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困境与突破

2018-02-22

新闻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民生传统媒体栏目

(济源市广播电视台 河南 459000)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因其关注百姓冷暖、报道百姓生活、反映百姓情怀,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目前,各省台、城市台和县级电视台不仅纷纷开办了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并且把其作为精品栏目、品牌栏目予以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的表现形式体现得淋漓尽致,题材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充分挖掘,地域特点被彰显放大。民生新闻栏目争相竞放,精彩纷呈,为电视台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客户端、自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广泛化、播出媒介日趋多样化,以及更为快捷的传播速度,使电视媒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确保民生新闻栏目在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电视台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融媒体时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们常说的融媒体,更多指的是融媒体平台。严格意义上讲,融媒体是一种理念,是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资源整合的一个概念。具体说,就是整合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和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传统媒体的媒体资源,寻找其互补性,融合人力、技术、内容、模式等,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就广播电视台而言,融媒体就是全台对外即一体。广播、电视、新媒体同时变为其实现宣传目的的三种形式、手段和方法。

当下,受资金、技术和人力限制,除了中央级媒体和部分省级媒体的融合度较深、成效明显外,其他媒体的融合步伐还较为缓慢,融合成效还有不少欠缺,特别是地市级的媒体融合还多是兴炉建灶,刚刚起步。但不可否认,媒体融合是方向,是趋势,它将贯穿传统媒体转型的始终。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将调整结构,整合资源,科学布局,重新焕发生机,一如既往的在时代前沿履行使命、担当职责,永做舆论的引领者。

二、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困境

(一)民生新闻工作者融媒体意识淡薄

融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互联网思维模式,既要传承传统媒体知识,又要研习新媒体技能。但不可否认,当前大多数民生新闻工作者融合意识较弱,依然沿袭着过去的工作思维与节目制作模式,局限于传统的采编播工作流程。对新媒体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发稿模式、观众引流和技术手段等研究不足,造成新闻实践效果不平衡。如我们做一条电视新闻可能得心应手,但同题材以新媒体方式呈现就显得捉襟见肘,手段不多。再如栏目微博缺乏议题设置能力,缺乏打通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能力等等。同时,台里的融媒体建设不到位,“两微一端”流于形式,也制约了民生新闻的传播渠道,让民生新闻工作者没有方向感,没有节目建设目标。

(二)民生新闻栏目公信力下降

公信力是电视媒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联播类新闻节目,民生新闻在实践过程中同样要秉承这一内在品质。但在现阶段,一方面受制于商业利益的侵蚀,一方面疏于站位高远、视野广阔、立意深刻、形态多样的“大民生”新闻。导致民生新闻一些报道以偏概全,权威性不够;一些报道题材选择过于琐碎,以个体价值替代公共利益;一些报道哗众取宠,故弄玄虚,吸引眼球,;一些报道事件相同,但报道媒体不一样,记者视角不一样、出现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和结论,种种现象导致了栏目公信力下降。[1]

(三)民生新闻节目资源匮乏

当前,大多数民生新闻栏目基本定位本土化,因而地域性明显,这既是优势又是劣势。优势是节目更能够轻松获得受众认同感、满足感,劣势是受众群体窄化,每天有价值的本土化新闻资源在相对的时间与空间内又十分有限。报道资源不足又导致了节目选材过于宽泛,生活的琐事,碎事甚至无聊之事都被详加报道。车祸、诈骗、献爱心、水电煤气等与这些词汇相关的事件构成了一些民生栏目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民生新闻栏目的长度普遍偏长,节目呈现流水账化,同期声拖沓冗长,镜头拍摄随意,后期编辑随意,长期以往,民生新闻的影响力逐渐走低,观众也日趋流失。[2]

(四)民生新闻舆论监督弱化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职能,在民生新闻栏目里,舆论监督类报道往往是推进问题解决的一则利器。但在实际工作中,监督类报道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往往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节目,在领导嘴里一句轻飘飘的话语中被枪毙,造成记者不愿意去做这类节目,或者做出来的节目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另一方面,一些记者盲目追逐新闻热点和轰动效应,给受众造成“找职能部门不如找媒体”的错觉;一些记者角色出现偏差,监督越位,居高临下,对职能部门的工作予以批评指责,给解决问题带来负面作用;一些记者甚者背离媒体的职责操守,越殂代疱,把媒体当成职能部门,把自己当成执法者,严重损害了媒体形象。[3]

三、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突破途径

(一)借助新兴媒体,实现融合发展

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树立信心,尽管电视开机率走低影响了收视率,新兴媒体分流了受众群体,但毋容置疑,在大众影响力方面,传统媒体特有的公信力,依然是引领舆论的基石。其次,民生新闻工作者不仅仅要熟练驾驭广播电视媒体这个平台,“两微一端”平台同样需要熟识。民生新闻工作者在用心生产节目的同时,要加强融媒体意识的培养,思考融媒体下节目的呈现形式。第三,要创新发布渠道,从传统覆盖向跨媒体、跨介质、跨形态的传播方式转变,一次采集,多元发布,实现融合发展[4]。

(二)立足“大民生”,体现时代价值

民生新闻同样要与时代前行,体现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和引导力。因此,民生新闻工作者要胸怀全局,善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群众熟悉的、便于理解的形式,把时事政治、重大题材、经济数据、价值取向等做成鲜活的民生新闻。如从解读经济现象中去报道老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从解读具有公共价值或关系国计民生的方针政策中去选择教育、保障性住房、就业、社保、医药改革等题材,从城乡发展大背景下报道城中村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等;使民生新闻实现真正民生化,实现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转变。[5]

(三)强化栏目品牌意识

在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基本上都是台里重点打造的王牌栏目。融媒体时代,民生新闻栏目品牌建设更是首当其冲。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注重策划、注重深度报道,进行节目内容和呈现方式的创新;要在采编队伍上下功夫,苦练内功,提高融媒体背景下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主持人上下功夫,打造具有特色的金牌主持人是一档成功的民生新闻栏目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在传播渠道上下功夫,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多管齐下,相得益彰;另外,电视台应在采访设备上有足够的投入,在交通工具上采取创新性的管理办法,保障记者正常采访需求。

(四)做好社会监督的角色定位

首先,民生新闻节目在实行舆论监督的时候,不越位、不错位,不失位,时刻谨记媒体只有监督的权利,不能充当职能部门进行中间调节或处理问题,新闻媒体的作用在于架起政府和群众的桥梁,反映民生和社会现象,同时也将党和政府的决议和政策在第一时间传达给百姓。其次,民生新闻报道要坚持真实性原则,处理好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关系,深入采访新闻事件,客观表达新闻当事人诉求,避免情绪化和片面性。另外,采访民生新闻要把握相关政策,注意画面细节,文稿逻辑严密用词准确,把思辨的精神贯穿采访始末。最后,电视台应当不畏权、不媚上、不为利,树立公义大旗,成为记者的坚强后盾。

结语

媒体融合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对于民生新闻来说,融合之路充满荆棘和坎坷,也并非一“融”即灵,民生新闻需蓄力发展、借力发展,方能站在时代前沿。突破之匙在于树立公信力,立足内容建设,品牌栏目建设,强化新媒体融合技术,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从而生产出有厚度、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新闻产品。

猜你喜欢

民生传统媒体栏目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