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学视角试析高校学风的影响因素
——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
2018-02-22
(昆明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 云南 650500)
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带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逐年增大,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将高校带进就业市场竞争中,迫使高校确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中国经济已步入“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新阶段,适应我国经济运行新常态,高校要更加注重内涵,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和生命线,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优良学风既是人才质量构成的关键要素,又是人才质量形成的前提条件,可以认为,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
一、学生访谈和座谈中表现的学风影响因素
从对学生访谈和座谈的信息梳理中发现,学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主体因素、教师教学因素、学校管理因素、家庭和社会背景因素等。
(一)学生主体因素
学生是学风的主体,学生自身因素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涉及以下内容:学生是否具有远大的奋斗目标、良好的学习品格、好学的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否树立了崇尚的价值观念,是否具有拼搏进取精神,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学习自律性,是否能够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静心学习等。
(二)教师教学因素
教师是学风的主导,教师教学因素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因素。在学风建设中,教师起的作用最大,他们每天接触学生,师德教风直接影响着学生。我校大部分教师都是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但确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良表现,如不进行课堂管理、上课照念PPT、讲授的知识跟不上专业发展前沿等,这些问题暴露了部分教师在教学观念、敬业精神、知识能力、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风气。绩效改革后,部分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放于科研而疏于教学,甚至出现抄袭论文的不良现象,对学风产生严重冲击,学生期待每一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够熟谙教学各个质量控制环节及相关规范,能够及时与学校交换各种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实现对教学信息进行筛选和利用,与学生之间良好互动,化解教学过程中的矛盾,润滑教学机制,推动教学相长。
(三)学校管理因素
管理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学校管理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学风建设中,管理既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又作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学的有序进行,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优良学风养成的保障,学生希望在学校管理中方便地获得有关师资、教学设备、教学组织、图书资料等资源信息,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或渠道,以便于学生及时将其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建议、困难等反馈到相应的部门。建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机制、增加学生选课中对教师的选择权利,尽可能满足学生有关学习权益的正当诉求。建立教(导)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建议等援助制度,贴近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学术)文化氛围,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等。
(四)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生活背景、家庭条件、家庭文化价值取向等,以及社会因素,如经济、文化、政治和网络环境等,均会对学生产生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影响,需要学校充分重视,并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给予关注。
二、教师访谈和座谈中表现的学风影响因素
从对教师访谈和座谈的信息梳理中发现,学风影响因素有来自学生家庭的因素,也有来自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自身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有的老师认为,农村家庭的学生,信息闭塞,文化程度较低,家长不会主动与老师联系,使学校和家长信息交流较少,不能有效沟通,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或督促很少,应当加强校家的联系;有的老师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有的老师认为,在学生的培养上,高校占主导地位,家长只要支持学校的教育就可以了;有的老师认为,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反而学习自觉性较弱,生源影响眼界和目标;还有老师认为,家庭教育影响学生的消费观、婚恋观、人生观和个人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影响。
(二)社会因素
有老师认为,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老师认为,社会上的消极态度强化了学生的功利心,学生心理浮躁,不能安心好好地学习,老师应当多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中的不同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目标;有老师谈到,大学生经常会进行比较,读完大学后就业的待遇如果不如或不能超过没有读大学人的待遇,会成为学生不良行为的一个诱因,导致学习不理想;有老师认为,当前社会的不良就业趋势影响学生难以安心学习。
(三)学校因素
有老师认为,只有解决了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办学模式,才是真正抓住了学风建设的根本。
三、影响学风状况的因素
(一)主体分析
1.学生
扩招后,本科生和研究生数量明显增多,导致人才供需走势急转,社会对大学生认可度降低,大学生曾经的物以稀为贵的风光逐渐暗淡,现在学生普遍认为,“研究生都不值钱了,大学生更不值钱了”。对自身价值的新估计,使得学生对学习的重视程度降低,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加之就业前景渺茫,学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渐渐趋向现实,要么设法找到工作,要么采取考研或考博继续深造的权宜之计,被就业牵着走。
学习目的现实化或逃避现实放任化是当前大学生的两种主流选择,后一种选择对学风的消极影响相当严重。调查发现,目前我校学风中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特征:(1)学业失败现象较为普遍,考试不及格率上升,一些高分入学的学生也会降级甚至退学,因成绩原因中途退学人数不断增加。(2)涉及面宽。与以往学风问题多表现在少数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身上不同,现在学生懈怠的面更宽,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抄袭作业,平时不努力,考前靠突击甚至作弊。(3)干扰热点转移。以往学业失败多发生在热衷于早恋、校外赚钱等同学身上,现在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群体在扩大,更有因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而降级、退学的。(4)干扰前移。以往,四年级同学受就业影响导致学习纪律松懈,现在不少低年级同学(尤其是二年级开始)就有因种种原因影响学习热情甚至无心向学的。在大学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群体集中方式为主,学生间的相互影响是相当重要的,班级的学风状况、寝室的生活状况、老师和学长们如何示范,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等,都对学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目前我校学生高低年级之间并未形成较好的传、帮、带作用,影响学风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包括学生自身、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多方面。虽然因素众多,其影响作用都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得以显现,因此无论是分析学风问题还是培育优良学风,均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展开。
2.教师
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已启动,为了发展,高校均非常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并以此作为赢得资源的砝码,导致重学术研究,轻本科教学倾向在高校价值追求和评价激励机制上过度彰显,并引导着高校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一句话,目前的绩效工资考评模式和教师职务晋升条件,不仅成为教师践行教书育人职业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且成为教师学术探索中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催化剂。现实中,不少教师一心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项目而轻视或忽视教学,有些教师一味追求科研绩效,甚至出现伪造、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与此同时,部分以教学为主业的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遭受严重挫伤,这种状况已经影响到我校的教风,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误导学生的价值观。
教师作为系统知识的传播者,负责组织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选择上有着更大的自主性,对于学生学习目的的引领、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风格的塑造、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方法的指导等方面都起着关键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自身的教学水平、组织管理能力、治学态度、思维和行为方式等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言行举止中所彰显的师德风范、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良好的教师风范可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而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纵容作弊等不良行为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有些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组织不善,课堂纪律疏于管理,课后不安排辅导,作业不认真批改,不客观评估成绩,如此“教学”、如此“示范”,何谈教书育人,如何调动学生刻苦钻研的学习动力?有些教师在思想、品性或职业道德上存在缺陷,某些时候甚至会直接流露出负面的言行,败坏学生心目中应有的教师形象,影响恶劣。所以,谈学生必先谈教师,转学风须先转教风。
3.管理者
大学运转涉及事务千头万绪,需要众多不同层次的目标、标准、原则、程序来规范,需要对人力、资金、设施、场所、信息等资源和各项工作进程做系统化组织,这些都离不开管理,当然也就离不开管理者,高校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管理者的自身素质、管理理念和工作作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高校管理者秉承以人为本、全面系统、创新、和谐、科学、法治的现代管理理念,然而分割有余整合不足的组织模式、重局部轻全局重眼前轻长远的价值取舍、重管理轻服务的行政化思维和运作模式、远问题亲形式避实就虚的心理定式、按部就班的办事惯态,在高校管理现实中仍普遍存在,不仅造成了管理效能的低下,而且挫伤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别敦荣指出,“大学是一种由多种利益群体组成的组织,教师、学生和行政管理人员是大学的主要组成人员,在大学功能活动及相关辅助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管理者的素质、理念、作风作为一个整体,左右着高校的改革发展方向、资源整合优化、制度环境营造,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运转,影响着师生积极性的发挥。
高校管理者通过其工作成效影响着教学过程,其工作成效和工作作风影响着参与教学过程的教风,进而影响到高校学生的学风,所以高校欲转变学风和教风,不可忽视其管理者工作作风的转变。
(二)环境分析
1.家庭
家长对其子女全方位的、无微不至的爱,以及对子女未来人生幸福的美好期待,无疑是相同的,然而爱的表达方式和具体期待却是各种各样的。学生的家庭背景千差万别,家庭环境无一不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但其影响是积极或消极并非简单地与所在地域、家庭经济、父母职业、社会关系等直接相关,很多事例表明,决定家庭影响优劣的是家庭教育。现实中,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情况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功利思想。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毕业后能有一份高收入的稳定工作。的确,当今社会经济基础尤为重要,可是在家长眼中,经济基础等同于幸福生活,因此他们对子女学习的鞭策直指高薪工作,并无限地满足各种所谓的学习需求,使子女逐渐滋生了拜金、虚荣和利己思想,忽视了勤俭、朴实、利他思想品质的培养。
(2)过度溺爱。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溺爱子女,担心其受苦受累,从小到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从不自行打理日常起居,家长还时刻担心子女在外受到委屈,更有甚者,遇事后还亲自上阵为子女打抱不平,使子女丧失了独立生存、自我管理、沟通交往、集体生活的能力。
(3)漠不关心。有的家长或因自身情感波折或因在外地忙于生计,对子女无心或无力关照,自己长期不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没有语言或情感交流,使子女在一种既缺少爱又缺少约束的环境中长大,这样的孩子往往心底冷漠、思维偏激、行为怪癖,很不合群,也很难实施教育。
(4)事事包办。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不是将其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主体来看待,将自我意志强加于子女,他们常常拿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来说服子女,甚至不顾子女意愿为其决定报考志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进入大学后,要么因缺乏专业兴趣而影响学习主动性,要么因缺乏主见而迷失学习、生活目标。
(5)认知偏差。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的家长往往会不计成本、想尽办法将孩子送进名校,从幼儿园开始,接着又是小学、初中、高中。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们唯一的任务是学习,唯一的标准是成绩,目的就是一个——考进好大学,而道德情感、社会认知、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训练都可以暂且搁置,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权利。有的家长向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考上好大学,就可以找到好工作,现在学习是苦点儿,考上大学就可以轻松点儿,就有很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了,这种认知偏差和错误引导,使不少学生考进大学就失去目标,放纵自我,进而自毁学业。
(6)过度期望。有的家长一味鼓励孩子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取得高收入,当学生觉得自己离这个目标太远、难以实现时,就会产生心理落差、丧失信心,从而放弃努力,甚至放弃一切可能的努力。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却是根深蒂固的,一些学生带着错误的家庭教育影响进入大学后,给高校新生群体的思想带来各种各样的倾向和问题,给高校学风建设增添了难度。
2.学校
学校环境包括中小学教育环境和大学教育环境。大学前的小学和中学教育,简单地讲就是面向升学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对知识记忆的畸重,以及对综合素质的忽视,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先天不足,如学习压力在报复式释放下精神过度松懈、旧目标已经实现新目标尚未确立时的迷茫、被动学习成为习惯主动学习习惯还未养成、从未有过的有赖于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的独立且广阔的生活空间、对新环境新面孔新规则下集体生活的不适应或不满意等,均会对优良学风的培育带来不利影响。
大学教育环境涉及多个方面,包括人才培养中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包括培养过程中的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考核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类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合理性或有效性,包括学生的吃、住、行、乐等生活服务条件和校园文化氛围的优劣,还包括学校的辅导员老师、任课教师和各方面管理服务人员,其教育引导能力、传道授业水平和管理服务效能,以及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如何,均会对大学生的学风养成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调研发现,所反馈的问题或意见涉及到上述多个方面,此处一一细数其影响如何没有太多必要,拟一并放在“建议部分”直接有针对性地列出。有一点须再次强调,虽然学风建设最终要依靠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学生并非天生完美的,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有义务、有责任为了学生的成长,将学校既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制度机制环境,包括师资和管理队伍自身素质,进行全方位地优化和提升。
3.社会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各领域带来举世瞩目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亦如此(主要表现为外延发展),然而鉴于经济基础的不平衡和上层建筑各领域发展的滞后性,影响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公平、质量提升等内涵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比如,变革时期人们的多元价值观、非主流意识形态和消极的社会文化随时会影响青年学生的思想,高校短缺的教育资源与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间的矛盾带来的批量化培养方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市场上严峻的就业供需形势严重冲击着大学生的成才自信和动力。具体表现如下:
社会思潮。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对社会产生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就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例如社会发展过程中滋生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比如有的在校大学生由于社会对于实用性知识的追捧,一味追求考级考证,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有的学生受当今社会经商热、股票热及打工热的刺激,把大量时间用于家教、兼职和经商等,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习,甚至导致学业荒废。
高校扩招。随着扩大教育供给和高校经费分担方式改革政策的实施,高校一味地扩大招生规模,导致了生源质量整体下降和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一面是教学组织方式的陈旧,另一面是学生知识基础薄弱,导致教学失效、教学质量下降。
就业压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建立,学生需走向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鉴于市场经济自身的规律、高校扩招,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改革的滞后,加之自主创业尚未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使部分大学生思想上滋生了重活动轻学习、重应用轻基础、重业务轻道德的实用主义倾向,一些学生甚至因担心就业前景而无心向学。
结语
社会的影响是现实的、不可回避的,学风建设中不少问题需要在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中逐步得以解决,而有些问题,如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培养模式问题,以及学生的世界观和发展观问题,则需要高校通过综合改革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