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戴王冠 必承其重
——再说“无冕之王”
2018-02-22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 黑龙江 157003)
一、“无冕之王”的由来及解读
据有关新闻学词典解释,此语出于19世纪英国《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当时,被称为“大力神”的《泰晤士报》成为英国诸多舆论领袖。主笔辞职后,常被内阁吸收为阁员,地位很高,人们就称他们为“无冕之王”。
后来,西方新闻界也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
在国内,称记者为“无冕之王”,其含义是记者虽然没有具体职务,但是在新闻活动中却处处高人一等。
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王”是这个样子的:专横跋扈、为所欲为。所以当“无冕之王”冠之以记者这个职业的时候,就被用“凌驾”和“高人一等”这样的词汇来解读,以此来照应我们头脑里“王”的模样。可是,这种解读,是“盲人摸象、以偏盖全”的解读。
举个例子:
商汤执政之初,中原地区连续五年大旱。……于是由商汤本人出面与上帝(商人称最高神为上帝)谈判。商汤虔敬祷告:“我一个人有罪,不要连累万民。如果万民有罪,也是由我造成的,应该由我一个人承担。”他准备举火自焚,以祭上帝。
“商汤祭天”告诉我们:做为王,他必须对天下的丰歉、安危和祸福负责——这才是国王和领袖的真正含义。
二、责任——注入血脉里的基因
翻开中国新闻事业史,王韬、梁启超、邵飘萍、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这些以不同身份载入史册的名字,曾经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记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家国天下、责任担当,早已成为注入他们血脉的基因。
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号上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30年后,毛泽东,这名曾经的记者,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带领华夏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陈虻、崔永元、陈道龙、柴静……这些我们熟悉的同行,在新的历史时期用各自的作品书写着记者的责任。
陈虻:《生活空间》以之为安身立命的一种态度:“目击者”的态度,关怀的态度,人本人道的态度,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无论是新闻前辈,还是同时代的同行。在他们的思考里,首先想到的是肩负历史、职业的使命和责任。是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们感受到了新闻的力量。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当我们颔首记者是“无冕之王”的时候,首先要观照的是我们的血脉里是不是植入了责任的基因。
三、内涵——厚积薄发的底蕴
纵观历史,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帝,在登极之后,除处理政务、躬身祭祀之外,读书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在作为储君继位之前,也都曾受到良好的教育。康熙帝尝言:“读书一卷,即有一卷之益;读书一日,即有一日之益。”
做为“无冕之王”,除了要有铁肩担道义的家国情怀,还要有厚积簿发的知识底蕴。知识来自于不断的学习和积累。
(一)知识结构
二十六年前,我从业第一天的培训课上,老台长语重心长地说:记者就要是“杂家”。你出去采访,面对的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人和事,你需要博览群书。老百姓说咱们记者样样通,样样松。说的没错。做记者的,真的要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不求精通、也要略懂一二。这是当一名记者的基本素质。
(二)文字功力
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写作文,那个时候不知道写好作文是为了什么,只知道它是一门必要的功课。必要到小学、中学、大学、工作,乃至贯穿一生的必修课。当记者后写的第一篇稿件就被无数次退回重写,前辈说,这样的稿子没有改的价值。前辈记者拿着我改了无数次的稿子,微微点头。语重心长地说:良好的文字功底是一个记者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准。你作为一名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把采访到的新闻素材和对新闻素材取舍后的内容,用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
(三)思维方法
作为记者,在面对新闻事件的时候,需要透过对事件本身进行多角度思考和解读,进而发掘出新闻事件的价值和作用。这个挖掘的能力主要来自于思维方法。
(四)工作态度
一说到态度,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会用“玩儿命的工作”的态度来作为是否敬业的评判标准。而我个人觉得这只是工作态度中最初级的敬业。记者生产的是精神产品,不是机械地、计件糊火柴盒。所以,我们除了玩儿命之外,还需要思考。否则,玩儿命的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或者“事半功倍”。
四、遵守——法律、道德的约束
再说“商汤祭天”。商汤的行为不过是践履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即使他企图摆脱也无能为力。这种伟大的传统形成了一种伟大的约束力。
历史走到今天,约束力蕴藏在法律、法规和道德观念之中。作为记者,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基本的职业素质和操守。
据统计,截至1997年底,我国除现行的宪法和两个宪法修正案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共300多个,国务院制定法规700多个,两者合在一起共1000多个。
当然,让每个记者通读、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法律、法规,这不现实。如果不读,不懂,那么在工作中一定受阻。日前,我们的实习记者收到投诉,说某个商场出售的鞋子是假的,请记者帮忙维权。实习记者一脸畏难的站到我面前。除了告诉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申请产品鉴定的程序,还告诉她遇到类似的情况,可以查询消协的电话,咨询法律、法规,然后帮消费者维权。同时也要在节目中,告诉消费者维权的方法,以及避免走进消费误区的方法。
关于做一个学法、守法的记者,我个人在从业过程中,用到两个方法,还是很受益的。
(一)临时抱佛脚——自学
采访之前,先把相关的法律、法规找到,认真研读,然后列出问题。采访的时候,很管用。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援
在多年的采访中,结识了一批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律师、法官、检察官。在采访中,遇到个人知识之外的问题,外援团队总会给出专业的解答和建议。
五、记者≠“无冕之王”
据《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6年)》介绍,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23925名记者持有有效的新闻记者证。
在记者的工作中,我们看到过,一部分记者以“无冕之王”自居,在百姓面前招摇。甚至有些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拿封口费,认钱为亲等等,对这样损害形象的记者,老百姓根本不会买账。
还有一部分记者认为:记者只是一份工作。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应该说,这部分记者在这个职业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能安守职业道德,尽职业本分的记者就是记者。
在这个职业队伍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记者。他们尊重受众需求,回应时代进步;反思媒体人自身价值。这样的记者,在我们的眼中,就是“无冕之王”。
结语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不是所有的记者都是“无冕之王”。只有那些把家国天下的情怀作为自己职业底色;把尊重受众需求作为责任;运用知识、经过反思来秉笔,来记录历史的记者,才无愧“无冕之王”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