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
——文化综艺节目的新标杆
2018-02-21崔程
崔 程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
中央电视台作为宣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收视与口碑并具的精品力作。早先制作的《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极好地弘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湖南台与浙江台制作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音乐节目观赏性十足、受众程度高、传播力强。2018年2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播的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突破旧的思维籓篱,将经典诗词赋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将文化类综艺节目与音乐节目进行跨界融合,为观众呈上一场诗与歌的视听盛宴。
1 形式创新:诗词传播的创新平台
《经典咏流传》首次将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元素,将文学经典以极富现代感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大大增强了古典诗词的传诵度与感染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每期节目1个半小时的时长,传唱6首经典,每首歌平均15分钟,在15分钟内完成了诗句的朗读、歌曲的演绎、背后文化的解读,不论是作品的选取,还是传唱人的演绎,都是高质量且多样化的。这些曲目中有说唱版的《三字经》、摇滚版的《将进酒》、民谣版的《天净沙》,甚至还有英文版的《登鹳雀楼》。表现形式新颖、改编曲风多样,加之流行乐坛的明星加持,让这些传统的经典再度成为时尚和流行。
诗词的吟唱其实自古便有之,从《诗经》开始,“诗歌”就成为中国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而广为流传。节目组采用“和歌以诗”的方式,在追本溯源基础上对现代文明进行创新。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诗词的平台与手段也愈发丰富多彩。如何让传统文化在保有其精神财富的同时,富有新时代的艺术生命力,是人们需要持续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弘扬传统文化之时,人们既要心存一颗敬畏之心,又要打破思维的牢笼,以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多维度的视角在各方面进行全新的开拓与尝试。无论是文化节目和音乐节目的类型混搭,还是古典诗词与流行元素的完美融合,亦或是美轮美奂的舞美布景,都表明《经典咏流传》为文学经典作品注入了新时代活力,是一档具有前瞻性的栏目,成为弘扬诗词文化的创新平台。
2 精心选题:一人一诗一曲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更是泱泱大国的一面旗帜。面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词,选择什么样的作品是节目组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首先,选择的诗词需要具有广谱性。《经典咏流传》中所选的诗词,大多数都是受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明日歌》教育当代青年,不负青春年华努力奋斗;《墨梅》中“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风骨,每个中国人自小便烙印于心;《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通过《三国演义》这部经典电视作品,在受众当中具有极高的传唱度;《梁祝》中的化蝶双飞的爱情颂歌已被传诵世世代代。
可想而知,艰涩难懂且传诵度不高的诗词是无法引起大众普遍的情感共鸣的,而诗词与音乐两种不同艺术语言之间的契合点又恰恰体现在一个“情”字上。只有情感到位,诗词的内涵与外延才能够被观众所理解,由此达到最大化的传播效果。
其次,谱曲需要具有创造性,在《经典咏流传》中,每首诗词在被演绎为歌曲的过程中都进行了各种形式上的再度创作,给予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由青年偶像王俊凯演绎的《明日歌》,有百余位机器人伴舞,和着轻快的音调,尽显年轻朝气;腾格尔对于《敕勒歌》的摇滚改编,荡气回肠燃爆全场,观众随着歌声仿佛已踏入了一望无垠的广袤草原;曹轩宾的《别君叹》,将陕西方言的语调与音乐的曲调巧妙融合,离愁别绪中更加突出对故土的热爱,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以往诗词节目未曾实践的想法,节目组将其转化为视听语言,全面地呈现了出来。
最后,“经典传唱人”的选择需要强调传承性。每首歌曲的登台演绎者,既有资深音乐人,也有当红人气偶像,同时也有带着故事来歌唱的素人。从节目制作的角度考量,并非一味地追求热度或是仅仅局限于对于音乐实力的要求,而是形成一种“诗歌与人”自成一体的艺术效果。
首期节目中乡村支教老师梁俊,带领孩子们演唱的《苔》,感动了无数人。一夜之间播放量过亿。这首诗词与其他被演绎的诗词相比传诵度并不高,但是却收获了如此多的关注,原因就是从经典传唱人身上挖掘出的故事与诗词的意境完美契合。整首诗很短,只有四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十个字看似浅白,但是意味无穷,与生活在乌蒙山区的民族儿童相联系,便有了十分强大的表达力量。不仅道出了乌蒙山区孩子们的心声,更道出了努力绽放的平凡人的心声。
3 立意突破:立足当下,再造流行。
当然,对于将古典诗词配以现代音乐元素的做法,也有不少观众表示质疑。认为这样的做法破坏了古典诗词本身的境界与韵律美感。实际上,这种质疑并非没有道理。从节目的最终呈现效果来看,并非每首诗词的改编都能达到令人称赞的效果。但是《经典咏流传》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提出了“立足当下,再造流行”的理念。节目要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即是怎样为文学经典插上新时代的翅膀,让其从尘封的书本中走出面向大众,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理念和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电视受众偏向于观赏性强的电视节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将文学经典赋予新时代的审美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弘扬和传播的目的。
《经典咏流传》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迈出了新的一步。通过音乐传唱、专家鉴赏、故事讲述等一系列的方式,将蕴含于诗词中那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内涵通俗地传递给了受众。使诗融入生活,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受众对于古诗词的热爱。此外,与《中国古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节目不同,本节目在环节的设置上有意弱化了竞赛元素,以“鉴赏团”取代“评委团”,将以往专家单方面的解读转化为了双向的交流。评委和观众在欣赏曲目的过程中一起以“点亮红心”的方式表达对经典传唱的欣赏认同及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尊重。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直播技术,节目制作人员还发动全媒体平台,将线上线下渠道贯通,场外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即时下载自己喜爱的曲目并分享给他人。这样的设置,使古诗词能以更加亲和的形式贴近大众。节目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的一切优势增强观众与节目的互动感与参与感,营造一个全民传唱经典的时代,让古诗词真正地流行起来。
《经典咏流传》“以歌咏诗”的形式创新,将古老的诗词以现代流行元素表达出来,为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时代的价值追求建立桥梁,让经典再次成为当下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