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回归

2018-02-22张小琼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张小琼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礼记·月令》中记载秦国有规定,“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明朝时修筑城墙的砖记载了制砖人的姓名和信息。这不仅是对质量责任做了明确记录,也是“产品如人品”的“工匠精神”的体现。曾几何时,小到生活中常用的手机、家电,大到工业生产必备的机器装备,“进口商品”一度成了高品质的代名词。现如今,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走进国外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制造从数量时代向质量时代迈进,致力于超越日本、美国和德国。以小米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掀起的“新国货运动”,正在努力改变着中国货质量不高的印象。“工匠精神”正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亟待补上的“精神之钙”,是我国制造业所缺失的精神文化和必须补上的“短板”。

一、“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工匠精神”的原意是指传统手工业行业的老工匠出于对蕴涵在劳作中“道”的敬畏,所展现的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职业操守。

就时代意义而言,“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范畴,是从业者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在从业过程所展现出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要求;是从业人员对产品精益求精、达到极致的追求;是不断地改善生产工艺、享受产品品质升华的过程。同时,时代赋予了“工匠精神”新的内涵,其内涵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精益求精。从技能层面来看,这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在工作中注重对细节的把握,不仅对产品的整体质量进行把控,更不忽视细节,为了满足消费者细节感受和个人体验,对细节不断进行放大分析和解构,从使用者的角度分析细节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断改进,追求产品的完美与极致,使自己的产品成为行业的标杆,自己成为行业的翘楚。二是爱岗敬业。从职业态度层面来看,对自己从事工作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热情和激情,不仅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更是把本职工作升华为个人的终身事业。通过自己能力得到同行、领导和消费者的认可,把自己对品质的理解和人生经验体会融入产品的制造过程,让生产的产品个性化,与众不同。三是内心执着。从道德精神层面,少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多一份责任感以及职业操守,面对成本、销量、资金流等各类因素的压力,不随波逐流,保持住自身对高端品质的要求,保持住自己的特色,保持住产品的品牌影响力。

“工匠精神”具有以下特点:“工匠精神”是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工匠精神”要求从业者在工作中尊重客观规律,不耍小聪明、小伎俩、不掺假,问心无愧才能培养出优良的品格,获得大智慧,让自己的技术技能和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磨心砺志,求真求新”就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

“工匠精神”是工作中自我约束的精神实践。一个人的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很少有人愿意遵从“水滴石穿、日积月累”的道理。要不投机取巧、脚踏实地地工作,耐心细致地去完成细、小、微的工作。

《孟子》有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逸周书·文传》有云:“山以遂其材,工匠以为其器,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3]“工匠精神”讲求严格按照已经制定的标准和要求做产品,遵守规矩,牢固树立“规矩意识”。要牢记自己的职责,任何情况下都要以责任为先约束自己,心中有原则、有尺度、有标准、有规则,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绝不暗地降低品质。

“工匠精神”源自对生活品质和享受的极致追求,倾心尽力做好一件事和一个产品,在长期的互动中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成为同类产品中的精品,这就是“求精”,要追求品质卓越,展现细节之美,精雕细琢,做好事情,力求完美,这是成功的关键。

二、“工匠精神”的缺失分析

(一)质量荣辱价值观的缺失

“工匠精神”意味着吃了苦也不一定有丰厚的物质回报,也许需要一辈子默默无闻,甚至是几代人的传承!但传统的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与现代社会的物质观,让很多人认为有钱才是成功。在这种价值观驱使下,人们变得喜欢投机取巧耍小聪明,不愿意脚踏实地下笨功夫。没有“产品如人品”的质量荣辱观的坚守,有谁愿意去成为一个“匠人”呢?

(二)专注精神的缺失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压力,对创新精神的错误理解,忽视了慢工出细活恰恰需要的是工匠的专注精神,欲速则不达,追求数量胜过追求质量,光重视单位时间产品的外在产出,而不重视产品的内在质量,肯定是和“工匠精神”背道而驰的。要成为一个“工匠”,必须内心笃定,着眼于细节要耐得住寂寞,要能忍受报酬低微,少则几年,多则数十载!“工匠精神”意味着一种执着、坚持与韧性,“艺痴者技必良”。

(三)法律制度的缺失

没有法律制度的保障,也就没有“工匠精神”的发扬和持续推进。当“十年磨一剑”精心打造出来的作品被稍加改动就变成了他人的产品,没有完善的法律来打击这种肆意抄袭的行为,侵权者能以极低的违法成本获取很高的收益。在这样的经济生态下,还会有多少企业,多少“工匠”愿意继续实践“工匠精神”去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呢?

(四)质量精神的缺失

邓小平曾深刻指出:“质量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族的素质。”一个国家对于质量的认知和崇尚程度反映了这个国家的质量文明程度,这种文明反映的就是人们的素质,展现的就是这个国家的质量文化。国人需要审视教育中质量精神缺失的问题:一是贪小便宜。“工匠精神”创造出来的产品,因其对细节的雕琢,必定耗时较长,成本更高,价格在同类产品中往往偏高,许多具备 “工匠精神”的企业往往是行业里的奢侈品牌。消费者都希望以最低的价格买到优质的商品,但一味地贪便宜买劣质商品,只会打击到那些真正用心创作的“工匠”。二是对产品的品质要求不高,凑合使用就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产品质量改进的主要外在压力,若只求性价比,对质量要求不高,会激励厂商在“工匠精神”上不作为。

三、“工匠精神”的时代回归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迫切需要“工匠精神”。中国企业和技术产品需要 “一带一路”政策推动走出国门,大环境背景下急需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服务中国企业在海外生产经营的本土人才。当前,新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德国等工业强国正在抢占工业领域产业发展制高点,美国正在加快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的转变,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层次和附加值,摆脱中国产品在世界上“低质、便宜、不耐用”的标签和偏见,更要在技术、工艺、外观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寻求新突破。在某种意义上,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工业强国核心竞争优势就是“工匠精神”,在该领域做到了精度、深度、广度的世界第一。世界名牌的建立,优秀企业的创立,工业强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业发展的灵魂和基础。

“互联网+”和“双创”时代仍需“工匠精神”。[2]“工匠精神”所追求的精益求精与开放、创造、创新的“互联网+”思维高度一致,二者融合将产生叠加放大效应,将刺激“工匠精神”在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传播和实践。

由居民可支配收入带来的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观念转变及产品质量提升等需求需要 “工匠精神”。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市场开放等策略正推动着我国消费市场供给能力与消费需求相适应。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更美好生活的需求证明,“品质革命”已经来临。追求“短、平、快”经济利益的企业都需要从“将就”走向“讲究”。中国的企业需要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在生产制造上臻于至善,以更好的产品体验、更优质的品牌服务完成这次“品质革命”,最终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各行各业都需要 “工匠”,从业者都需要具备“工匠精神”。包括我们的教育,为重塑“工匠精神”肩负重要使命。培育广大技能技术人才的“工匠精神”需要厚植深耕的土壤,需要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需要职业教育自我的改革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技工荒”难题;才能为企业培养具有尊师重道、诚实守信、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团结创新“工匠精神”的人才,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2]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J].当代职业教育,2016(5):24-29.

[3]李克强.用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发展形成新动能[N].人民日报,2015-8-24(01).

[4]程子韵.互联网时代为何仍需弘扬工匠精神[J].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15(1):101-103.

[5]王寿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育传承[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5-16.

[6]李小鲁.对工匠精神庸俗化和表浅化理解的批判及正读[J].当代职业教育,2016(5):45-47.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