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场画面的分镜技巧
2018-02-21王骥伟
王骥伟
(作者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在电影中,开场画面奠定了一部电影的氛围、情绪及整个主题的基调,如何对开场画面设计分镜是导演初学者常常遇到的困境,“迷人”的开场画面,像魔术一样,既可以让观众在短时间内进入情境,又能让故事跌宕起伏,使电影始终保持着吸引力。在经典电影的导演分镜中,笔者试着以11部经典电影的开场画面作为研究文本,归纳出以下四种基本的分镜方式,从定场镜头引发人物的故事,在悬念中推进情节的发展。
1 第一种分镜方式
在拍摄外景时,第一个镜头为远景,接着切换成全景,进而拍摄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物,他的作用是引导主人公的出场,随后主人公出场,主角的分镜方式一般是以近景/特写为主导镜头,按照“三角形”机位图至少拍摄其中两个机位,而这一组镜头的最后一个镜头一般是拍摄主人公的正面特写。
在分镜之前,导演首先要熟悉剧本创作,在常规的剧作中,“远处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这段话的定场镜头涉及到了场景的置换,从山的远景切至庙的全景,最后切至两个人的中/近景。在剧作中,电影中主角一般是从正面和侧面拍摄,按照希区柯克常规的拍摄技法,人们可以试着推理出一个基本的法则:先从人物的背面拍摄,随后切至成人物的正面,这种分镜技法能够制造悬念感。在漫画《灌篮高手》中,樱木花道的出场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从无关紧要的人物入手,随后切入主角的背影,最后切至樱木花道的正面特写。
在《卧虎藏龙》中,观众看到的镜头序列,首先是一座江南水乡的远景,紧接着画面变成江南搬运货物的全景,随后切入一个镖头管家的近景,随后是主人公李慕白的出场,采用远景拍摄,随后李慕白穿越庭院,均采用全景拍摄,一直等到他与俞秀莲坐下来促膝长谈之时,观众方才看到他的面部特写。这种定场镜头的拍摄方式拉长了悬念感,能增强观众的好奇心。在电影《万箭穿心》中搬家的场景中,第一个镜头是武汉城市的众多楼房的远景,第二个镜头则为一座楼房的全景,随后切入马学武的镜头,画外音是站在楼下的李宝莉与搬家工人议价的声音,然后紧接着切镜头变成主角李宝莉。这样的分镜既保持了影片的基本节奏,同时也创造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2 第二种分镜方式
场景较多为内景或者小范围的外景,将这个场景分切成具有标志性的空镜头,分镜多采用运动式的横摇镜头,或者拉/推镜头,然后切至人物的动作特写,一般是以手部特写为主,紧接着下一个镜头为无关紧要的人物的讲话,最后切至主人公的正面特写。
在内景的定场镜头拍摄中,为了防止画面过于呆板无趣,一般是采用横摇镜头拍摄,这些镜头有利于“动接动”的镜头衔接,同时也增强了空间本身的趣味性。对内景的拍摄,多拍摄具有标志性的局部空间,通过分镜创造空间的概念。除了拍摄一个景深镜头,在分镜中,导演需要建立“以少胜多”的分镜意识,精准的分镜将给观众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此外,在影片中人物在空间内做小幅度的动作,导演需建立一个拍摄动作的主导性思维,镜头需拍摄人物的动作。在镜头中,主角进行转身或者以手部动作为主导时,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分切手部动作的特写,最后切至主角的面部特写;或者,从拍摄主角的面部摇至人物的手部特写,多采用从上到下的组接顺序,亦或者从下到上的分镜,从拍摄人物的手部特写摇至人的面部特写。
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开场画面中,第一个镜头是苹果的空镜头,随后摄影机对焦一件衣服往后变为拉镜头,紧接着从苹果横摇到纸张上面。然后开始分切柯景腾的手部特写,他系领带、鞋带等一系列的手部动作,紧接着,切入配角“胖子”的近景,最后切至主角转身的面部特写。这组分镜是依照人物的身体作为参照物,采用自下而上的分镜顺序,不仅符合观众的日常生活的视觉逻辑,同时也建构了主角的趣味性和神秘感。在微电影《调音师》中,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钢琴的特写,第二个镜头是钢琴跃动的琴弦,第三个镜头是男主角的脚后跟背面的特写,随后切至他的背面腰部特写,最后接一个他正面的面部近景。这样的分镜技法,从背面转为正面,其画外音的叙述恰恰奠定了这部微型悬疑片的基调。
在开场画面的拍摄中,当遇到拍摄非人物的特写时,比如拍摄运动的物体,镜头可以跟随某个具有标志性的物件的运动,从而勾勒出空间的形态,进而引出人物的出场。比如,在《阿甘正传》中,第一个镜头跟随着一根羽毛,观众几乎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全貌,此时,观众已在某一镜头中看到阿甘的全景,随后,镜头落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肩膀上,紧接着,当拍摄阿甘坐在椅子上等车时,摄影机从脚摇至他的面部,最后一镜则为阿甘从侧脸转为正面近景。这种定场镜头的分镜极具寓言性和童话意味,亦虚亦实,采用隐喻蒙太奇的分镜方式更加贴合主题。
3 第三种分镜方式
非常规的分镜方式,在拍摄定场镜头后,分镜内容多为两个人在某一场景内进行对话,以人物的面部作为取景的参照物,一般拍摄以人物的眼睛和嘴巴为主导的大特写作为主导镜头,中间穿插手部的动作特写。亦或者镜头直接拍摄人的面部,采用画外音延展画外空间,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开场画面,第一组镜头拍摄远景从水镜头推进摇高俯瞰一座现代城市,随后接入一个坐在车内的主观镜头,紧接着接入一个快餐店招牌的空镜头,然后切至买家和莱昂的脸,拍摄莱昂的圆形眼镜、嘴部的大特写,其间穿插手部特写,这些大特写的方式恰恰刻画了莱昂的神秘感,紧跟其后的杀戮行动使莱昂的行踪更加扑朔迷离,大特写的分镜方式如拼图一般,为观众增添建构人物的趣味性和游戏感。在电影《独自等待》中,导演伍仕贤采用此类技巧,拍摄开场画面时,分切男主角和配角说话的嘴型、眼睛特写、细小的手部特写,这样分镜技巧的优势是有利于导演在小型空间内的布光和拍摄,既通过对话介绍了人物的性格,也保持了人物的神秘感,从而激发观众继续观看影片的欲望。
在开场画面中,最不常规的拍摄方式是采用固定长镜头拍摄单人的说话,对谈的另一方不入画,采用画外音的处理方式。比如,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则采用这种拍摄方式,刚毕业的大学生颂莲被母亲游说一日,导演拍摄秀莲直视镜头的近景,她坐在床上自言自语道:“当小老婆就当小老婆,女人不就那么回事么”,这种长镜头的拍摄奠定了整个影片的压抑基调,随后,她进入了等级森严的宅邸,在仪式化的“点灯”“灭灯”中,她目睹了一场阴森恐怖的杀人案,渐渐地被封建的礼教逼疯,第一个长镜头建立影片的基调,凸显了秀莲的倔强和无奈,在四季的转化中,颂莲的命运更加凸显了女性在封建体制下的苍凉和无奈。
4 第四种分镜方式
拍摄人物的运动开场,人物需进行大幅度的运动,从A点走至B点,一般的拍摄方式采用跟拍,利用“三角形”机位图设计镜头,一般是从人物的背面开始拍摄起,随后切侧面的镜头,最后一个镜头一般切至人物的正面特写。当拍摄人物行走的镜头时,在好莱坞的常规剪辑中,一般是从跟拍人物的背面近景,切至跟拍人物的正面近景。
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第一个镜头是跟拍主人公,随后切入配角的面部特写,紧接着侧面跟拍主人公,主人公一直游走至固定场景,镜头切换成人物的正面近景。再比如,在《狙击电话亭》中,开场镜头拍摄街道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场景,当主人公出现的时候,导演跟拍人物的背面近景,切换成人物的正面跟拍镜头。当他们停止时,镜头也随之停止。在大幅度的场面调度时,镜头可根据人物的情绪进行单一镜头内的景别切换。但是,一般情况下,摄影师跟拍人物时,景别需与被拍摄主体保持一致,以免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混乱。例如,在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女总编米兰达第一次出场的时候,镜头从她的脚侧面拍摄变成背面拍摄,随后接背面近景,而后,当电梯门打开时候,观众才可以看到她的正面特写。随后,女编辑与她交流的镜头主要以正面跟拍镜头切换背面跟拍镜头为主,这样的分镜方式既保证了镜头连接的流畅性,同时也保持了叙事的节奏感。
5 结语
在本文中,笔者集中论述较为常规的开场的分镜方式,这些技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故事片创作实践。虽然电影分镜并没有一定的规矩,但电影创作者仍然需要坚守工匠精神,笔者以为,要成为一名艺术家,要先从匠人开始做起。在常规的开场画面的分镜技法中,从拍摄空镜头切至无关紧要的人,最后切到主角的侧面/背面近景,最后一般切换成主角的正面特写,这里面包含着一系列镜头组接的节奏,循序渐进,缓慢引入,镜头的连接本身就富含悬念感。在当下的电影拍摄中,以手部动作为主导的特写镜头,一般从人物的面部摇至手部特写作为落幅,或者从手部特写摇到人物的面部特写作为落幅;如果无法完成流畅的拍摄,则依然采用分切面部特写和手部特写两个镜头进行组接。在每个小的段落的最后一个镜头一般以全景作为叙事片段的终结,从一个情节点引向另一个情节点。但总体而言,如同罗伯特·麦基所言,好的开场画面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建立分镜意识是导演的必修课,开场画面就像一场魔术,只有精彩绝伦的魔术才能让观众在黑暗中凝神,并期待接下来的剧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