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
2018-02-21韩浩月
韩浩月
和朋友吃完饭,用约车软件叫了辆车。路上闲聊,这位司机比较健谈,属于你只要开了个话题的头,他就可以聊完全程的那种。我最喜欢这样的司机了。
这次一路上聊的话题主题是“我有一个朋友”,司机开启了他的记忆库。
“我有一个朋友,很多年没见了,上次见还是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他手握方向盘盯着前方,语气中带有一点惆怅,问我,“快到你家的时候,要经过一个安检站吗?”
在得到了确定的回答后,能看得出他在竭力还原2008年时他去拜访朋友时的场景:“对,就在快到安检站的时候,有一个村碑,见到村碑右转,直行大概100米遇到一个小超市转弯进去到巷子里,就是我朋友的家。”
“现在还能找得到吗?”我问。
“那够呛了,现在变化太大了。”
“对,现在变化确实大。你车里不是有导航吗?如果你有朋友的微信,可以讓他发个定位给你,这样的话就可以准确找到他家。”
“不习惯用导航。过去哪有导航可以用,就得记路边的建筑物、草垛、大树、村碑什么的。”
我看了看司机的面庞,心里有点感动。过去人们约见面,都是约好在某个地方某棵大树或者别的什么显眼的物件那儿见面,虽然通信不畅,但绝大多数时候都能准确地在约定时间见到对方。
司机又谈了几个他的朋友,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联络或者没见过面的朋友了,但从他的语气里能听出来他很自信,自信觉得见到那些朋友,仍旧能够亲密得像从来没分开过那么久一样。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就写过这样的人物,他颠沛流离,打一次工,吃一顿饭,和另一个人在同一个屋檐下避雨,认识了,就成朋友了。孤独的时候,想到某个朋友,就会坐上客车去看他,看他也不是为了别的,就是想和他聊聊天、说说话。
没想到,我打一次车,就见到了从刘震云小说里走出来的真实人物。可是他念想朋友,都只能用回忆的方式。时代变了,交通工具发达了(他都有自己的私家车了),但是去看望朋友却成为一种奢望。
即便如此,他也令人羡慕,当他说起“我有一个朋友”的时候,他是真的把对方当朋友的。不像一些“网红”写手,你一看到他们文章开头说“我有一个朋友……”就知道他们又要开始编不靠谱、甚至不存在的故事了。
我也和司机讲了一个我的朋友的故事,说的是年轻时候,我的朋友坐车从几十公里外的地方来看我,正是收割稻子的时候,他陪我下地一起干活。傍晚了,两个人坐在街边喝酒,喝完酒,去同样在街边的卡拉OK唱歌,唱着唱着,发觉喝的是假酒,两个人醉倒在路边,头枕着马路牙子睡着了……
司机听得很开心,问:“这是你十几年前的故事吧?”
“不,应该是二十多年前。”
“你们最近还见过吗?”
“已经有大半年没有联系了。”
下车和司机告别,说完再见,我一句话忍不住脱口而出:“去看看你的朋友吧,安检站那儿变化不大,距离也挺近的,下次再来这儿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
他愣了一下,摇上了车窗,嘴唇动了几下,我猜他可能说的是:“也不知道他在不在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