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密放轮捕”提产增效技术探析
2018-02-21梁新民李传英
梁新民+李传英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作为名优水产品的南美白对虾深受市场青睐,有供不应求之势。与此同时,南美白对虾养殖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南美白对虾对水温、水质要求较普通鱼类要高,加之受到各种疾病威胁、自然灾害影响以及养殖技术参差不齐,使养殖成功的难度增大,提高产效更加不易。据笔者在工作实践中观察,高投入的室内设施养殖发展较快,但室外普通池塘养殖在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上均没有大幅度、突破性提高,产量多数徘徊在200~400千克/亩,有的甚至不足100千克/亩,甚至有的养殖户全年养殖入不敷出。
2017年商河县颐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密放轮捕”技术,获得亩产600多千克、亩利润1.6万多元的好收益。笔者认为该公司的养殖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在此进行整理归纳、探讨分析。
一、材料条件
1. 池塘条件。地处原盐碱涝洼地区域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盐碱地被有效改良,但地下水的含盐量依旧),数量2个,面积分别为6.7亩、7.1亩,东西走向,池深2.8米,最高有效水位2.1米。往年两塘平均亩放虾苗4万尾左右,一次放苗,一次收获,亩产量在400~500千克之间。
2. 水源情况。池塘自身涌冒的地下水和浅层井水,含盐量4‰。
3. 增氧设备。叶轮式增氧机4台,分置两塘,总功率12千瓦。
4. 换水设施。机井两眼,潜水泵多部。
5. 虾苗与虾料。选购与上年同一场家生产的虾苗,同一品牌、型号的虾料。
6. 捕捞工具。每档20~50厘米的地龙多套。
二、方法措施
1. 前期准备。①晒塘。2015年冬季将池水排干,利用本地冬春两季少雨寡雪的自然条件和光照资源相对丰富的自然优势,进行池塘晾晒,减少池塘寄生病原,转化塘底有机物质。②清塘。2016年4月28日每亩泼洒生石灰230千克,泼洒的同时开启增氧机搅动池水,使生石灰在池水中分布均匀,以提高清塘效果。之后每天11∶00~15∶00开启增氧机增氧,并提高底层水温。在原有自身涌冒地下水的基础上,于5月3日人工将两塘注水至1.5米。③肥水。5月8日用肥水膏和氯化钾肥水。用量:肥水膏参照产品说明;氯化钾每亩10千克。
2. 虾苗投放。5月15日投放0.8~1.0厘米/尾规格的虾苗,每亩平均6.5万尾。5月27日投放平均110克/尾规格的淡水白鲳70尾。
3. 饵料投喂。自虾苗入池翌日开始投饵。日投饵量在养殖初期,3厘米/尾之前(含3厘米/尾)按投放尾数确定日投饵量;之后按存塘虾体总重确定日投饵量(见表1),每周调整1次投饵量;开始轮捕后,在计算日投饵量时用存塘量减去相应捕捞量。每塘设饵料台2处,饵料台投饵占每次总投饵量的2%,酌情增减,以半小时吃完为宜。投饵次数:5月16~25日每天投喂两次,分别在9∶00、18∶00进行;5月26日之后每天投喂4次,时间分别在7∶00、11∶00、16∶00和20∶00。
4. 水质调节。每天中午开启增氧机1~2小时;进入6月每天开机3~4小时;进入7月每塘两台增氧机交替运转,昼夜不停。每5~7天按产品说明使用生物制剂(改底剂、调水剂)调节水质、改良底质,尽量使所培育的不同批次的有益菌群实现“无缝对接”。6月10日、25日各加注池水10厘米,之后每半个月换水10厘米直至9月15日。雨后抛洒抗应激制剂。
5. 轮捕收获。7月12日开始轮捕,根据气温增高和对虾生长等情况,逐渐加大捕捞频率和捕捞量(见表2)。养殖全程共计轮捕25次,轮捕频率为5.52次/月;自轮捕开始至养殖结束,捕捞频率为2.81次/旬。9月30日和10月3日分别进行了国庆和中秋前的上市捕捞,也是养殖年度终结前的最后收获。
三、年度对照
由两年成本投入和收获效益(分别见表3、表4,表中成本和效益数值,均已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全部按今年的购销价格计算)可见,实行密放轮捕的结果:鲜虾产量提高38.40%,成鱼产量提高7.4%,产值提高38.32%,利润增加38.92%。
四、分析与总结
1. 适时密放与疏苗。生产实际当中加大养殖密度,不仅会加剧对虾达到理想的养成规格和最佳产效之间的矛盾,而且会增加水质调控难度和对虾发病风险,应注意把握密放的时机和限度。①把握较低水温。密放轮捕措施,正是利用当地在放苗之后的养殖初期,虽然气温相对不高(未达到南美白对虾的最适生长温度),但已达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温度,并进入逐步接近最佳生长水温的回升过程;同时,水温不高也是保持水质稳定的有利条件,且虾体不易感病。因此,在适当加大放养密度的情况下,加大投饵量,可促使南美白对虾快速生长。②利用“空闲”水体。养殖前期由于虾体较小,池塘载虾量相对较小,水体“空闲”比例较大,通过加大放养密度,可有效提高养殖前期对池塘水体空间的利用率。③及时疏苗“减负”。随着养殖时间的推移,气温升高,虾体增长,池塘载虾量增大,池水“负荷”加重,加上残饵和排泄物及分泌物的积累,水质调控难度增大、发病风险加大。应在7月上旬开始捕捞,并随气温的逐渐升高和池塘载虾量的加大,相应加大捕捞量,及时“疏苗”和为水体“减负”,如此可大大降低虾病的交叉感染率,降低水质调控难度。
2. 混养淡水白鲳。淡水白鲳这一肉食性鱼类可将池塘水体中的残饵和弱、病虾及死虾体及时吞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持水体稳定、减少疾病传播与蔓延途径的作用。
3. 严抓消毒灭源。轮捕次数越多、频率越高,人工捕捞成本也就越大,同时还增加了虾体受伤患病的机会,需注意除对水体进行定期消毒外,还应对用过的捕捞工具及时消毒。
4. 合理经营。①择时上市。轮捕前期出塘的虾体规格相对较小,但7~8月恰是南美白对虾市场供应淡季,既可满足市场需求,又可获取不错的售价。②特殊供货。养殖时间较短、规格较小的虾体,肉质鲜嫩,是烹饪“日韩料理”的优质食材。颐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集养殖、种植、餐饮服务业为一体,轮捕前期的小规格鲜虾用于本企业餐饮服务所需,实践证明小规格虾所烹饪的菜肴受欢迎度远胜于养殖后期较大规格的对虾。③做好供需对接。捕捞出塘后的对虾不可放回原塘且暂养期较短,进入高温季节轮捕期时应注意,每次捕捞量与池塘存量和销售量三者合理匹配,既要防止轮捕量过小导致池塘载虾量过大,给后期養殖埋下隐患,又要避免轮捕量超过销售量导致商品虾变质。因此,轮捕旺季需提前与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做好供需对接。
(作者联系地址:梁新民 山东省商河县农业局水产站 邮编:251600;李传英 山东省商河县颐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邮编:25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