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创业人才培养视阈下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路径探索
2018-02-22俞洋洋
俞洋洋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0)
《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2017〕37号)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近年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催生了数量众多的市场新生力量,促进了观念更新、制度创新和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1]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所以高校必须承担起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让更多的人主动创新创业、想要创新创业,让创新创业者创造出更多符合这个时代需求的创新产品。
一、经管类学生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出现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业信息沟通不畅
大部分学生即便对创新创业感兴趣,但是愿意主动了解信息的人数很少,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想要创新创业的意愿不够强,缺少真正投入创业的勇气。另外,部分学生表示不清楚创新创业是什么,所以即使存在创新创业的想法,也有可能因为缺少丰富的相关信息支撑,最后无法将计划付诸实践。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相对独立
经济类学生具有相同的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的学习背景,具备系统的市场经济理论和管理学知识。但是学生在面对创新创业问题时容易放大专业技能特色,忽略经济类专业的通用性,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相融合,停留在传统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式,没有进入到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了专业的特殊性,忽视了实践的综合性,这种方式也容易降低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降低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
(三)缺少系统的创新创业文化教育体系
越是高年级的学生创业热情越少,这说明面对就业压力,他们的选择更加容易倾向保守,果断放弃创业,但是缺少客观科学的分析。所以需要对大三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指导,准确分析自己就业与创业的优劣势,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做出恰当的判断。相比创业大赛这类活动,学生更希望参与实践项目,但是高校的实践条件有限,实践项目资源不足,导致大量的创新创业活动仍然被限制在课堂。
二、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对经管类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必须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创新创业文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使创新创业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3]
(一)启蒙教育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没有学科专业基础,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在高校内通常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学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感受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了解创新创业文化,逐渐产生对创新创业的感知和认可。通过了解创新创业案例,走访创新创业基地,接触创新创业人物,学生能够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
(二)品格塑造作用
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增进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创新创业文化是国家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积极进取、勇于追求的生活态度的体现。创新创业文化以其影响的持久性和深刻性,深入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品质,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乐观向上、持之以恒,[4]运用这些品质增进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三)价值导向作用
在新时期,创新创业文化成为自上而下认同的社会主导价值体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的价值在于创造性地提供工作岗位和实现个人的价值提升,同时也能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创造社会财富贡献力量。
(四)指导实践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都来源于实践,同时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从而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过程。[5]当认识不断深入,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断增强,这也就意味着提高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观念,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路径探索
(一)创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成为必然趋势。高校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重要人才的主阵地,人才的品质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抓手,技术更新和方法改变,都会对人才输出品质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模式下,学生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和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不能对学生本身的个性和发展加以引导,也就无法培养出他们独立的、主动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6]
(二)深植课堂,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高校,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战场。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必须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结合学生的年级、专业设置,恰当地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转变是第一位的。因为当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是否具有正确的创新创业思维方式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上显得尤为重要。经管类专业大多数学生都对创新创业抱有想法,但是面对能否将项目落地执行时缺乏勇气,在遇到问题时容易退缩,这也跟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关。学生应该获得正确的思维方式引导,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优势,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三)实现优质文化传承,打造创新创业优秀师资队伍
高校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文化修养和素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产生直接影响。高校应当打造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讲师团队,通过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等活动,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擅长的领域与学生进行分享,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背景教师在创新创业中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
(四)突破实践瓶颈,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岗位当中,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同时,企业能够在实践基地中为学生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展现企业“创新是第一生产力”的文化要义,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五)重视文化宣传,畅通创新创业信息传播渠道
保障信息通畅是促进交流的前提。作为创新创业文化培育的主体,学生是创新创业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应当创造条件保障学生获得第一手的相关信息。所以,高校应当加强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工作,邀请创新创业导师或者行业企业优秀创新创业者代表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透过真实项目或者案例,增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帮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创新创业文化的内涵与意义,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
参考文献:
[1]陈向军,陈金波.创新创业文化及其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5(9):75-77.
[2]何孟原,吴金秋.“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4-65.
[3]华坚,赵葵萍,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文化路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2-96.
[4]夏黎.创新创业文化导向下创业型商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科技创业,2014(4):27-29.
[5]田焱,孔晓.大学生创新创业文化教育调查及解决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13(12):82-83.
[6]庹飞,张润昊.高职院校创客文化培育路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7(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