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效果研究
2018-02-22王宇凡
王宇凡
从2002年开始,以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为发端,一场电视新闻节目的变革正式拉开序幕,“民生新闻”这种崭新的栏目形态走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仿佛一夜之间,各种民生新闻节目遍地开花,几乎每一个省会城市的省台、市台乃至同台不同频道都围绕民生新闻栏目展开了收视大战。以安徽广播电视台为例,在经济生活频道、公共频道,同时有《第一时间》《帮女郎帮你忙》《新闻第一线》《夜线60分》等多档民生类新闻节目。这些栏目的节目内容从以往电视新闻的强调教化转向注重情感交流,以往的电视新闻传播理念是“我传播什么,你接收什么”,而民生新闻栏目最大的特点就是“你想知道什么,我尽量帮你满足”。这种遵循电视新闻规律,回归新闻本质的节目定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1 民生新闻的良好社会效果
1.1 快速、有效地传递信息
电视民生新闻更多地从观众角度考虑安排报道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快速、有效地传递受众其所需要的信息。
首先,时效性更强。以安徽公共频道的《新闻第一线》为例,在这档民生新闻栏目中,观众除了能够看到常规的采录新闻之外,还能经常看到一些直播4G连线板块,由记者在新闻现场利用4G网络传回视频和通话,直接进行现场报道,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有效缩短了新闻与事件之间的时间差,保证了重大新闻、生活资讯、热点事件以最快的速度抵达观众,快速地传递了各种信息。
其次,平民化视角保障信息有效传递。民生新闻栏目以市民的视角关注市民身边的事,以极具亲和力的表达语言,讲述老百姓最关注的新闻事件。这种内容上的贴近性、服务性,使新闻信息得到更好的有效传递。比如2018年在召开两会期间,安徽广播电视台的多档民生类新闻栏目都进行了报道,对于这种主旋律的新闻报道,民生新闻能从平民化的视角切入,从中找到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结合点,更好地引起了观众共鸣,更有效地传递了信息。
1.2 舆论引导作用
舆论引导作用是媒体承担的基本社会职责之一。在这方面,民生新闻栏目一般也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首先,利用栏目本身播报的新闻形成潜在“舆论场”,通过描述老百姓身边发生的新闻和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引导观众注意力,指导他们的行动。其次,节目直接对某些新闻事件进行解释评论,使新闻直接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1.3 监督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和养老等诸多问题不断出现,诉求越来越多。在这种大背景下,民生新闻站在受众的角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沟通舆情、反映诉求、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的作用。再加上民生新闻栏目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受众基础,一旦节目播出后,很容易形成舆论合力,促进问题解决。以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探窗口》为例,该栏目以“探服务态度,访办事效率”为宗旨,聚焦民生难题,记录曝光基层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遭遇到的种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经历,并持续追踪报道。不仅帮百姓排忧解难,也充分发挥了民生新闻的新闻监督功能。因此,在各地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中,舆论监督类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4 人文关怀作用
在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中,一些关注特殊群体、展现社会美好面的新闻大受欢迎。这类新闻报道很好地实现了人文关怀的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巨大作用。
2 民生新闻的不良社会效果
2.1 过分追求收视率,新闻选取出现问题
收视率是电视节目的生命线,随着民生新闻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如何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成为各档节目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不少民生新闻类栏目在新闻内容的选取上,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宣传暴力、血腥场面和灾难现场。在一些灾难性新闻事件发生后,一些电视民生新闻不加筛选,就把灾难现场直接搬上屏幕,甚至大量配上遇难者家属痛哭流涕、悲痛欲绝的场面,以达到冲击观众眼球、吸引受众关注的目的。这样的新闻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收视率,却容易给观众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也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再比如,一些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过度追求奇闻趣怪。受众有猎奇的心理,但媒体必须恪守底线,不能过度迎合。一些价值观有问题甚至内容低俗的新闻虽然表面上看,是增加了节目亮点的“花边新闻”和“热点新闻”,但是报道这样新闻直接结果就是使节目质量低下,品味降低,影响节目公信力。
还有一些电视民生新闻,因过度追求收视率,对一些极具话题度的热点新闻,完全不经核实便直接照搬;甚至有个别缺乏职业素质的记者为了完成任务而去炮制一些哗众取宠、失实的新闻。
2.2 缺乏规则意识,新闻报道方式出现偏差
民生新闻栏目一般需求量较大,记者采编任务较重,在这种情况下,难免有些记者为了完成任务,在一些新闻报道方式上出现偏差,如对一些案件新闻报道过细。很多地方的民生新闻栏目会用纪实的手法报道一些案件,但是如果报道过细,不但会给一些别有用心者提供学习犯罪的机会和条件,而且由于大量展示公安人员破案手法和工具,也会无意中会给罪犯提供反侦察的经验。再比如,一些记者长篇累牍,过度报道采访对象,导致人们对所报道事件熟视无睹,失去了报道应有的意义。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电视民生新闻的负面社会效果都不容忽视,一方面会影响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也会对受众产生不良影响和错误的舆论导向,影响社会正常秩序。
3 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社会效果最佳化的措施
3.1 把握好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平衡
在一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必须要把握好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选取的度。如果正面报道过多,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和反感情绪,反之,如果负面报道过多,会误导受众和舆论导向,滋生一种消极心理,破坏社会心理结构。只有在节目中实现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有机结合,有张有弛,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的社会效果。
3.2 把握好收视率为王和猎奇的平衡
确实,在当前这个收视率为王的时代,一档节目能不能吸引受众是衡量节目质量的重要标准,民生新闻确实需要趣味性,但是这种趣味不应该是低俗和过度猎奇,而应该是积极、健康的趣味。所以好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必须把握好收视率为王和猎奇的平衡,要尽量做到新闻有趣而不低俗,新奇而不是猎奇。应该坚持自己的新闻价值观,选取一些有良好社会效果的新闻。
3.3 把握好“大新闻”和百姓新闻的平衡性
电视民生新闻虽然是以市民的视角,关注市民的身边事,但是不是说事无巨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报道,这样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媒体应当有自己的态度,找到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契合政策和经济主流的新闻切口,这样的报道对老百姓的生活指导意义更大,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电视民生新闻社会效果的最佳化。
4 结语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竞争日益激烈,只有把握好各种原则,充分发挥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作用,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张春哲.民生新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J].现代商业,2011(26).
[2]沈国华.努力打造主流民生新闻[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S2).
[3]李晓飞,姚守钦.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误区和前景[J].青年记者,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