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关系面临三大新考验

2018-02-22

新校长 2018年2期
关键词:体罚师德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之变,既有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变化的大背景,也有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地位下降、教师职业定位变化、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原因。

知识获取“多元化”撼动教师权威

山西省实验中学高一学生刘卓(化名)是搜题软件的忠实用户。虽然学习成绩位于班里前列,但她每周末仍然要给自己“补补课、刷刷题”,通过多做课外习题巩固知识。刘卓告诉记者,在家里遇到难题时,没有老师可以求教,父母又辅导不了,这时搜题软件就派上了用场。

搜题软件只是“冰山一角”。当前,各类在线教育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加上百度、知乎等在线问答互动平台,互联网以其“洪荒之力”,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教育生态,也撼动着教师知识权威的地位。

“当学生学会使用网络,他就有了一位全科老师。”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互联网时代,学生不再迷信老师,不再认为学习必须在学校、在教室、在45分钟内发生,随机的、各种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找到最好的老师,获取知识。

与此同时,课外培训机构不断壮大,也让不少老师感到了压力。如今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市场化的教育培训机构,如学而思、新东方等,以高薪酬吸引体制内教师跳槽,或招揽知名学校毕业生。这些机构不仅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学科培训体系,而且以其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课风格为学生所认可。北京学而思的一些名师每次开班,学生网上报名的速度堪称“秒杀”,其火爆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在传统社会,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对知识的信仰和对教师的敬重是紧密相连的。在现代社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速度都日新月异,教师在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必然下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金忠明说。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遵民指出,知识垄断的消解让教师地位随之发生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将教师视为专业技术人员,即政府向纳税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是这种服务的执行者。不少人不再视教师为具有特别社会地位的、值得敬仰的群体。

“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变化的一个缩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孙向晨说,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人平等,这种平等首先是人格上的平等。“这种变化可能给传统师生关系带来冲击,但也有其积极意义,那就是会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晨虹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际关系中契约的成分加重,这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不重要了。尤其对于师生关系来说,更有其特殊性。因为教师是在为社会培育下一代,他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其人格,塑造其性格,这既需要经验和技巧,也需要真诚地投入感情,不能简单地以契约关系、服务与被服务来衡量。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无论何时,教师群体都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权力”越来越小,责任越来越重

在实际工作中,不少教师感觉“权力”越来越小,承担的责任却越来越重。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表示,以前老师的定位更接近“父母”,家长会赋予老师很多“权力”,例如一些家长会要求老师对孩子严加管教,甚至“该打就打,该骂就骂”。现如今,老师的“权力”被严格规范和限制。

2014年初,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提出,教师如有“体罚学生和以侮辱、歧视等方式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等9种行为,将受到处罚。

“以往的体罚或变相体罚确实对一些学生造成了伤害,应该对教师的行为有所约束。”宁夏银川市第十六中学政教处主任闵生肃说,但现在一些规定比较模糊,比如:哪些行为是“体罚”,哪些是“惩罚”?教育部门没有明晰的界定,导致家长和社会舆论有时走向另一个极端,老师对学生罚站不行,停课不行,批评也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老师不知如何管理,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一些不好管理的学生放任自流。

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公办学校禁止体罚,但并不禁止惩戒。按照规定,教师的权威必须严格保证。对于不听教师要求、顶撞教师、干扰课堂秩序的,教师可以要求校警出面以强制手段处理;对于打人者,无论年龄大小,都要让其承担责任。

在“权力”被约束的同时,教师和学校的责任却越来越重。“有些家长对老师颐指气使,认为交了学费,老师就是为孩子服务的,不论对错,孩子在学校就是不能受一点委屈。”郑州学生家长王争艳表示,这些家长以自己宠溺孩子的程度来要求老师,而这些孩子在学校也往往承受不了一点批评,稍不如意就撒泼耍赖,没有一点对老师的敬畏感。

河南省封丘县树人中学高级教师杜程枫认为,在很多家长眼里,学校应该为所有问题无条件“埋单”——学生成绩不好,是你没教好;学生出了问题,是你没管好;学生犯了错,你只能和颜悦色说服,绝对不能严厉批评;学生对老师使用暴力了,那一定是老师出了错,学生总是对的。

“老师被搞得束手束脚,必然会不愿意多管教学生。”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王安全说,可是当老师这样做时,家长又会说老师“不负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老师、学生、家长均成为受害者。

师德事件带来污名化后果

2015年春节前夕,上海市出台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配套举措,明确将以最严规范、最严检查、最严惩戒,严禁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违规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切实在职称评聘中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最严惩戒”出台的背后,是社会公众对拜金主义侵蚀教育的焦虑。据上海社科院去年一项针对3000名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家长对师德持有负面评价的比例为7.4%。家长认为的师德不端行为主要集中在收礼和有偿补课上。

《现代教育报》一份针对20227名网友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结论:31.6%的网友认为师德水平出现了下滑,其中30.0%的网友认为师德水平滑坡主要受“社会诚信和信仰缺失等影响”。“要求学生及家长为自己谋利”以18.4%的比例成为“最受家长反感的行为”。

采访中,有家长直言,孩子班上同学家长大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在各自的岗位也做得不错。班主任会以不同理由约见家长,为自己谋利益。“这些大人间的事是对还是错我就不说了,关键是这会体现在孩子身上,贡献大的家长,孩子就备受关照。这样的班级环境,对孩子三观的树立、性格的养成都非常不利。”

除此之外,时有曝出的教师虐待学生甚至性侵事件,更不断刺痛公众神经。云南彝良县农村教师张某猥亵7名女童被刑拘;湖南永顺某乡镇学校校长猥亵6名女童被提起公诉;四川小学教师魏某多次对11名儿童实施奸淫猥亵被判死刑……类似事件,让公众对师德现状充满忧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当前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只是一小部分,但公众对教育领域关注度极高,个别教师的不良行为会产生极大的舆论溢出效应,连累整个教师群体名誉受损,甚至被污名化。久而久之,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会筑起一道隔墙,让师生关系失去信任感和亲密性。

猜你喜欢

体罚师德师生关系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难忘的体罚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福建省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体罚现象研究
全球第25个儿童权利日:何时告别暴力和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