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对外传播的新策略

2018-02-21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0期
关键词:南京纪录片话语

周 涛

(作者单位:南京广播电视集团)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催生了新的社交媒体,也让传统媒体在新的平台上实现资源整合,媒体发展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进入“融媒体”时代。如何在融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传播工作,是媒体人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国家形象展示与传播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开设了阿拉伯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电视频道;加大了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度,如我国新闻在一些国家的落地、交换;央视与非洲开通的‘非洲视频传输渠道’;中国影视外文版的发行与传播;中国图书的外文翻译与发行,如大中华文库的翻译与发行等。”[1]这些成绩表明我国的对外传播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目前的工作方向仍集中于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官方网站等。如何利用全媒体树立中国的新形象,这是下一步对外传播的突破点。

1 减少误解,着眼主流

中国近40年的发展惊人,然而海外对中国的认识很多还停留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如何帮助他们减少误读,重新了解真实的中国,这是媒体人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海外的中国旅游手册中,80%对南京的介绍都是从大屠杀纪念馆开始,再加上夫子庙、中山陵,好像南京除了悲剧的历史记忆,其他就乏善可陈了。这种错误的导向使得很多外国人在制定初次来华旅行的计划时,忽略南京,或者带着压抑的情绪游览南京,这就阻碍了南京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南京的经济发展。

南京电视台在2016—2018年间陆续推出大型季播节目《南京》,节目采用主持人多点串联、专家现场讲解、网络手机直播等形式,跨越时空、由点及面地展现南京古都的风貌。该纪录片共分为四季《美丽之城》《十朝印记》《天下文枢》《雅颂秦淮》,每季八集。第一季《美丽之城》从空间上展示南京城市之美;第二季《十朝印记》从时间上梳理历史给南京留下的印记,展现有形的物质遗产;第三季《天下文枢》梳理无形的文化遗产,解答更多有关南京的“神奇”;第四季《雅颂秦淮》从地理、历史、文化、人物等多方面展示秦淮河的历史与文化,让观众深入体会古都南京的历史之厚和文脉之深[2]。这档大型纪录片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了今天的南京城市风貌,堪称南京的城市文化名片。

《南京》系列纪录片在多家城市台播放,并在网络平台赢得众多粉丝,很多海外观众留言说,该片让他们重新认识了南京,缓解了他们的思乡之苦。这样的口碑必然会引来更多的关注,重塑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形象。

如果说讲好中国故事是一种长远的传播战略,那么以城市为中心讲述历史与人文精神的演变则是具体的战术,它需要因地制宜、依时易事,讲究的是主题突出、灵活创新,如此才可能让受众有更好的体验,看到真实的当代中国。

消除误解是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最直接的措施就是着眼主流。通过一城一事的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大势、理解中国的政策、看到中国人的友好。但着眼主流并不意味着要避开“非主流”,毕竟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大家都生活在人间而非天堂。如果在对外传播中只谈美好,避讳问题,这造成的沟通障碍甚至大于闭关自守,因为主流媒体隐身的地方谣言必然四溢。当问题出现时,以坦诚的态度主动谈论问题,把握舆论导向,掌控事态发展,这是对外传播中的关键技巧。

2 精准传播,效率优先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故事”好,还要考虑受众的喜好。不同国家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不同,对中国相关信息的需求也不一致,在传播过程中应当关注区域差异,做到精准传播。

以大型纪录片《南京》为例,它在国内和海外华人中非常受欢迎,但对于不了解南京的外国人来说,它的内容过于丰富,一时消化不了,反而可能影响收视效果。为加强传播效果,《南京》第四季在拍摄前通过全媒体的方式向全球音乐人公开征集有关“南京”的主题曲,活动引起广泛关注,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这不仅增加了纪录片的关注度,也让南京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盼兮”从众多参赛曲目中脱颖而出,被选为获奖曲目时,许多人为之感动。

非洲国家的媒体人员来宁参观时,他们首先就被《南京》的主题曲所吸引,肯尼亚广播公司高级电视节目制作人艾佛莱恩·卡盖·穆瑞拉说:“看完刚才的影片让我非常的震惊,最后的那首歌也是,非常好听,能感受到创作者对南京的情感表达。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纪录片,去讲述南京的故事。”[3]

从根本上说,传播方式其实不分内外,凡是符合大众需求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都值得借鉴和学习。只有研究不同受众的思维习惯和信息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传播工作。

3 媒体合力,创新内容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互动和协调机制。过去的传播渠道基本是单向的,即“我说,你听”,观众如果有意见,他们的反馈也是滞后的,那是“我说”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如今,互联网的兴起、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更多普通民众能够手握发声的“话筒”。实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创新,就需要改变思维习惯,放弃“我说、你听”的模式,积极探索“你听我说”的话语模式,即你想听我说的内容,愿意分享我的故事。积极运用新媒体,将新媒体融入对外传播的方式、途径、话语内容中,形成资源共享、立体化传播、多位一体的对外传播格局,提升话语影响力。

首先,“你听我说”的话语模式重视普通民众的感受,从语言上改变对待受众的态度,它不是自上而下的传达,而是平起平坐的沟通。对外传播中要善于同各地的老百姓说话,将官方话语转化为各地民间语言,用接地气的话语体系,通过深入浅出、通俗生动、亲切自然的大白话,让人听得明白、记得清楚,以此增强对外传播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引导力。

其次,“你听我说”的话语模式通过“讲故事”打破沟通的坚冰。“讲故事”就是摆事实、讲心得、诉情感,就是通过不同的故事打动人心。媒体人需要研究如果把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寓于精彩的故事中,让人想听、爱听,并从中受益。

最后,“你听我说”的话语模式注重加强总体规划、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的宣传部门把握大方向,制定符合融媒体时代的新政策,引导媒体构建公共传播的话语体系。这种新的话语体系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有可能的话,甚至要发动全世界了解中国民众的力量,鼓励他们分享在中国的体验,讲述与中国相关的故事。

猜你喜欢

南京纪录片话语
“南京不会忘记”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