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极简主义绘画与音乐的关系
2018-02-21于子涵
摘 要:极简主义是曾风靡一时的艺术潮流、建筑风格、音乐形式、绘画流派、生活理念等等。 在视觉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范畴上,极简主义是一种简化艺术元素的风格。通过不同方面的极简主义艺术理论及客观现状的阐述,旨在探讨无论是从视觉艺术还是音乐创作的角度,极简主义作品中创作者本人表达的想法、理念等远不止体验者意识到的内容。同一规则性创作基础上,视觉艺术与音乐在极简主义运动中形成了独特的紧密联系。极简主义绘画也如其他艺术流派一样受到历史背景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它与音乐形成了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极简主义;少即是多;极简主义创作;抽象表现主义
一、简述极简主义
在视觉艺术与音乐艺术的范畴上,极简主义是一种简化艺术元素的风格。极简主义是起始于二战时期的艺术风格,自1960年至1970年初伴随美国视觉艺术走向兴盛。与极简主义相关的杰出艺术家有卢西奥·丰塔纳、唐纳德·贾德、约翰·麦克拉肯、阿格尼斯·马丁、丹·弗拉文、罗伯特·莫里斯、安妮·特里特和弗兰克·斯特拉等。极简主义是现代主义艺术的还原,是抽象表现主义的反映。它通常被认为是后极简主义的艺术实践的桥梁。极简主义在音乐范畴中,通常具有重复性。与极简主义相关的作曲家有拉·蒙特·扬、特里·莱利、斯蒂夫·莱克、菲利普·格拉斯、约翰·亚当斯等。
一般来说,我们把“极简主义”定义为涉及到的任何被剥离过的具有本质性和必需性的东西。一些人认为极简主义只是一时的流行。那么,什么是“极简主义”呢?极简主义认为“少即是多”,道德经中写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其中提到了“有”和“無”这两样东西其实是一样的, 此两者都叫做“玄”,所以,有就是无,无就是有,多即是少,少即是多。某一理论认为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把多余的元素去掉,只留下有用的东西。极简主义便是将这种理论发挥到了极致。
极简主义被运用在各个艺术方面,比如“极简主义”曾用作形容塞缪尔·贝克特的戏剧和小说,罗伯特·布莱森的电影,雷蒙德·卡弗的故事和科林·查普曼的汽车设计……这个词最初在20世纪初用于描述俄罗斯画家马列维奇·卡西米尔1913年在白色地面上的黑色正方形作品。
二、视觉艺术范畴的极简主义
1940年至1950年纽约学派的极简主义,在反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主题性运动中占主导地位。极简主义受到约瑟夫·亚伯斯、巴尼特·纽曼、艾德·莱因哈特等,以及与之艺术观念相左的帕布罗·毕加索、乔治·莫兰迪等艺术家的影响。艾德·莱因哈特是当时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性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用全黑色进行二次绘画于原有作品上。作为极简主义的先驱,他曾说:“越多东西填充在画面上,越是忙于描绘,就越不妥。少即是多。 眼睛是真实世界的威胁。画面上直白的裸露的东西是都是淫秽的。艺术应从摆脱大自然开始。”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一些知名画廊陆续展出艺术家的综合材料雕塑、几何抽象艺术作品,以及若干艺术运动后,“极简主义”随之出现。极简主义运动受到现代形式主义艺术评论家和历史学家的批评。一些批评家认为,极简主义其实是对现代的绘画及雕塑在现代的辩证中产生的误解。形式主义评论家迈克尔·弗里德认为极简主义是用“戏剧性”来反对绘画的程序性。在《艺术与客观》中,弗里德认为极简主义视觉艺术——特别是极简主义雕塑,是基于旁观者的物质性与作品之间的紧密关系而存在的。
在20世纪90年代初,因纽约的部分艺术家走向几何抽象风格,“极简主义”一词应运而生。其中架上绘画探索的有艺术家肯尼斯·诺兰、罗伯特·瑞曼等,综合材料雕塑的艺术家有大卫·史密斯、卡尔·安德烈等。欧洲的几何抽象中诞生的极简主义的根源可追溯到包豪斯、荷兰风格派运动、俄罗斯构成主义运动以及罗马尼亚雕刻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的作品。
三、音乐范畴的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一词在音乐范畴出现时,其早已应用于视觉艺术。 1968年尼曼首次使用“极简主义”一词,在《旁观者》中描述了丹麦作曲家亨宁·克里斯蒂安森的一段十分钟的钢琴作品。极简主义音乐是一种用有限的或最少的材料素材的一种音乐的艺术形式。在西方艺术音乐传统中,美国作曲家拉蒙特·杨、特里·莱利、史蒂芬·莱许、菲利普·格拉斯被誉为发展极简主义作曲方法的先驱。它的灵感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纽约市中心场景,最初被视为一种实验性音乐,称为《纽约催眠学院》。极简主义作为美学理论,它具有非叙事性、非目的性和非指代性概念。在音乐方面,极简主义代表一系列新的音乐聆听方式——专注于音乐的内在过程而不是音乐的目的或旋律。极简主义音乐突出的特征性名词为:和谐和声,沉稳韵律,停滞、逐渐变换和重复的小节。极简主义音乐因其创作过程需要遵循特殊的严格的规则,而被认为是“过程”音乐。该运动最初涉及家有拉·蒙特·扬、特里·莱利、斯蒂夫·莱克、菲利普·格拉斯、约翰·亚当斯等数十位美国作曲家,以及欧洲作曲家路易斯·安德里森、迈克尔·纽曼、斯凯普顿、嘉文·布莱尔斯、斯蒂夫·马特兰迪、 约翰·塔文纳等在都音乐创作方面表现出极简主义的特征。
四、艺术家们是如何诠释极简主义的
每年的巴塞尔艺术展都会出现几件十分抢眼的作品,白色、红色、黄色、蓝色,这样几种厚实明快的纯色画布,用锋利的刀片割开几道口子,简单至极,但是这样的作品却能卖到2000多万美元。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就是卢西奥·丰塔纳(Lucio Fontana)。
丰塔纳创造了孔洞画和刀痕画,有些艺术评论家指出,丰塔纳的作品还原了人类精神史、美术史,其作品看似荒谬之极,却是具有变革绘画观念的标志性意义。一般来说,架上绘画和雕塑创作的界线十分清晰,架上绘画属于平面的艺术,雕塑属于空间的艺术,而丰塔纳在画布上打洞,割破。在他看来,画布不再是单纯的绘画颜料的载体,而是将画面禁锢在二维的平面上,用刀割破了这个枷锁,便创造出另一维度。如此,割破画布并不是为了破坏,而是重建。丰塔纳说:“我不想拓展绘画,我想拓展空间,创造一个新的维度,与宇宙相连,使得它能够无限延展,突破图像的平面局限,打破了画布的空间,自此我可以自由地做我喜欢的事情了。”
五、视觉艺术与音乐在极简主义运动中
的关系
无论是视觉艺术还是音乐创作,极简主义作品中创作者本人表达的想法、理念等远不止体验者意识到的内容。这些是由于极简主义自身对视觉艺术以及音乐创作的素材及过程的严格的规则化而引起的。
同一规则性创作基础上,视觉艺术与音乐在极简主义运动中形成了独特的紧密联系。法国作曲家伊夫·克莱恩1947年创作的《单调交响曲》,在1949年改为《单调—无声交响乐》——它包括一个20分钟的续弦紧跟着20分钟的沉默。克莱恩在1949年创作了单色作品,此系列作品与其音乐不可否认的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无论是音乐作品还是视觉艺术作品,无不展现其对社会问题深刻的思考以及当时具有时代性的极简主义理念。
极简主义音乐突破了传统音乐的对音调、节奏等指代性的描述,而是关注音乐本身。极简主义音乐创作与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创作在20世纪末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和谐的统一。音乐与绘画交相呼应、互相渲染和依赖,使其成为一个更具有广泛性的艺术表达方式。极简主义创作语言正如莱因哈特所叙述的那样“少即是多”,通过极其严苛的创作规则——有限的或极少的创作语言,勾勒出无限丰富、令人遐想的艺术作品,这也是极简艺术被低估了的又是最杰出、伟大的艺术特点。
欣赏极简主义音乐家的人多半是画家与雕塑家,较少是同行的作曲家。其原因在于,极简主义作品拓宽了艺术语言,而极简主义音乐表达的语言性与极简主义视觉艺术创作的语言性是和谐统一的。
参考文献:
[1]赵新.极简主义音乐论述[J].艺术科技,2016,(09):190.
[2]孙志虹,孙志红.音乐的符号:抽象艺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保罗·易宝.几何抽象艺术——极简艺术或极少艺术[J].雕塑,2007,(04):72-73.
[4]岳艳娜.“洞”一种关于空间艺术的语言[D].四川美术学院,2014.
作者简介:
于子涵,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水性材料绘画表现与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