体的敌人”。从“江歌案”这个舆论事件中可以看到,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传播中是存在的,而该理论遭到质疑,最大的原因来自于网络传播的显著特性之一——匿名性。有些专家认为,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更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然而,实际上,在网络传播中,虽然存在匿名性,网友在发表意见的时候隐去了姓名、身份、性别等特征,但是却仍然通过各种形式面对群体的压力,如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群、QQ群,甚至有些粉丝群中,人们把一部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搬到了网络上,这些群体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圈子,在这些圈子里,你的网友可能是你的亲人、朋友、同事、邻居、粉丝,虽然大家通过网络在交流,但是却和传统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有着类似的效果。另外,每个网友的ID是固定的,舆论压迫的对象从现实的压力转移到了对网络ID(昵称)的压力,虽然可以更换ID,但这是要付出成本的,而且也要面对“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的可能性。

诺尔·诺依曼认为:对于被孤立的恐惧表现为一种驱动力,它促使沉默的螺旋启动起来[1]。也就是说,只要被孤立的恐惧存在,沉默的螺旋就有可能启动。吉尔哈特等人把“沉默的螺旋”理论放在社交媒体背景下进行实证检验,他们通过网络调查了760名受访者,谈论一起关于歧视同性恋的事件。研究发现,线上各种意见的回应,与意见气候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这表明“沉默的螺旋”现象同样存在于社交媒体。

3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出现新特点

随着传媒环境不断变化,大众传媒更加无力,议程设置不再容易,舆论呈多元化发展,引导或操纵舆论变得更加困难。而网络传播又具有数字化、多元化、交互性、虚拟性等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特征。在传统社会,不同意见者是沉默的,被隔离的,而在网络环境中,那些志同道合的个人通过简单的点赞、评论、转发、弹幕就可以汇聚在一起,在这个相对理想的“意见的自由市场”中,找到自己的支持者,被孤立的风险变低。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教育程度普遍变高,更关注自我感受的“意见的中坚领袖”变多,他们有着自信、智慧、独立的人格,以及质疑的时代精神,更倾向于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受意见气候的影响,“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语不惊人死不休”,这些中坚领袖更反过来影响舆论。因此,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下,虽然“沉默的螺旋”理论仍然适用,但是却出现了很多新的特点。

3.1 变幻的螺旋

“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很难再出现传统的“稳定的螺旋”,迅速形成压倒性的意见,而是会随着事态的发展,意见气候发生各种变化,舆论成为双方博弈的对象,出现上下反复的螺旋,甚至出现沉默螺旋的反旋上升。也就是说,本来弱势意见的一方突然强大起来,造成了对原本强势一方的压倒性优势,使其渐渐沉默,形成了一种反旋上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基于网络传播速度的快速性,有时候网络为了追求时效性迅速报道了某条新闻,随着证据的不断暴露,人们发现以前报道的事情是错误的,也就是出现了新闻反转。根据腾讯企鹅智酷发布的数据,约有75.8%的用户表示经历过新闻反转,而新闻反转也可能带动舆论反转,最终造成沉默的螺旋反旋上升。另外,不同的利益集团为了某种利益,人为地对舆论进行操纵,比如雇佣“水军”“喷子”,发出不同声音,可能使弱势意见反弱为强。

3.2 挑剔的螺旋

妇孺皆知的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沉默的螺旋现象。两位骗子利用皇帝的权威操纵了舆论,使得明显的谎言变成了“事实”,全国人民都不约而同地在赤裸的皇帝面前保持了沉默。而中国著名的历史事件“指鹿为马”也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沉默的螺旋”。为何简单的常识问题在古代就能形成沉默的螺旋现象?学者黄惠萍曾指出,越是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沉默的螺旋”理论越奏效。在越是落后、传统、强调集体主义的社会,“沉默的螺旋”越容易形成,而在发达、开放、自由的网络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表现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难以奏效。从近年来的网络热点新闻来看,凡是形成“沉默的螺旋”现象的新闻事件,基本上都是那些挑战了公共道德底线的新闻事件,如“罗尔诈捐事件”“王宝强离婚事件”“苏享茂跳楼”事件等,而其他新闻或社会话题基本上都是“双方各执一词”,很难形成“沉默的螺旋”。

4 结论和思考

“沉默的螺旋”理论虽然在网络传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但却仍然适用。英国独立报曾发表了一篇名为《沉默的螺旋:在线社会媒体鼓励自我审查》的文章,指出互联网含有大量的在线提示信号批准(喜欢、转发、评论等),能使人更敏锐地感知意见气候,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甚至有专家认为,中国的网络环境为“沉默的螺旋”理论提供了更适宜的土壤,如意见气候的感知更为明显、公共事件的道德判断强、情感动员的效应明显,更容易造成舆论的“一边倒”现象[2]。

那么,如何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论更好地控制网络舆论呢?第一,政府应设法提高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第二,培养和合理引导微博名人、公号大V,使其在舆论事件中更好地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第三,在舆论事件出现时,政府除了发布主流意见,要兼顾另一方意见留合适的出口,以免泄愤型反沉默的螺旋出现;第四,加强网络舆情监督;第五,健全网络法制建设,适当推行网络实名制,肃清网络不良现象。

5 结语

在网络时代,网络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见气候形成的复杂性,本文采用思辨的方法,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性作了再思考,探讨是否存在更好控制网络舆论的可能性。因为本文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只是提出一种假设和可能性,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或者得到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1]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郭小安.舆论的寡头化铁律:“沉默的螺旋”理论适用边界的再思考[J].国际新闻界,2015(5).

猜你喜欢

江歌刘鑫螺旋
猎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红名单之活人墓
漂亮的外婆
旋风“螺旋丸”
刘鑫式冷漠,配得上一切指责
江歌案的不了局
当“江歌遇害案”变成“江歌刘鑫案”
刘鑫、叶满波、刘颖空间设计作品
奇妙的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