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制造业发展研究
2018-02-21赵凌
赵 凌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
1 我国电子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我国电子行业的规模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电子行业一直处于爆炸式增长。电子行业的总产值从1995年的253亿元扩大到2015年的2 723亿元,十年间增长十倍以上,电子行业对中国整体经济的贡献率逐渐增大。1995年,我国电子产品制造工业的附加值仅占GDP的1%和制造业增加值的5%;到2005年,这一数字分别上升到3.2%和10.2%。电子行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中国电子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强劲的市场需求,并且资金流入电子行业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到2000年,该行业的固定资产增加至26.26%,并进一步上升至2005年的89.16%。
1.2 我国电子行业的结构性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产业的产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电信设备、电子设备和部件以及一些子行业内的产品产量得到快速增长;此外,移动通信和终端单位数量迅速增加,集成电路的增长速度也十分迅猛。因此,整个电子制造工业在总的制造行业产出中的份额都有显著提高。
1.3 我国电子行业的地区分布变化
中国电子产业的区域分布日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中国中部和西部则一直在不断萎缩。1995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占电子工业增加值的18%,而东部占82%;而到2004年,这一数字分别变为6%和94%。由于不断变化的区域分布格局呈现出行业集聚的增强趋势,我国电子制造业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在一个地区密集定位,并逐渐显示出溢出效应。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电子工业密度最高的三大区域。在21世纪后期,这三个区域的电子制造产品销售占整个电子行业的80%以上。
1.4 我国电子产业的所有权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行业制造工业收到了大量的外资投资,外资企业是主要的该行业的主要企业。而在产量、销售价值、固定资产以及附加值和价值方面,国有企业占有重要优势[1]。
2 我国电子制造业政策演变
我国制造工业的行业政策演进,发展趋势是逐渐趋于完善化和规范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务院的成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监督电子工业,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并购重组。1998年,电子制造行业信息产业部成立,它覆盖并管理了更广泛的电子制造行业范围,并提出了针对选定领域的原始创新。这一阶段,有中国电子工业参与到制度的建设和规范中。1994年,电子制造行业被宣布为中国的“支柱”行业之一,并列为“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此后,政府一直在不断更新电子行业及其子行业的发展目标,并根据需要调整政策工具[2]。
政策的不断完善演进,为我国电子制造工业企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众多的法规和政策文书已经专门用于支持企业的发展,包括电信设备、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音频和视频设备和电子元件等大量被投入到该行业中。由此,我国电子出口得到大幅增长,中国的电子制造产品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2004年,中国超过美国和欧盟,成为电子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3 我国电子制造工业企业的发展建议
3.1 鼓励跨国公司进入市场带来资金和技术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鼓励具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通过向中国国内企业提供资金转让交换市场,该策略主要是吸引技术先进的外商进入我国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并利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优势来发展我国的电子制造行业。目前我国电子制造行业仍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先进的制造设施,因此,鼓励先进技术跨国公司进入市场带来资金和技术对现阶段发展我国电子制造行业企业仍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需对电子合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批准,以确保符合国家要求的产业政策的落实。此外,还应注意限制外商独资企业和要求不少于合资企业地方股权的50%,以保证劳动密集型合资企业的产品出口。
3.2 通过政府资助鼓励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我国电子制造行业企业在逐渐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国内需求的迅速扩大,来自国外的资源一直在稳步增加,而与此同时我国的技术自主创新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鼓励技术创新活动对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电子制造行业企业在初期有政府提供的进口设备和技术,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大产业规模,但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于1986年成立政府资助的电子工业发展基金,其英文简称为EIDF。该基金初期用于成立支持研发和生产四大关键电子产品:集成电路、电脑、软件和程控交换设备;随后基金扩大了支持范围,支持所有电子产品和组件,其支持企业的范围也包括非国有企业。在该基金的支持下,我国的电子制造行业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未来可以继续通过政府支持等形式鼓励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3.3 提供有利的行业监管环境
在电子制造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阶段,有利的行业监管环境已被证明对国内企业的扩张至关重要。在20世纪80年代,大容量程控交换系统的市场由国外品牌主导,而这些大容量设备被广泛应用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因此国内生产商无法在大容量产品市场上与外资品牌竞争。于是,我国的电子制造行业的国产企业通常会选择在农村市场上竞争,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策略。由于农村市场通常需要更小容量的设备,而外国品牌尚未渗透。因此,我国电子制造行业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期,国内主要生产商成立了一个制造集团,在积累了足够的资本技术并创新了自己的系统后,我国电子制造行业企业开始正式进入市场。而这一发展路径也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实现“弯道超车”。
因此,国内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机会,适时建立技术标准,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除技术法规外,还可以通过企业借贷等金融方面的政策,为我国电子制造行业企业提供有利的行业监管和发展环境。
[1]徐剑,方晓昌.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5(12):64-66.
[2]陈军,赖信,何圆.基于市场细分的双渠道供应链决策模型[J].运筹与管理,2013,22(5):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