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局限性再思考
2015-04-07牛津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1-0232-02
作者简介:牛津(1988- ),女,汉,山东济宁人,苏州大学艺术学(设计学)硕士,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学,环境艺术设计与理论。
摘 要: 极简主义景观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其抽象、简洁的设计特征被人们所认知。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种新的文化思潮不断涌现,使得大的环境发生改变,极简主义景观的一些设计特征反而成为其发展的桎梏。极简主义景观若要在当代景观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势必要打破传统设计模式,突破其现存的局限性,走出瓶颈。在不断的创新中,寻求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已迫在眉睫。
关键词:设计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二战”后,一些在战前初露尖角的艺术思潮如沐春风。一些艺术家对抽象表现主义提出批判,认为应该将艺术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追求纯粹的表达形式,主张“少就是多”的设计观念,极简主义应运而生。以斯特拉、唐纳德·贾德为代表的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极简主义绘画和雕塑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简单的几何造型,与周围的环境直接产生关系,并形成非关联性的个体。
彼得·沃克是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领头人,他在杂志上看到了大量的极简主义艺术作品,在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并从中得到启发,试图将景观设计与当下这种艺术思潮相结合。后来沃克在法国参观了勒·诺特尔式园林后,将设想变成实践。他认为极简主义景观应遵循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步伐,用轴线来控制整个空间;用对称的几何布局体现均衡感的力量;用人工修剪整齐的植物表达理性等,形成了早期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特征。当今,由于时代、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的发展也更加的多元化,人们对景观的功能需求、审美形式等也随之发生改变。极简主义艺术作为理性主义的极端表现,在景观上表现出四平八稳、棱角分明的几何形式,在功能的实用性上则呈现出弱化趋势,正确地通过景观表达文化符号与地域性也尤为重要。值得思考的是,极简主义景观在现今是否还符合当代社会人的审美观?是否还符合当下景观设计的趋势?
一、几何元素的单调感在大量的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作品中,几何元素作为古典主义转向现代主义的途径,以其简单的形式深受设计师们的追捧。彼得·沃克设计凯宾斯基酒店花园的初衷是将此花园作为可从酒店客房向下观望的景观,他认为旅途的疲惫让人没有更多的力气去闲暇游玩。所以,在整个花园中,没有放置任何具有游憩性的景观设施,甚至就连座椅也被排除在外。花园与建筑被沃克设计成了具有10°角倾斜的形式,花园被相交的直线分割成了若干单元,每一个单元都由不同的植物组合成相同的形式。与凯宾斯基酒店花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是位于福特沃斯市的伯纳特公园,伯纳特公园作为一个传统的城市公园,一要起到城市公园的绿化的作用,二也要提供公园基本的需求功能。在平面布局的形式上,伯纳特公园也是用直线将公园进行了等分,划分成众多三角形。大部分“三角形”种植成草坪,一小部分的“三角形”零散种植着几棵乔木,并设置了若干座椅。公园中心设置了一个矩形的水池,似乎要将这些被分散的几何形式藕断丝连,形成一个整体。俯视伯纳特公园,它更像是一面英国国旗。凯宾斯基酒店花园和伯纳特公园的平面布局形式,都体现出了彼得·沃克对几何形式造景技法的热衷,颇具法国古典园林的色彩。直线的运用其实是法国古典园林中轴线弱化的一种体现,但在法国古典园林中,用轴线控制整个空间是君主专制高度统治的表达。勒·诺特尔作为路易十四时期的皇家造园师,不管是维贡特府邸花园,还是凡尔赛花园,在建造之初就用轴线控制整个花园的布局以强调延伸性。“太阳王”路易十四作为当时法国时候的最高统治者,这种通过轴线划分几何形式的造园手法是被认可的。但现代人在各种压力下,这种规则式的几何图形似乎并不能引起人的共鸣。凯宾斯基酒店花园和伯纳特公园对几何形式的过分追求,使人与景观之间的亲密感极度欠缺。同时,几何形式单一的重复使用,在视觉感受上让人产生单调感与厌烦感也在所难免。这种设计更像是把场地变成了一个灰色地带,成为人们可以任意穿梭于城市间的一种媒介。在今后的发展中,则应该更多的尝试流线形、曲线形、肾形等多元化的形式,以避免布局的呆板。
二、景观符号的拼凑
除了景观的形式,其文化、地域性的表达也十分重要。景观是表达历史文化、地域特征、人文情怀的符号,常见的设计手法是将景观与地域文化结合,从中提炼出符号造景,突出其特别性;又或是将宗教文化引入景观设计,营造出意境美,借此形成人们对场所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不同景观符号之间如何融洽的相互衔接,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要通过景观符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又不能破坏景观本身的形式美感。
怀特海德学院拼合园坐落于剑桥市,是玛莎·施瓦兹1986年设计的,拼合园位于一个办公楼楼顶,整个花园仅有80平方米左右,施瓦兹将空间用近似对角的形式一分为二。左边的空间表现的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施瓦兹将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绿篱、花坛等元素进行了抽象化的提取,形成现代景观符号。右边的空间表达的是日本枯山水园林的意境,枯山水中被人工耙成的白砂本具有符号的象征意义,施瓦兹直接将这种景观符号移植过来。与枯山水不同的是,施瓦兹将拼合园中的白砂变成了绿砂,并在绿砂上放置若干塑料植物。为突出其独特性,在墙体的处理上,施瓦兹将塑料植物与墙体呈90°垂直状。20世纪80年代,这种设计手法是前卫的,但放在当下来看,这种单纯的提取不同园林类型中的符号,生硬的将两个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产物归纳为一个整体,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日本古典主义园林大多与宗教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宁静致远、超然脱俗,摒弃一切外在物质的特点,这与极简主义景观所追求的空间感受是一致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日本古典主义园林空间氛围与精神内涵的影响,彼得·沃克的作品中开始强调“禅意”的意境美,传达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如,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他根据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从中提取一些如竹子、枯山水、石砾等元素,在最大程度上让日本人对场所产生了认同感,在人文情怀方面是成功的。庭院的火山中设置了几十个秩序井然的土丘,土丘中间种植了一棵柏树,并搭配上红色的灯泡,景观的形式感被大大降低。沃克为了体现日本元素,还用当地石材堆砌了一个象征富士山的符号缩影。由于这个“缩影”体积过于高大,人站在下面自然就产生了压迫感,甚至成为纪念碑式的景观。地域文化、特征与景观的结合应该是融洽的,不应是为了强调某一文化、地域特征而刻意将其放大,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实际的功能性。
三、实用功能的弱化任何景观设计都必须是以人为目的的,景观首先要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需求,其次才能起到精神层面的作用。由于一些特殊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一些具有一定临时性的景观设计作品。1980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轮胎糖果园的诞生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施瓦兹先用可以食用的尼克糖,将场地等分成若干的正方形网格,然后将100个废弃的轮胎呈45°角倾斜的放置在方形网格上,无疑这是一个可爱的景观作品。人们可以穿梭其中,但也仅仅只是穿梭其中。施瓦兹没有放置任何可供休憩、娱乐的设施,也许在她看来,轮胎糖果园其本身就是一场狂欢盛宴。一日后,轮胎糖果园便被拆除。与之相同的是面包圈花园,施瓦兹在自家庭院中布置了一块紫色卵石铺地,铺地上放置了8打经过防腐处理的面包圈,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景观材料,并不具备耐久性,没过多久还是腐烂了。轮胎糖果园、面包圈花园和怀特海德拼合园,三者的共同特点是没有任何的实用功能,景观只是景观,只具备了观赏功能,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值得极简主义景观借鉴的是,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喜马拉雅艺术文化中心。建筑是由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设计的,其楼前的景观虽不是正规意义上的极简主义,却是简洁造型与实用功能结合的成功案例。规划师将楼前2/3的面积留给了景观,景观设计师用弧线,将场地进行了不规则的几何式划分,并在这些区域中种植水稻。水稻种植区外围设置了可供人休息的座椅,微风拂过,人坐在摇曳的水稻前,形成了一幅“风吹稻浪”的画面。景观中间的空地上会放置一些不同的构筑物,如风筝、雕塑等,这大大增加了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性,许多带孩子的市民都会在此逗留。俞孔坚在沈阳建筑大学设计的稻田校园也是如此,先将场地划分成不同几何形式,并种植水稻,通过道路的穿插相互连接成一个整体。这样的设计,一是可以让人们看到因季相变化而形成的不同自然景色;二是让师生们主动参与到了景观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使用者。
四、结语极简主义景观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其固有的设计特点。极简主义景观过于冷峻、严肃的形式感与距离感,已经让其丧失了景观互动性,甚至是功能性,在现今看来似乎更是一种机械化的设计。单一几何形式的重复势必在现代人眼中是无趣的;因地域文化符号与表达形式之间的差异性所带来的矛盾,也日渐凸显出来;在执着追求纯粹、简洁形式的同时,保证景观本身的功能性则尤为重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极简主义景观首先应在形式上进行创新,通过尝试不规则的、多样化的形式,产生新的艺术效果,以打破传统布局的单调。在人文表达上应与实际结合,不能局部放大某一元素。同时应充分考虑景观与人的关系,如参与性、互动性、实用性等,这都是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当下必须思考的问题,只有打破原有的模式,不断革新,才能上升到新的高度。(责任编辑:徐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