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央视综艺节目成功因素分析
——以《经典咏流传》为例

2018-02-21吴伟祺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0期
关键词:经典咏流传流传类节目

吴伟祺 胡 辉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中央电视台在2018年2月份制作推出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诗词的常见载体是纸,让诗词从纸跳上屏幕是一大难处,让诗词以现代歌曲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更是摆在制作团队面前的又一大难题。但是,《经典咏流传》却从一众音乐类节目中脱颖而出。该节目借鉴娱乐的形式,内核确是我们经典的国学文化。借助当前娱乐节目的大环境下重新焕发人们对国学的热潮。节目播出后,不但赢得了观众的认同,首播收视率达到了1.549%,豆瓣评分一直保持在9分以上。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等主流媒体公众号转载,而且得到了专家们的赞誉。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院长高晓虹说:“节目让诗词内涵外延浑然一体,每个元素的调动和运用都有含义,让不同文化程度的人依据自己文化的基础去畅想、去体会、去感受。”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评价称:“这档节目最为成功的地方,就是把世界传统文化的传播难题找到了中国式解决的途径,它在潮流时尚和传统文化之间形成了一种会商机制。整档节目将‘再造经典’作为核心要义,让流传千百年的诗词歌赋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用曾经的盛世文化,拥抱今天的文化盛世。”应该说,以《经典咏流传》为代表的央视综艺无论从政策导向、创意思维以及制作团队专业性来说都是具有参考意义的。

1 另辟蹊径,围绕传统诗词进行节目创意

党的十九大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毫无疑问,文化自信建立在拥有5 000多年历史并且祖辈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我们所处的当今社会不断在变,为了适应当今社会,传统文化要想继续发挥它的功能,也必须改变。主持人撒贝宁在节目开始时就对节目进行了定位和诠释。“诗言志,歌咏言。让我们再一次把这些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谱写和传唱,让经典再一次流行。”可以看出,《经典咏流传》就是借助当代的旋律音符,以咏唱为形式,诗歌为对象,使得这些宝贵的中国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得以焕发新生。对于国内之前较为成功的由央视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有《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两档文化类节目采取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朗读者》每一期都会有一个主题,如“遇见”“陪伴”“选择”,虽说节目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但在不同的主题下仍然能吸引大批受众。《中国诗词大会》更是引进了竞争机制,每一期都会产生一名新擂主,然后下一期的获胜者又与上期擂主决战等,给该节目增添了一些娱乐性和趣味性。诗词、成语、经典文章等原本只存在于课堂之内,课本当中,虽然能借助娱乐的外衣让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是,其趣味性和观赏性还比较局限和套路化。无法与当下流行的真人秀节目所呈现的观赏性、游戏性相媲美。因此将诗词等与娱乐相结合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在《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大获成功的背景下,央视推出新的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可谓是冒险之举。文化类节目不仅存在制作难度、电视呈现难度,而且难免会给受众一种同质化和审美疲劳的感受。创新,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经典咏流传》尝试走出《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表现方式,另辟蹊径打通文化与娱乐之间的壁垒。大胆借鉴了当下流行歌唱类的模式和要素。众所周知,古诗词在古代大多数是能通过咏唱传播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来源于民歌精华。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也曾经说过:“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它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而在《尚书·尧典》也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早在上古时期,诗歌舞本是一家。这一次的创新使得古诗词再一次回归本真。将枯燥的、丧失了原本生命力的唐诗宋词,用最本真、最朗朗上口的方式加以包装,从而创新性地打造出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新类型。

2 同根同源,集合两岸三地的主持人和嘉宾阵容

《经典咏流传》的嘉宾阵容可谓是豪华且合理。首先,它借鉴了娱乐综艺节目的明星化策略,请来了近年来央视炙手可热的主持人撒贝宁,撒贝宁是央视主持人里面风格较为多变的,在《今日说法》里面他是一名严肃镇定的主持人,在其他节目如《开讲啦》《加油向未来》里面他一改以前严肃镇定的形象,变成一个诙谐幽默但又不失文雅,阳光可亲但又才华横溢,妙语连珠的主持人,将该类节目的娱乐性与文学性展现得非常到位。而在嘉宾的选择上,如中国第一代钢琴家,中国钢琴启蒙人之一的巫漪丽,红遍两岸三地的华语流行乐男歌手、音乐制作人的王力宏,以及“90后”新生代人气偶像王俊凯等嘉宾助阵。利用人气主持和明星嘉宾为其站台,提升了节目的亲民性和娱乐性,吸引受众。阵容豪华是因为巫漪丽老师、杨洪基老师等人极少出现在电视节目上,他们的出现无疑保证了节目的质量,同时也为节目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阵容的合理性在于节目不一味地去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市场,采用老、中、青这样的嘉宾阵容来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受众,使得节目可以迅速抢占热点话题,一炮而红。此外,《经典咏流传》究其根本是一档诗词文化音乐类节目,在文学方面节目组请来了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在音乐方面有学院派代表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老师,流行歌手代表中国台湾男歌手庾澄庆,以及中国香港歌手曾宝仪。无论是鉴赏团嘉宾阵容里面的曾宝仪、庾澄庆,还是传唱人里面的汪明荃、罗家英、陈彼得、张卫健等人,通过他们的加入,受众层面从大陆延伸到我国港台地区。正如曾宝仪所说:“诗与歌,让同文同种的我们用心交流。”促使节目在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通过诗歌这样的载体拉近了与港澳台同胞的距离。因此,优秀诙谐的主持人加上大量明星的出场,不仅使得以“诗歌”为内涵为的《经典咏流传》没有被星光掩盖,反而起到了相互加分的作用。

3 再造经典,专业化的制作提升诗词感召力

作为一个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并不局限于关注内涵而缺少外在。节目在制作上精益求精,打破了文字文本电视呈现难度高的困境,综合运用了灯光、舞台、表演、声音,打造出一个富有现代感的文学殿堂。让现场以及屏幕前的受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舞台足够宏大,灯光足够亮丽,但屏幕上的诗句、水墨画等富含中文传统文化的元素令该节目不失文学气息。法国叙事学家布雷蒙在《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一书中提出,各种各样的叙事,不管采取怎样的一种表现过程,都显示出同一故事内容,并独立于它所采用的叙述技巧。一个故事题材可以作为儿童的睡前读物,可以作为一个舞台剧也可以把它搬上银幕。人们看到的是文字,看见的是形象,辨认的是姿态,而通过这些,了解的确是一个故事,而且有可能是同一个故事。《明日歌》告诉读者受众要珍惜时间,今日事今日毕,不要蹉跎岁月。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拒绝“拖延症”。苔虽不及牡丹玫瑰艳丽,不如梅兰竹菊般清高,但是《苔》这首诗却告诉读者受众生命的价值在于勇敢绽放,并无贵贱之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资财富越来越充裕,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文化快餐化和碎片化,让很多人感到焦虑和紧张。真人秀类的综艺节目无论是亲子类、歌唱类、相亲类、挑战类等节目已经让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受众需要的是类似《朗读者》一般能展现亲情、爱情、顽强拼搏的生命品质的节目。《经典咏流传》就是抓住了受众缺乏阅读、渴求精神财富的机遇,定位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嘉宾们的社会角色及其经历,营造了良好氛围的同时给予受众强烈的代入感,引发共鸣。

4 结语

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当然,《经典咏流传》还存在着不足,比如和受众的互动方面仍然要加强。不难发现,湖南卫视芒果台推出的综艺节目都很注重与受众的互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节目的广度和热度。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通讯设备的多样性和便捷性不言而喻。如果节目新增一些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可能效果会更好。在当今社会,类似《经典咏流传》的节目笔者希望是越多越好,既能传播知识,又能娱乐大众。

猜你喜欢

经典咏流传流传类节目
经典“咏”流传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经典咏流传》: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歌以咏志,乐以抒怀
《经典咏流传》
传承诗词之美 《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