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本科生个性化培养途径探索

2018-02-21周云红

科技视界 2018年32期
关键词:个性化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周云红

【摘 要】创新实践能力是现代高层次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而实施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阐述提升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性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制约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然后结合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从本科生个性化培养以及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两方面介绍了加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对策,以期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参考,也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借鉴。

【关键词】个性化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2-015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2.070

【Abstract】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ies are the basic qualities that modern high-level talents should possess.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is a new pattern of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After introducing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ies, the main problems that restrict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ies were analyzed in detail. Then combined with the real situation of the institute where the author worke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in this paper, in which both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were included. The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teach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Personalize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bility; Practice ability

1 提升本科生創新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 是支撑经济发展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相对于传统经济,知识经济实现了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的转变。为长久提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加快汇聚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1]。

大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涌现、汇集和潜能释放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保障。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现代高层次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的重大使命。个性化培养思想是建构在尊重个体差异的认知基础上的,是一种承认差异、重视个性、注重个体潜能发挥,促进个体特长和能力不断提高的创造性教育。个性化培养顺应时代要求,在强调共性教育的同时,更强调个性的发展、思维的自主发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2]。

2 制约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但输出的创新型人才的质量却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高校依然跳不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育管理体制统一、评价体系固守陈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对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国家现在大力鼓励创新,但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依然存在重理论而轻应用,重成绩而轻能力的问题,培养出来的是理论知识有余而能力不足的大学毕业生。我国近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也反映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我国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不足正是造成“就业难”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2)课程资源不足,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不能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人才成长的载体,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以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基本条件。美国多数高等学校都几乎达到人均一门(次)课程,可是我国高校的课程却存在严重的不足,而且实践教学的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实训技能为主,对责任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没有要求。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缺乏层次性,配套的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监督机制缺位,导致实践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与效果远未到位。

(3)师生比不足,教师不能详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发展潜质。开展个性化培养需要以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为前提。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环境,个人成长轨迹各不相同,性格也多种多样,增大了实施个性化培养的难度。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师生比不足的情况,主要是由年级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无法做到详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更无法做到对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基本情况的动态跟踪,常常出现一学年下来,大部分学生都没跟辅导员和班主任详细沟通过的情形。任课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讲授,与学生的交流也多局限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没有条件持续地投入精力和耐心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而且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分工不同,信息不互通,尤其是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交流不够,致使任课教师不能把握学生的个性化潜质。

(4)高校对教师教学和科研成果的评价失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的误区。具体反映在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非常详细具体,例如纵向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论文检索、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科研成果转化等都有详细的评价标准,而且科研成果是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考核指标,教师投入科研的积极性普遍很高。而对教学成果的评价指标则多是空洞不具体的,还存在指标单一化和数量化的倾向,往往忽视对教学特色和教学投入的详细评估。另外,与科研成果容易测量,产出也立竿见影不同,教学成果的好坏则较难准确评价,教学和育人的周期很长,人才要真正到社会上发挥作用也不是短期内能见效的,而且还会受到很多动态因素的影响,加之学校未出台有效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教师投入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加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对策

本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加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对策,主要解决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以期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参考,也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提供借鉴。具体有:

3.1 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本科生个性化培养的途径

(1)设立学业导师作为传统群体教学的补充。目前我国高校的本科生教学多是采用群体教学的形式,教师的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也是依据班内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安排,不利于顾及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或者对知识掌握尤其是综合应用能力严重不足的现象。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分组进行的实验课上就容易出现部分学生跟组混的情况,达不到锻炼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为此可以为本科生设立学业导师作为群体教学的补充,由学业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基础和学习能力,与学生协商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个人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动态的跟踪、干预和调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针对性。

(2)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开发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以弥补传统的实验教学仅局限于辅助课堂教学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训练不足的问题。同时充分挖掘和开发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建构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及各种专用教室等校内现有课程资源以及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等。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创造性活动,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过程中切实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3)让学生参与到自身的教育和培养过程,加强师生间的交流。老师是实施教学和培养的主体,而学生是学校培养的对象,更是高校向社会输送的高素质人才。改变传统的老师教而学生被动学的局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自身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来,主动与老师交流,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感受、评价和反馈,并及时进行调整。以综合性实验为例,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主动请老师分解实验目标,设计阶梯性的实验项目,由学生从易到难逐级实施,切实达到锻炼实践能力的目标,而不是混在实验小组内错失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

3.2 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1)建立有效的教學评价和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投入教学的积极性。首先是明确学业导师的职责,确定具体的分项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其次是建立学业导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根据其所指导学生的质量和数量换算为教学工作量,发放津贴[3],并对工作认真且学生评价优秀的学业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年度考核、岗位定级和职称晋升中作为加分项;最后是制定科学的评教机制,合理地对教学进行客观评价,并给出详细的评价意见,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采取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导师评教、专家评教以及自我评教相结合的形式,并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以作者所在学校为例,在学生网上评教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某些课程的参评学生数过少的情况,导致样本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更有甚者,少部分学生经常旷课甚至没见过任课教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完全是凭空胡乱评价,导致评价结果严重失真。鉴于这类情况,学校应该对学生评教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将参评学生的评分权值与其平时出勤及课堂表现挂钩,规范学生评教的参与度以及真实度。

(2)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让学生真实感受并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借鉴使用企业的项目管理方法,在大学生参与综合性实验、科技创新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企业横向课题、毕业设计等过程中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分工方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满足工程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团队合作模式的需求,从而增强学生合作创新的意识,并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合作创新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协同合作创新奠定基础。

4 结语

全面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的必由之路。如何培养出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开展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本科生个性化培养,既符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也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因材施教和追求能力专长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特征相吻合,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崔益虎,郭万牛,陈同扬.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的模式及其拓展[J].教育探索,2016,12:61-64.

[2]穆红梅.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学生个性化培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4,4(3):114-118.

[3]卢洁.对高校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2:169-170.

猜你喜欢

个性化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析分层次教学模式在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基于分层教学,促进高中生个性化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