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民报》提出八字方针的动因及其局限性

2018-02-22

新闻传播 2018年20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八字方针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江苏 210024)

1944年,陈铭德、邓季惺、张恨水等报纸核心人员为《新民报》确立了一条办报准则,即“中间偏左,遇礁即避”八字方针,“中间偏左”要求言论偏向一点中国共产党,但不会完全左倾,以免遭到国民党的查封,“遇礁即避”意味着面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在某些方面会顺从国民党,但不会与之沆瀣一气。至此,《新民报》开始左倾,可见八字方针的提出是报纸政治倾向转变的标志。

一、“八字方针”提出的动因

八字方针分为“中间偏左”和“遇礁即避”两个部分,本节从三个角度解释《新民报》为何会提出这一方针。

(一)国民党加强了新闻统治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钳制新闻舆论,国民党颁布了诸多新闻法规,其中最主要的是1930年12月颁布的《出版法》,规定:“出版品不得为左列各款之记载:一、意图破坏中国国民党或三民主义者,二、意图颠覆国民政府或损害中华民国利益者······”其中,“意图”二字表述极为模糊,为国民党肆意扣留新闻、查封报刊留下巨大的实施空间,所以代民立言的《新民报》一旦违背了国民党的意愿,就会遭到严厉处罚。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新民报》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因违背国民政府对日政策,于6月19日遭到停刊一日的处分。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爱国学生运动,国民政府非但不接受学生的请愿抗日要求,还暗中逮捕了一些学生,《新民报》了解情况后,在12月17日、18日刊登了“寻找华北来京学生代表启事”,委婉地道出学生被国民党逮捕的事实,国民党当局立即做出了《新民报》停刊三日的处罚。

《新民报》的屡次被罚,使崇尚新闻自由的陈铭德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微妙变化,为后来该报纸言论的左倾埋下伏笔。

(二)中国共产党对《新民报》的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南京,《新民报》于1938年1月迁至重庆出版,而在1938年11月,《新华日报》也迁往重庆出版。由此开启了两家报纸的友好往来,同国民党斗争,共同争取新闻自由,这对《新民报》言论的左倾产生重要影响。

1.《新民报》与《新华日报》的交往

一是双方领导层的交往。1937年11月,负责《新华日报》工作的周恩来知道《新民报》即将迁往重庆,便关照郭沫若:“你与《新华》、《新民》两家都有些关系,今后要帮他们加强联络,多多协作,共同做好抗战宣传工作。”[1]此后,周恩来经常关心《新民报》的发展情况并对《新民报》的工作进行指导。自从《新民报》迁至重庆,陈铭德和《新华日报》的交流增多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主张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已是中国不可或缺的先进力量,为《新民报》“中间偏左”方针的提出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是工作人员的交往。在抗战期间,大轰炸使得《新民报》的房屋被炸毁,《新华日报》得知后,立即派记者带了大量生活物资前去慰问,此后两家报纸在交往与合作中互相帮助、共同战斗,建立了同甘共苦的友好关系。

2.《新民报》与《新华日报》的合作

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当局加强了新闻统治,屡次删减、扣押进步报纸的新闻报道,于是《新华日报》、《新民报》以及其他进步报纸联合起来应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

一是共同与新闻检查做斗争。面对国民党的新闻检查,《新民报》和《新华日报》联合起来,相互学习,共同抵制,如开天窗是《新华日报》经常使用的方法,当某一新闻被新闻检察官删去,报纸编辑也不把其他新闻补上,让这空白的版面照样出版,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可以说这是对新闻检查最强烈的控诉。《新民报》在与新闻检查的斗争中也学会了这招,仅以1941年《新民报》 晚刊11月、12月两个月的统计,共开大大小小天窗65个。[2]

二是共同争取《重庆各报联合版》的停刊及各报复刊。1939年5月3日和5月4日,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使得重庆各大报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许多报纸由于机器损坏无法独立办报,5月7日由《新民报》、《新华日报》等10家报社组成的《重庆各报联合版》正式出版了。《重庆各报联合版》出版期间,为鼓舞民众抗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各报可以独自出版、《重庆各报联合版》的使命应当结束时,国民党当局延长了它的出版时间,想继续实行严格的新闻统治,于是《新华日报》联合《新民报》等多家报纸向国民党当局施加舆论压力,以争取各报的出版。经过多方施压,国民党当局做出妥协,准许各报8月13日起可独自出版。

三是共同加强在新闻报道上的合作。“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当局一面扣压说明“皖南事变”真相的新闻,一面让中央社发布歪曲事实的报道,为此《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到《新民报》编辑部说明事件情况,希望《新民报》在舆论上主持公道。虽然迫于国民党的压力,《新民报》登了中央社的稿子,但张恨水在重庆《新民报》副刊《最后关头》上发表《七步诗》等文章,借古讽今,指责国民党不顾抗战大局发动内乱,当时国民党对言论控制较为严厉,有些言论不可能用社评的形式发表,《新民报》就别出心裁地将这些言论放在副刊上发表。关于“皖南事变”,《新民报》虽然前后态度不一,但是报纸的真实态度读者一看便知。与此同时,《新华日报》与国民党报刊检查人员进行周旋,报社先排出一份没有“皖南事变”内容的报纸骗过检查人员,之后快速把周恩来的“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排入版中,第二天报纸销量大增。至此,代表了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和代表了民间舆论的《新民报》等报纸联合,用不同方法揭示了“皖南事变”的真相。

一些进步记者也对八字方针的提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新民报》记者陈理源因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曾向在《新民报》工作的地下党员张自淳提出要去延安工作,但在张自淳的劝说下,陈理源最后留在了《新民报》,这些进步记者的留任,保证了《新民报》中的积极因素,这也是《新民报》逐渐左倾不可或缺的因素。

以上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业务、生活、人员上对《新民报》所做的统战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力量与统战工作的影响是促使《新民报》左倾的重要原因,使《新民报》慢慢走向进步,同时以陈铭德为主的《新民报》人也对社会发展趋势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的未来,这是《新民报》提出“中间偏左”进而左倾的直接原因。

(三)《新民报》民间报刊的本质和陈铭德的新闻理想

《新民报》中的新民二字乃作育新民之意,将报纸取名为《新民报》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创办的《民报》精神,陈铭德的新闻理想可见一斑。“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求自己心安”是陈铭德办报的座右铭,也是这张报纸工作人员的价值观,但是对于一家刚刚创办,经费极其缺乏的报纸来说,做到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所以一开始的《新民报》接受了外部人员与部门的资金,以求维持报纸的运作,之后陈铭德一直向着独立运营的目标而努力,坚持正义,为民代言,报纸的影响力渐渐扩大,广告收入大大增加,财务开始好转。

民营报刊的特点意味着需要自食其力、保持独立与自由。陈铭德的新闻理想是通过《新民报》来育新民,来代民立言,但是“中间偏左”方针使得《新民报》面临被封的危险,这是视报纸为生命的陈铭德万万不能接受的。同时,报纸也不可能完全向统治当局屈服,面对困难的陈铭德不可能把他努力建起的《新民报》民间报刊的招牌砸掉,只有选择适当妥协。为了既保住“中间偏左”的价值观,又尽量不得罪国民党,“遇礁即避”方针便应运而生了。

二、八字方针的局限性

八字方针提出后,受到“中间偏左”的影响,《新民报》替国民党帮腔的话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数量逐渐增多的左倾化报道,但是受到“遇礁即避”的影响,陈铭德只好选择避让,在偏左中掌握好度,暂时抑制住报纸的左倾化,以寻求报纸继续出版。这就体现了八字方针的局限性,如此一来,报纸一旦面对当局施压,就极易向威权做出妥协。1947年5月20日,南京发生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事件,《新民报》大力报道,支持学生斗争,接着复旦大学门口发生暴徒殴打记者事件,上海《新民报》记者张忱被打伤,加之上海《新民报》晚刊之前的政治态度已为国民党所不满,国民党当局乘机以维护社会秩序为由将其查封,之后陈铭德四处奔走,期望能使报纸复刊。国民党方面也清楚陈铭德为了报纸会做出妥协,所以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由国民党中宣部介绍一人充当上海版总编辑;二是由国民党方面的潘公展、方治各介绍记者一至二名来报社工作;三是要《新民报》辞退上海社的赵超构与南京社的浦熙修二人。[3]陈铭德答应了前两个条件,但坚决拒绝第三个条件。国民党当局见已达到控制上海《新民报》晚刊的目的,也就同意了,故“遇礁即避”提出后,陈铭德对思想偏激的编辑记者不大敢任用,左过了头时要请他卷铺盖走路。[4]

从客观上看,陈铭德毕竟是个报业商人,办报是他毕生的理想,况且陈铭德辛辛苦苦几十年把一家小报纸培养成了有着“五社八版”的民营大报,很难舍弃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1989年邓季惺回忆陈铭德时说:“那样一个社会,那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他不能不在一定的限度内做适当的让步,……在报馆里,他去当‘外交部长’,为了报纸的生存,有时要对有权有势者磕头作揖。”[5]不可否认的是,上海《新民报》的复刊,使得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暴露无遗,这是自由知识分子的弱点,是民间报刊无法逾越的鸿沟。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字——生存。从“中间偏左”观点来看,就是为了生存,在当时战乱不断、独裁势力抬头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民众渴望和平与民主,再去为国民党帮腔只会被读者唾弃,《新民报》为了迎合读者,报道一些积极进步的新闻以保持报纸的销量、维持报纸的生存。从“遇礁即避”观点来看,当《新民报》的左倾报道触怒国民党当局时,会适当地做出妥协,不至于与国民党当局发生激烈的冲突,造成破坏性的后果。

此外,八字方针中的“中间偏左”和“遇礁即避”是有根本矛盾的。“中间偏左”意味着要报道一些左倾的新闻,但是这些积极进步的报道是国民党当局不能容忍的,而“遇礁即避”意味着要向国民党当局让步,保证以后不再刊登激进报道,以求保住报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民报》仍然对国民党抱有一丝幻想,不可能与国民党完全决裂,这样一来,报纸就受到了限制,不能完全代表进步的声音,我们可以从1945年10月10日南京《新民报》复刊词中可见一斑:“主张和平,反对内战,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主张统一,反对分裂,我们服膺三民主义,绝不信奉共产主义;我们拥护政府,但确不满现状,认为一党专政的办法,应该赶快结束。”。可以看出,《新民报》虽然支持国民党当局,但是又提出要民主不要专制、要和平不要内战,这显然走在了想要发动内战以寻求独裁统治的国民党当局的对立面,这样的话语是矛盾的,这是“中间偏左”和“遇礁即避”矛盾的体现,也是大地主资产阶级与工农阶级根本矛盾的体现。这样既要前进又要退让的矛盾行为,只能让国共双方都不满意,最终导致南京《新民报》被国民党当局封门。

结语

《新民报》政治倾向的转变,显示代表先进力量的共产党的崛起和代表腐朽力量的国民党的衰败,《新民报》在这两股力量的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编辑特色——“中间偏左,遇礁即避”,以期在两者的夹缝中生存。但是,在大陆快要分崩离析的国民党政权日益敏感,他们再也无法容忍“中间偏左”的《新民报》,1948年7月8日,南京《新民报》最终无法逃脱被永久停刊的命运,《新民报》“五社八版”的辉煌随之渐渐瓦解。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八字方针
“建党100周年”系列故事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5类人跟泡脚“八字不合”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用镜头讲述草根民生——《新华日报》“影像”专版的特色探索与思考
念好“八字”经“五老”面貌新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
“诱敌深入”方针的提出与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添笔游戏
关于抗日战争的一般方针和具体方针
巧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