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毕加索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时期绘画的特点

2018-05-11项晓乐

西部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立体主义视点毕加索

项晓乐

在全世界前10名拍卖价最高的画作里,毕加索的作品占据四幅。

作为第一个生前便由卢浮宫收藏画作的画家,毕加索勤奋而高寿,他一生创作了三万多件作品,其中包括油画1885幅。在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中,经历了青少年时期、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原始时期、立体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变形时期和表现主义时期等,他因创作方法的多变和作品风格的多样而被誉为“永远年轻的画家”。

毕加索曾从后印象派、野兽派和古典主义中汲取营养,并受到非洲黑人雕刻和古代伊比利亚人艺术的影响,他不懈地尝试了从塞尚已经开始的对几何形结构美的追求。塞尚曾指出:“自然中的一切都可以用球形、圆锥形、圆柱形来塑造,”“必须学习画这些形体。”[1]295毕加索是博观而约取的:“就我而言,艺术之中无所谓过去或是未来,希腊人、埃及人,以及前代的大画家们的艺术,并不是过去的艺术,也许它在今日远比往昔更有生命。”[2]13

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突破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的利用透视明暗表现三维空间的传统,“当一个画家看到他所要画的对象的正面时,难道对象就没有侧面和背面么?这种客观的形态能不能通过某种手段,哪怕是暗示的手法表现出来呢?一个正面很美丽的女郎,她的美丽的侧面也同时客观地存在着。我们能不能‘同时地’把它们画出来呢?也就是说能不能用‘二维’的画布画出‘多维’的物体呢?”[3]85

一、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的特点:多重视点的交织

古埃及的“正面律”在浮雕和壁画中保留了数千年,作为美术史中较早出现的最著名的程式之一,它以独特的人身造型给了后世画家许多灵感和启发。从侧面的头到正面的肩,又从正面的肩到侧面的腿和脚,两次转向都呈九十度。整体来看:正侧面的头部、腿脚与正面的肩并存于同一画面;从细部来看:正面的眼睛与正侧面的额、鼻、嘴唇产生矛盾感。“这里没有三维空间、透视法等绘画概念,他们关心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哪一部分更重要,他们按自己的方式选择他们认为最合理的地方以最清晰的方式表现出来,着重于装饰效果而不要求透视的真实感。”[4]10他们将人体部位中几个最具典型特色的姿态进行重组,体现了原始思维的完整性特点。

毕加索认为,“传统的透视法并不能使我满意。它那机械性永远也不会使人充分掌握事物的本质。它从固定视点开始就再也不能偏离开去。但是视点这个东西是无关紧要的。……你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一切都变了。你简直就想象不出这个变化有多大!”[5]8立体主义被认为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这一艺术运动活跃于1907—1914年。毕加索的分析立体主义作品《亚威农少女》创作于1907年,被认为是最早的立体风格作品。最左边站立的女性带有埃及女王姿态:左腿向前迈出,右手贴躯体握着,头部为正侧面、眼睛为正面,具有矛盾性;居中的两位女性的脸受到西班牙古伊比利亚雕刻的影响,以线勾出五官,眼睛一高一低,脸部为正面,鼻子却是右侧面的;右边站立女性的脸受到非洲艺术的影响,鼻子更富有立体感,像是木头楔子一样插在脸上。画面右下角坐着的女性眼睛一上一下、鼻子错位插于脸的右下部,在脸面对我们的同时,肩转了一百八十度,脸和背部同时面对我们,“一方面像是看着观者,另一方面又甚至转向相反的方向,”给人一种令人惊诧的视觉观感。“所有的裸体女性的形象都被分解成了几何构造图形,带有醒目的边线和尖锐的边角,”[4]10偏几何化、棱角化和平面化,景深感消失,在这场绘画空间的革命中,连画面中光的处理“也是变异不定的,被分解成多重的构成,缺乏一种稳定而又统一的定位。”由于采用多重视点,这些人体仿佛经过了刀削斧砍,在由粗硬的直线、微曲的弧线和色块切割的画面中,“全部形体都按照一种斜角结构重新安排”[6]127。

毕加索的这种处理手法和古埃及浮雕、壁画艺术中的“正面律”有神似之处:人物头部是正侧面的,眼睛却是正面的。“不从一个视点看事物,把不同视点所观察和理解的形诸画面,从而表现出时间的持续性。这样做,显然不是依靠视觉经验和感性认识,而主要依靠理性观念和思维。”[7]314毕加索的一些作品是其将形体分割成许多不同的平面并进行理性分析得到的综合结论。毕加索的艺术既费解又带有一定延续性,创作于1932年的《镜前少女》也采用了多重视角,但既非立体主义,也非现实主义,具有超现实的变形特点。恰如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丁宁所言:“《镜前少女》是一幅艺术史上难有结论的作品”,“左边的少女既有正面的姿态,也有侧面的特点,同时,似乎是着衣的,似乎又是裸体的,而右边镜子中的形象却又仅仅是侧面的形象而已”。而且,镜里镜外少女的样貌、色彩都有明显区别。

除了人物画,毕加索1909年创作的《面包和高脚盘静物画》,所有东西都简化、压缩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如圆柱体、圆锥体和球体。从整体看,桌子的上面及所摆景物与桌子的下半部分形成矛盾对比的两种力量:这到底是从桌子底部看还是从桌子上面看到的呢?从局部看,高脚盘及盘子里摆放的静物也显得匪夷所思,这到底采用的是平视还是俯视视点呢?多种视角的混合形成了观者的困扰,也增加了画面的歧义性、丰富性。“自透视发现以来,画布上的空间都是有三个维度的纵深、凝滞的瞬间,立体主义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解构了这种实在的、有具体位置的空间。……立体主义所建构的空间是将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甚至上面和下面,全部表现在同一个平面中,观察者无需移动,物体的所有面都展现在眼前”[8]60,画面综合展现了画家印象深刻的部分和生动的瞬间形态。

在毕加索的画里,有时把同一物体的不同面组合、变形、夸张后表现在同一画面上,以色块与色块、线与线之间的组合关系,显示了一定的空间感和秩序感。“它否定了从一个视点观察事物和表现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的画面归结成平面的、两度空间的画面。明暗、光线、空气、氛围表现的趣味让位于由直线、曲线所构成的轮廓、块面堆积与交错的趣味和情调。”[7]314毕加索1910年画的《坐在扶手椅中的女人》,将不同状态与不同视点看到的女人动态地呈现于二维的平面,在经过分割与解构、破碎而剔透的色块所形成的结构中,保留了光线、韵律、量感与某种空间感。1912年的《吉他》等也是透过平面的叠加来暗示出空间的深度。

总之,在这些画里,毕加索与古典透视体系相诀别,他关照的是绘画自身的形、色构成的世界。毕加索以更迭的视角,把不同视角看到的物象交织在一起,以截然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模式建构了个性化的视觉秩序,组建了一个纯绘画性的结构。这打破了观众的视觉习惯,使观众的视线在艺术家主观化的视觉空间中穿行,并体悟到物体迥异于日常经验的位置、时间和空间关系。

二、毕加索表现主义时期绘画的特点:侧面与正面结合的“双面人”

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毕加索以天才的冒险精神成就了他不断超越、富于变化的艺术风格,正像他曾说过的:“我不寻找,我只发现。”[9]126绘画的魔术师——毕加索从来不想把自己固定在一种艺术风格上,他一面开拓着新的艺术样式,一面却又回到旧的样式中去寻找新的可能性。通过对毕加索1935至1946年表现主义时期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程式化的面孔——“双面人”,隐藏在他人物主角、题材多变的作品中,并反复多次出现。

该时期著名的作品有《多拉·玛尔像》和《玛丽·特莱丝像》等。《玛丽·特莱丝像》创作于1937年,画的是玛丽的左侧面庞。脸上半部分接近正面,从人物右脸颊处起是侧面视点,正面视角的脸正对着光源,凝视前方;侧面视角的脸上着蓝色暗影。画家通过颜色来区分不同角度的印象。毕加索在组织人的形体尤其是面部各部分时显示了超人的天才,他画的多拉和玛雅都是侧面与正面的脸结合,成了一个“双面人”,一只侧面的眼睛和一只正面的眼睛、两个鼻孔不协调地并存,具有极强的矛盾感和怪诞性。《多拉·玛尔像》创作于1937年,表现的是多拉右侧的脸庞,也是脸上半部分接近正面,但整体是正面与侧面视点的综合。1938年画的《小娃娃与洋娃娃》中,玛雅“一只眼睛是正面视角的,另一只眼睛则是侧面视角的。正面视角的脸很冷淡,但是本来观众看不到的那半边脸画得就很温柔慈祥,眼睛中充满了喜爱,那种表情是对布娃娃的。画成侧面的鼻子有两个鼻孔,”[10]259与侧面的脸不相称的是一张四分之三侧面的嘴巴。“毕加索要在一幅画中表现出对象的正面、侧面、上面或下面等各个角度的形象特征,不仅观察者的视点会不断地变动,被观察者的位置也会变动,对于这种‘动态性格’的把握是毕加索的独创,”[11]85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传统的视觉观念的彻底变革。这种“同时性视相”的语言,具有连续性、完整性和不真实性。

图1 《玛丽·特莱丝像》局部

毕加索不知疲倦地多次尝试把两只眼睛放在同一个人侧面上各种变化的可能。他把我们看不到的另一只眼也画了出来,有时甚至画在了同一侧脸的不同位置上。总之,毕加索兴致勃勃地为这只从焦点透视来讲不能看到的眼睛寻找着位置。毕加索1938年为助手马林画的《马林》像中,“侧面视角的眼睛配上一只正面视角的眼睛,眼睛平静而又专注。正面视角的鼻子和侧面视角的鼻子相互交融。而下巴则完全是侧面的,耳朵的上半部分是偏侧面的视角,而下半部分则是后脑勺。多角度的视点糅合成马林的形象,表现出马林在不同角度下的多种表情变化。”[10]236毕加索1939年画的《穿黄色粗毛衣的女人》中,多拉的脸采用了正面和侧面两种视点的结合,整体看她左侧的脸呈现得较为清晰,但突兀的是:多拉的右眼和侧面的鼻孔像抽屉一样被推出,与她左侧面的鼻孔形成冲击。

毕加索1931年画的《坐在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中,由正面视点与侧面视点构成圆脸,好像画中人的头总是在来回地扭动着。而在1932年夏天画的另一幅《坐在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中,“正面视角的脸正对光源,凝视着前方,而侧面视角的脸有着蓝色的暗影”。[10]236显然,他运用色彩来进行区分,不同的颜色表现着不同的角度。”在他1932年创作的《沉睡的裸妇》中,裸妇侧面的脸、前面的胸和后面的臀都得到了综合展现,彰显了艺术创作中画家视角的流动和理念的独创性。

在毕加索1937年创作的《哭泣的女人》、《穿格子衬衣戴贝雷帽的女子》和《哀求者》中,也都将正面与侧面视点糅合于一体,只不过不再用单一而明确的颜色来区分画中人物的不同角度。毕加索绘画中运用的艺术手法与东方的汉画像石、剪纸及木版画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表现形式颠覆了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时间、空间和逻辑关系,给人以强烈冲击。南阳市七里园乡沙岗店出土的东汉画像石《投壶》中,人物正面和正侧面同时存在于同一张脸上。正在投壶的宾主二人脸部轮廓线和嘴巴是正侧面的,而眼睛和鼻子却是正面的,出人意表,似乎有用空间表现时间的意味。江苏睢宁县双沟出土的汉画像石《翼虎》也采用了“展开画法”,虎的造型为侧面,张口露齿,翘尾直竖。侧面的头部画了两只眼睛,两条后腿也都展现出来。这和毕加索的画法颇有相似之处,但显然毕加索将这种手法运用得更加彻底,动感和视觉冲击力都更加强烈。

图2 汉画像石《翼虎》局部

三、毕加索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时期绘画的差异

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以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表现主义时期,共性是都显出了他对多重视角表现的浓厚兴趣。毕加索以与传统绘画反差巨大、强调几何形结构美的视觉样式,昭示了他前沿的艺术理念和对抽象形式的偏爱。作为先行者,毕加索的艺术探索对20世纪绘画、建筑和设计艺术的革新都有着启示作用,他以丰富的想象力、不竭的创造力和大无畏的冒险性,在解剖、分析对象或综合、重组对象的过程中,带给了人们视觉的惊诧和怪诞美。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作品主要追求抽象形式和几何形排列组合所构成的趣味,不着重表现情感,强调分量与形式的单纯化。一些作品以单色调为主,色彩在视觉传达中的独立性相对降低。其代表作《亚威农少女》中,人物扭曲、几何块面感强,具有理性分析特点和原始变形趣味。画面中仿佛不是有着温度和柔软质感、可以情感交流的人。形体部分有的像剔透的碎片、有的像肢解的平面人体部件、有的则保留着未完成感,加之突兀、醒目的楔形鼻子,形体高度简洁、色彩概括色调统一,营造了一个仿佛独立于时间、空间之外的冰冷、理性而又纯粹的世界。这些人物以面具般的脸孔和生硬的表情而具有超然色彩,时间仿佛凝固于她们或站或坐的这一刻。画面右边的两个人体还运用了彩色影线,更加显得原始、神秘和不可捉摸。

毕加索表现主义时期的作品画法更加自由,具有感性与亲和性,色彩也更加有感染力。从画面人物来看,有他的情人玛丽·泰勒斯、多拉·玛尔和女儿玛雅等,这些人物是具体可辨识的,而且人物与画家的关系较为亲密,有些则直接流露出欣赏和喜爱的情绪。以玛雅为例,画了玛雅与小船、洋娃娃以及持花的玛丽;以多拉为例,画了她的坐像、她的哭泣和她的梳发等。在对人物的塑造中,不再一味强调几何形体的抽象趣味,减少了生硬的棱角和尖厉的三角形,一些线条柔和平缓,色彩更加艳丽多变,增加了情绪渲染力,有的画面恬静和谐,有的强硬丑陋暴戾,蕴含着画家的生活经验和对对象的复杂感情。画家传达的情感和画中人的情绪可以被我们清晰地感知,显得直观而具体。

正如毕加索所言“我只把我爱的东西画进我的图画”,他以数量巨大的杰作、多变的艺术风格在20世纪的艺术界独树一帜,又以其艺术理念的颠覆性、革新性和艺术语言的强大生命力而享誉世界。生前,毕加索以广博的兴趣在油画、雕塑、版画、陶瓷与诗歌等领域勤奋耕耘;死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举办关于毕加索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他的话题、新的论断从未间断,人们以多样的形式向一代艺术宗师致敬。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立体主义与表现主义时期的代表作分析其艺术特点,并管窥其两个阶段艺术的区别与联系,以求从大师的艺术探索中汲取营养。

参考文献:

[1]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钟晓莺.画坛大师毕加索的意识流动[J].世界文化,2006(6).

[3]周时奋.毕加索画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

[4]谢丽娟.从古埃及“正面律”到立体派风格看图式与精神的演进[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刘七一.立体主义绘画简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田桐旭.破坏与组合中的创造——《亚威农少女》欣赏[J].名作欣赏,1989(4).

[7]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简史[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詹琰.毕加索的视觉世界[J].科技潮,2013(4).

[9](法)玛丽-洛尔·贝尔纳达克等.叶晓芍,古瑛芝译.毕加索:新画派的宗师[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10]董诗兵.真实的幻觉:毕加索传[C].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11]读图时代.毕加索画传[C].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视点毕加索
立体主义绘画的先驱
《梦》和毕加索
立体主义迷宫
毕加索之夏拾遗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用几何体表现自然
视点
让你每天一元钱,物超所值——《今日视点—2014精萃》序
两会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