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书院教育对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2018-02-21徐世芳
徐世芳
我国的书院教育源远流长,是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萌芽于唐朝,到北宋时候正式确立并逐步兴盛起来,历经元、明、清三代千余年,至清光绪末年转型为近代新式学堂。书院教育是中国古代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由民间学者创办、具有一定教育规模和组织、办学制度严密的一种教育方式,书院教育有时得到政府的资助补给,是当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私学的代表。当代教育越来越关注民族性特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逐步成为一个民族个性与内核的基本标志。研究明清书院的教育历史和内涵,从中汲取其先进的文化思想内核来启迪当代高校人才培养,在当前开说,不失为一种科学态度。
一、明清书院的历史沿革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私人讲学的传统,先秦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及诸子百家的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可视为书院教育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家学的形式。唐朝时期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北宋初年一段时期不设官学,而只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读书人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功名,这些士子求学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于是,他们就自行组织起来,建立专门的讲学场所,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开始制定一定的学规。这样,以培养学生参加科举为教学目的的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在北宋初期正式形成。它的主要教学内容为经学、策论和诗赋,这一时期出现了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从历史上看,每当发生战争,社会不稳定时,官学便会日趋衰落,书院则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传承文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和失学士子另行求学的途径,但它往往会随着政府的教育政策而兴废不常。
书院经过北宋初年的兴盛,在政府致力于发展官学后不久,就相继衰落。到南宋时期,官学随着政府的衰落而一度沉寂,朱熹等人为了文化教育的发展,致力于书院的复兴,遂修复白鹿洞书院并亲自讲学,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规定了明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及教学步骤。各地争相效法,相继兴建书院,书院教育重新迅速发展起来。
元、明、清时期,政府对书院采取了提倡、保护和加强控制的政策。元朝政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书院的控制。如由政府任命书院教师,控制书院的招生、考试及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以及设置书院学田等等,使书院逐步走向了官学化。通过元朝政府的倡导、保护和控制,书院的数量一时间大增,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同时元朝政府这一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汉族知识分子的矛盾冲突。
明朝建国初,由于统治者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兴办官学和提倡科举方面,所以书院的发展又转入衰微。正德、嘉靖年间,随着王守仁、湛若水等人的讲学活动,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再度复兴。明朝末年,一些士大夫籍书院讲学抨击时政,宣传政治主张和学术思想,书院遭到明政府四次禁毁。
清代是中国古代书院的鼎盛时期,其发展大大超过了前朝。书院数量急剧增多,学制学规进一步完善,成就也很突出。这一时期的书院经历了一个由限制到提倡,最后被改革、废止的发展过程。顺治时期,清政府鉴于明末的教训,对书院采取抑制的政策,规定不许“别创书院”,除了个别著名的书院还能保持外,其他大多被废止。进入康乾之后,随着统治的巩固,清政府对书院的政策也相继改变为积极兴办、加强控制,书院教育又迎来了春天,修复和兴建了许多书院。从书院教育内容看,大致可将它们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二是以考试时文为主,为科举服务的书院;三是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四是以西学为主,为培养时务人才服务的书院。清代初期,理学在书院教育内容中占了主导地位。清光绪年间,随着“新学”与“西学”的结合,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把西方近代的科学知识、政治理论和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结合起来,书院开始了向近代的过渡与转变。清政府下诏将全国所有的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将各省所有书院,在省城的均改为大学堂,各府厅及直隶州的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改为小学堂。1901年,科举制度废除,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到此结束,书院由此湮没在改制新式学堂的浪潮中,被新式学堂所取代。
二、明清书院的教育内涵
书院在刚开始时是纯粹的私人教育机构,后来政府对书院办学控制逐渐加强,使其逐渐被纳入到官学体系中。书院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院田的收入或由私人捐赠,或由皇帝及各级地方官赐给。受佛家禅林精舍的启发,书院的院址多设山林僻静之处。书院自行聘请地方名儒主持讲学,体现了书院办学者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即便后来政府控制了教师选聘权,在决定人选时仍要考虑其学术声望。书院教育形成了一系列学规学则,规定了书院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
(一)明清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教育作为一种不同于官学教育的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逐步形成了鲜明的特点。最早的书院是为弥补官办学校数量的不足而出现的,不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目的,而讲求进德修业,追求“内圣而外王”,强调修身对学人的重要性,追求道德完善的“为己之学”,倡导“制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八目教育”的基本宗旨伴随明清教育的始终,只是不同时代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和要求对“八目教育”的宗旨产生了差异性的诠释,但“修身”始终是传统人才观中最核心的宗旨和追求。到后期书院虽逐渐官学化,但这种最初的目标并没有完全丧失。书院教学力排门派之见,倡导学术自由,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邀请名儒大师讲学,鼓励师生在教学中相互问辩,促进和推动了学术的交流与发展。“书院教学一般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改变了官学先生讲、学生听的沉闷格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把指导学生如何读书、怎样去做学问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1]老师更多的是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书院师生往往感情甚笃。这种风气直到晚清时期,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中国内地历史和文化再难保存,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才发生了较为根本的变化。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和功用自此注入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新解。
(二)明清书院的教育意义
书院教育促进了理学发展、学术文化繁荣。书院的办学目标、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与官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它继承了私人办学的优良传统,并吸取了其他文化形态(如佛教)的有效教育手段,从而促进了中国传统教育的革新,弥补了官学教育急功近利、常常流于形式的弊病,构成对官学教育的挑战,也促进了官学的发展。书院对人才“修身”的强调形成了具有固定人格特质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独特的精神积淀使得传统的文化精髓得以传承至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明清书院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界限较为分明,但尊师重道的基本思想和推崇 “贤才”、以德服人的人才评价标准却值得反思;明清书院中的教师往往更注重以渊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去践行教师的称谓,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启发学生、成为导师,更通过自身的本质修养形成表率,在他们心目中,学术与人格同等重要。因此,古代的“教师”与“君子”内涵是统一的。明清书院尽管以其封建性而逐步淡出历史舞台,但其内含的教育精神和教学理念却值得今人反复思考,认真借鉴。
三、明清书院教育对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被视为我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的前身。当时并不完整的高等教育面对的直接问题是拯救濒临死亡的封建王朝,因此,教育宗旨和内容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和功利性,教育形式也因社会现实而摇摆不定。中国真正的大学教育发端于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的成立,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体系才得以完善。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形态,大学一直进行着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革。当今大学教育做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一直备受社会质疑。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就是对我国大学教育存在问题的最为深刻和直接的反思。但是当今世界,面对国际国内多元竞争的现实,培养人才的目标和要求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的确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中国特有的民族性和历史、深入骨髓的特色文化决定了真正有效的建议应该在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中定位,明清时期的书院教育经验和内涵无疑能对这一问题给予有价值的启发。
首先,明清书院的教育内容中对“修身”的强调对当代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启发意义。封建教育中“修身”的内涵和外延规定着封建人才的培养目标,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于传统的文化所采取的扬弃的原则,即不完全否定或肯定其存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而是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去重新解读,力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管明清的“修身”是指:“作为实现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人格的基础,即一切事业的成功‘皆以修身为本’”[2],“君子”是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但其对“人”内在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的关注使得“人”与“仁”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君子才是一个人被社会认可的基本标准。现代大学教育面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面对竞争意识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对内在修为的关注因经济及地位所带来的诱惑而逐步式微,这种人文价值的缺失造成了大学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对高尚情感的孕育、对健康品格的追求、对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本就是修身教育的基本内涵,面对复杂而浮躁的社会不良文化,现代“新修身”显得更加可贵。
其次,明清书院鼓励探讨、质疑的教学形式是现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明清著名书院‘以神用’的教学方式启示我们:高校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教、学、研相结合的积极教学模式”;[3]大学是体现学术自由、鼓励探索反思的民主的学习共同体,在这样一个既具有人文价值和关怀、又充满科学真理和理性的高等学府,学习的方式本就应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然而,现代大学的课堂却多以沉默、自习、各有所思为主,面对老师的滔滔不绝,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参与,真正的教学相长很难在这种单向信息交流、缺乏有效互动的交往和对话过程中发生,教师自导自演的课堂内容和沉闷压抑的教学情境代替了本来生动丰富的课堂。这种状态之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高等教育所面对的国内窘境和国外压力,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改革只有从教师、学生、教材和教育情境四个基本要素展开,从国内教育历史现状入手,积极借鉴国外改革经验,从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中吸取积极的养分,才能针对中国的教育症结,真正在发扬传统教育精髓的基础上觅得良方、谋得发展。
最后,明清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为现代教育改革中某些“过犹不及”提出了反思。众所周知,韩国作为一个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的国家,其对教育投入和关注值得探讨,韩国近几十年来大规模的教育改革不少于五次,而每次都因为没有充分调动教师——这个教育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要素而宣告失败。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被众多国家研究和借鉴,中国古老而权威的师生关系自孔子兴办私学始,是伴随着韩愈的《师说》而得以确立的,教师的知识权威和强势人格的文化地位和身份也伴随而生。面对越来越深入的教育改革,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这种师生关系确立的初衷是更好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从而促进教学相长,实现学生成才。但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太过激进或急于求成,这种关系的确立显得不够顺畅自然,而只是形式上民主,众多的教学过程在“假合作”中被完成,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被移除,使得学生一定程度上“过度自主”“迷失方向”,必要的引导和教育被批评取代,而教师则在这一过程中显得无所适从。应该说,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应该提倡的,但师生的对话过程应当是在教师正确科学的引导下实现的,知识的权威不应被无条件取代,“平等中的首席”才是师生关系正确的解读方式。
参考文献:
[1]邵平.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对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6(25).
[2]田正平.读书·修身·治家——《曾国藩日记阅读札记》[J].教育研究,2014(12).
[3]党亭军.明清书院教育特点的演变及其历史启示[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