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中国之声 实现新时代市级新闻广播创新发展
2018-02-21李辉
李 辉
(作者单位:洛阳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流媒体备受青睐,面对来自内、外部的多重竞争与挑战,如何在媒介融合、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实现传统广播事业的创新发展,是摆在所有广播人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新挑战蕴含新机遇,新时代须有新作为。作为一名市级新闻广播从业者,笔者从自己收听中国之声和其他新闻广播的感受出发,拟就“对标中国之声,实现新时代市级新闻广播创新发展”阐述个人粗浅看法。
1 对标央广,明晰市级新闻广播创新发展的奋进方向
学贵有目标,赶须明方向。尽管受人、财、物等因素的制约,市级新闻广播与中国之声存在较大差距,但对标国家电台,认真盘点梳理其发展方向、模式及经验做法,对市级新闻广播的未来发展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甚至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过常年持续收听中国之声各档节目,笔者认为可用“贯穿四大理念”“突出八大特色”来概括其特点:
“贯穿四大理念”,就是从宏观层面看,中国之声在频率定位上坚持做到了以下四点。一是传递“中国声音”。中国之声始终坚持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在新闻报道中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第一时间向国内外发出响亮的“中国声音”,很好地引领了社会舆论。二是坚持新闻立台。中国之声致力于“做专业的新闻广播”“传递有温度的新闻”“以责任,赢信任”,始终以专一做新闻、专业做新闻为己任,努力成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中国第一新闻广播,助力推升中央媒体及党和政府在新时期的公信力。三是打造品牌节目。节目是播出新闻的平台载体,多年来,中国之声打造了《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央广新闻》《全球华语广播网》《央广新闻晚高峰》《央广夜新闻》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节目,形成了“早间:资讯+深度报道”“白天:及时报道‘正在发生的新闻’”“晚间:新闻+评论”等报道特色与风格,为听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收听体验。另外,在类似党的“十九大”、全国“两会”、“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特殊时期,中国之声还专门推出了一批特别节目,如2018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先后推出了《做客中央台》《两会晚高峰》《央广演讲台》等特别节目。四是重视台网融合。中国之声与央广网、“中国之声”新浪微博、“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中国广播”“央广新闻”APP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互为依托,密切协作,最大限度挖掘每条广播新闻的潜力价值,实现了声音、文字、图片等报道内容的多维传播辐射。
“突出八大特色”,中国之声在微观层面,不断在采编播环节及新闻预告等方面下功夫,精心打磨、制作每一条新闻,从而优化和改善了听众的收听体验,提升了传播效果。
一是播出方式好。目前,《央广新闻》《全球华语广播网》《央广新闻晚高峰》《央广夜新闻》等各档节目,普遍采用每半小时刷新一次内容的轮盘式滚动播出模式,不仅提高了新闻资讯的刷新频次,增强了新闻时效性,而且很好地满足了听众伴随式收听的需求,消除了因长时间收听而产生的疲劳感、厌倦感。二是内容吸引人。一方面是内容生动鲜活。如8月25日2小时《新闻纵横》节目,主要播出“决胜雅加达:亚运会游泳比赛收官,泳池对决中日平分秋色,中国U23男足止步16强”、“泄洪导致蔬菜之乡——寿光多个村庄被淹,50万人受灾”、“被罚200元,计入铁路征信体系,宣称自己站不起来,需要轮椅的‘霸座’男子处罚结果出炉”等多篇深度报道,上述报道在选题上贴近民众,将时政、国际、社会民生类新闻融为一体,打出新闻报道组合拳,听起来有时效性、新鲜感。另一方面是通过每天节目里“播新闻+播‘难忘的中国之声’(即中国之声的历史音频资料)”将“旧闻”赋“新”意,实现了“新闻”与“旧闻”的巧妙融合,增强了报道内容的厚重感。如2018年8月20日10:23和11:26,《央广新闻(上午版)》“难忘的中国之声·改革开放40年”栏目播出了“1988年11月14日,李致新、王勇峰和金庆民3名中国队员成功登顶南极文森峰”。三是报道力度大。体现在中国之声的新闻报道重视系列报道、追踪报道,坚持常年推出各类系列报道,并持续跟踪近期热门新闻事件,从而提高了相关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以2018年8月15至24日共计10天中国之声的节目为例,期间先后推出了“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长江日记》”、“我们的爱情”七夕特别策划、“砥砺奋进六十载,塞上宁夏谱新篇”、“《爸爸妈妈在远方》五年回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外港口行”、“决胜雅加达”等多个系列报道,对“三亚2700多套‘明星楼盘’突然遭法院查封,甚至部分房屋在销售前就被抵押”和“呼伦贝尔草原建起垃圾场火葬场,执法部门称不需要手续”等2个话题做了追踪报道。四是连线报道多。目前,中国之声的报道主要采用主持人直接对话央广记者、编辑、各地方台记者的方式,几乎不使用经过剪辑处理的录音报道,这样既增强了报道的时效性,又压缩了剪辑处理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五是标题设悬念。中国之声设置的报道标题,与《人民日报》等报刊对仗工整、中规中矩的新闻标题有较大区别,其内容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灵活,且大多被包装为设问句、疑问句,有鲜明的广播新闻特色,听起来引人关注。如2018年8月25日16:30《央广新闻晚高峰》预告的新闻标题分别是“哈尔滨一温泉酒店火灾,已致19人遇难,惨剧如何发生”、“高校考研一族占座难,校外自习室出租火热,上个自习为何还要花钱呢”、“北京多部门已启动调查租房贷,贷款租房这事到底靠不靠谱”、“俄罗斯研制全天候无人机,可在雾霾中监控目标,战场上威力几何”等报道,相较于平铺直叙的新闻标题,上述标题给人以悬念,更容易打动并留住听众。六是重视新闻时效性。如2018年8月18日7:20,《新闻纵横》播报简讯时说:“接下来关注一组昨夜今晨的最新消息:新华社凌晨1:57消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凌晨1:15消息……《上海证券报》昨夜11:50消息……”。中国之声这种带有消息来源及发布时间的播报方式,听起来更有时效性,使听众听后从心理上觉得所播新闻“很新很快”。七是重视新闻评论。中国之声有一支专门的评论员队伍,在每天19:00—20:00《央广新闻晚高峰》、22:00—24:00《央广夜新闻》均采用“主持人说新闻+评论员做评论”的节目模式,且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等节目设有“央广时评(短评)”栏目,如2018年8月25日6:54,《新闻和报纸摘要》女主持人在播完“英雄交警杨雪峰:一心为民保平安”后介绍说:“《央广短评》向英雄杨雪峰致敬:危急时刻,他徒手夺刀,和歹徒英勇搏斗,为了守护群众的安全,义无反顾献出宝贵生命……”。透过这些新闻评论,听众感到愈发深入地了解了相关新闻事件,感知了来自国家级电台的立场和观点。八是新闻预告形式多样。《央广新闻》每半小时预告新闻时,均以“接下来半小时您将听到”和“中国之声今日全天重点关注”,预告接下来半小时和当日《央广新闻》的重点新闻,而且在每半小时的中途,还以“15分钟后您将听到”方式,预告下一个半小时里即将播出的重要新闻。另外,中国之声还在不同节目之间进行接力式预告,如每天《新闻和报纸摘要》结束时,预告接下来《新闻纵横》里的重点新闻;《央广新闻(上午版)》结束前,预告接下来《全球华语广播网》的重点新闻;《全国新闻联播》结束前,预告19:00—20:00《央广新闻晚高峰》的重点内容,等等。笔者认为上述新闻预告方式,有效提升了听众对相关新闻的关注热情,保证了广播新闻的良好传播效果。
2 对标整改,明确地级电台新闻广播创新发展新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在媒体融合、竞争激烈的新时代,笔者认为,对标学习中国之声“贯穿四大理念”“突出八大特色”的经验做法,实现新时代市级新闻广播的创新发展,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目标,必须依靠广大广播人立足实际,扑下身子,扎实做好相关工作。
2.1 强基固本,尽快补齐采编播队伍的短板
与中国之声相比,目前一些市级新闻广播在采编播环节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电台节目的整体质量。可简单归纳为:一是主持人环节:主要是读错常用字;因播稿紧张或备稿不充分而看错字或断句不当;播稿时未留意原稿发布日期,导致在类似“昨天”“前天”;“本周”“上周”等时间表述上出错;主持人的串词与记者报道衔接不好,记者报道录音弹出偏早等。二是编辑环节:主要是删改网上报道或进行口语化表述时,因理解原文有偏差而出错,内容张冠李戴等。三是记者环节:除存在采访环境杂音大等问题外,有时还出现记者口误、受访人口误等现象,比如,记者报道时,看错数字、人名、地名等。
为从源头上减少乃至杜绝因采编播人员不够细心而出现的上述“小问题”,就必须在强化内部管理、苦练内功上下功夫。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一个人社会生活能力的强弱,认知水平的高低,辨别是非能力的深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其理论学习方面,理论学习是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述问题虽然程度不同地发生在个别采编播人员身上,却直接影响着一家电台所播新闻的质量及其声誉,为此需要提高台领导和采编播人员的思想认识,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习近平新时代新闻思想的学习。彻底破除“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小错无伤大雅”等片面认识,自觉对照“细节决定成败”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节目采编播质量。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作出什么样的行动。“舞弊者得利,则接踵者继;舞弊者受罚,则接踵者绝。”加大对制度执行不力情况的责任追究,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召开内部例会、组织培训、搞传帮带、赴上级媒体短期培训实习等方法措施,积极帮助采编播人员、特别是新入职人员提高业务技能。三是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个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程度,直接影响个人在工作中的效率。而个人工作效率又直接影响团体、组织及整个工作的效率。管理上的激励理论就是要协调个体和组织的效用,实现两者的效用最大化。通过“审稿备稿,采编播协同协作,年度、月度考核评比,内部奖惩”等考核约束机制,通过制度机制不断增强采编播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从而减少人为出错率。四是完善监听监评机制。在意识和行动之间,还隔着能力的差距。多年来,广播业尝试把内容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测与播后的效果评估结合起来的探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各地广播电台在收听数据特色分析的基础上,也建立了全天节目监听机制,实现生产过程的质量把关;建立了系统严密、科学化、流程化的专家监听团队,探索建构当代广播内容生产行之有效的质量系统。完善以“台领导不定期抽查、专家组监评、听评员监听、听众实时纠错”为主要内容的监听监评机制,形成“内外结合、内压外促”的节目监审工作格局,以激励各节目组和采编播人员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
2.2 对标整改,积极推动市级新闻广播上水平
对标中国之声,市级新闻广播还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确立“新闻立台”理念。广播电视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宣传舆论工具。要坚定“喉舌”意识,增强全局观念,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同时,突出本土和个性特色,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朴实鲜活的表现形式,以“快”“俗”“小”“活”“新”的表现手法,反映广大受众的所思、所盼、所想,从内容到形式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然而,目前一些市级新闻广播一直苦于“无米下锅”,难以用足够多的新闻节目来支撑频率运转,只好在上下午时段推出类似娱乐、音乐甚至医药讲座之类的节目,结果导致所办节目影响力下降,社会和经济效益下滑。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市级新闻广播应借鉴中国之声新闻立台的思路模式,积极在“丰富报道内容、拓宽报道面、创新节目样式”上下功夫,努力推出有本地、本台特色的新闻类和新闻衍生类节目,逐渐走上靠新闻抢占市场的发展路径。二是打造精品新闻。“本台记者”是市级新闻广播的新闻报道主力军。为鼓励其跳出“会议新闻、部门动态”的传统报道思路,应从完善提拔、奖励、好新闻评选等相关机制和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入手,积极鼓励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努力获取鲜活、接地气的新闻素材,并重视提升新闻质量,推出一些有影响的系列报道和追踪报道。三是拓展通讯员队伍。通讯员是拓展新闻报道辐射面的重要辅助力量。为充分发挥其作用,一方面应建立与市县两级宣传部、各部门通讯员、新闻爱好者的沟通联系机制,不断壮大编外记者队伍;另一方面是顺应自媒体时代人人都能产生和发布新闻的特点,重视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发现、挖掘新闻素材,比如,通过类似“洛阳美食”“洛阳旅游”“洛阳圈儿”“洛阳早知道”“直播洛阳”等有影响的微信公众号获取新闻素材。此外,还应与中央电台、一些兄弟省市电台的记者建立协作机制,由其在必要时提供值得本地听众关注的新闻。比如,2018年8月沈阳、郑州、连云港、温州等地陆续发现非洲猪瘟疫情,为防患于未然,消除市民恐慌心理,可连线央广或上述地区广播记者,推出有时效性、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四是增强新闻报道感染力。一方面应借鉴中国之声在新闻标题上设悬念、反复多重预告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对新闻标题的包装、提升听众对新闻的关注热情;另一方面着手建立专兼职的评论员队伍,并通过在节目里设置“短评、编后话、本台评论”等方式,加大评新闻力度,使市级新闻广播更加有特色、有个性。五是发挥新媒体作用。积极挖掘本台网站、新闻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潜力价值,甚至推出专门的APP手机客户端,及时推送本地新闻广播采制的有价值、有特色新闻报道,使其在新媒体平台得到多重转发利用,从而扩大新闻报道及市级新闻广播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3 结语
对标中国之声,市级新闻广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标已经树立,朝着目标前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新时代市级新闻广播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