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下内蒙古民族文化“走出去”探索
2018-02-21刘莎
刘 莎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1 内蒙古民族文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
对于内蒙古民族文化发展来说,古有“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渊源,今有“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倡议支持,是“走出去”的良好契机。历史上草原民族为丝绸之路的经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草原地理环境的特点创造了其独特的文化面貌,草原广阔,与西伯利亚草原、西亚草原互通。华夏文明也通过这一中间地带的演化传播出去,被西亚、中亚接受。现如今,201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要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发展,完善同俄罗斯、蒙古合作机制,深化各领域合作,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表示,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要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要在文化等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因此,抓住“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时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文化发展的倡议,是当前内蒙古民族文化“走出去”探索的重要路径。
2 内蒙古民族文化“走出去”的SWOT分析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内蒙古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探索之路上,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能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参与“一带一路”开放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2.1 优势
第一,历史优势。内蒙古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现实基础。内蒙古历史上先后有10多个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在内蒙古历史上,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交汇融合,形成了国内外著名的红山文化、大窑文化、河套文化和夏家店文化等。1957年成立并遍及全区的乌兰牧骑,以其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和装备轻便灵活的特点成为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
第二,现实优势。内蒙古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为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内蒙古拥有辽阔的草原及动植物资源,其中,独特的草原地貌和优质的草场为发展旅游业经济提供了便利,吸引了国内外游客,成为草原经济的增长点之一。另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地区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立和完善了广播电视网络,加强了重点城市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
2.2 劣势
首先,尚未形成有知名度的品牌文化精品。内蒙古的文化产业既然要“走出去”,就必须要兼具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当前,内蒙古文化产业一直粗放经营,开发模式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比较简单的粗放开发,真正融入民族文化精髓的作品比较少,使民族文化发展未形成产业链,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有持续赢收的精品。
其次,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市场营销水平较低。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没有过多地重视营销,大多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营销,与东部地区文化产业营销还存在很大差距。真正的营销,应将文化产品的营销贯穿于文化生产的全过程,有系统的营销模式。另外,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产品营销方面投入较少,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文化产品生产当中,导致营销手段单一,文化宣传力不足。
2.3 机遇
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文化“走出去”来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国家政策的支持,加快了文化“走出去”的进程。2014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支持民族地区新形式下的新发展。同时,内蒙古自治区也高度重视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机遇。明确提出了加快文化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任务,先后出台了支持和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决定和政策,制定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纲要,为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倡议指导。
2.4 挑战
国内外对于内蒙古草原文化的刻板印象不易改变,“走出去”难度依然较大。草原文化、游牧文化一直以“落后”“野蛮”的形象出现,但是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继承,当前内蒙古的文化逐渐呈现民族的包容性。但是,国际社会对于草原文化的认识很难随着发展而发展,除非有深入了解接触,否则,较难改变,因此,现阶段对内蒙古文化依然存在的偏见比较大。这使内蒙古文化“走出去”受到阻碍,并且这种阻力并非短期内可以改变。
3 内蒙古民族文化“走出去”建议
第一,促进文化“走出去”与地区发展相融合。文化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势,自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行融合。草原文化蕴含着绿色文化、环保文化等丰富内涵,内蒙古的伊利、蒙牛、鹿王等知名企业正是依托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走向世界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区各地立足当地文化资源,配合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举办贸易洽谈、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文化艺术节。这些独具特色的地区产业将内蒙文化弘扬出去,让内蒙古产业文化真正走向国际市场。
第二,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打造文化精品,助力文化产业“走出去”倡议。内蒙古地区有大批独具特色的文化,但是目前尚未经过打磨、包装,未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品。因此,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重点推出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成文化品牌。例如锡林郭勒盟充分发挥乌兰牧骑等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载体,打造出内蒙古独特的“草原文化”品牌。乌兰牧骑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先后创作了大批精品力作,传播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文化“走出去”。同时也形成了具有品牌文化传播价值的代表作品,如《元都古韵》《母亲的丰碑》《蛊碗茶》等特色节目。通过访问波兰、匈牙利、美国、法国和蒙古国等国家,宣传了内蒙古民族文化,同时扩大了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范围。习总书记也曾赞誉“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另外,蒙古族的音乐、舞蹈、马头琴等也独具魅力。对这些品牌的塑造,可使内蒙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第三,促进内蒙古文化产业“走出去”,又要“走进去”。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文化的源远流长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喜好。因此,要想使内蒙古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既要“走出去”,去到别的国家,同时又要“走进去”,深入到其他国家,使其被其他国家接纳、喜爱,并融入到他们的习惯中。所以民族文化产业不只要有自己独特的根和魂,还要有自身独特的吸引价值。同时,在进入到不同国家的同时,注重与当地的文化进行适当的结合,在不影响根本的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可以对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其符合当地的文化审美和眼光。只有先走入其中,才可能实现长久的“走出去”倡议。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想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走出去”倡议,就要抓住当前环境带来的诸多机遇,克服面临的危机和困难,不断实现文化创新、树立品牌意识等,让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即“走出去”,又“走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