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困境、前景与对策:乡村振兴探论

2018-02-21王征兵

新疆农垦经济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场农产品家庭

王征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显著增强,许多指标都已经是世界第一,如高铁总里程世界第一;高速公路总里程世界第一;地铁总里程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等等。中国许多城市的豪华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然而中国农村却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巨大提高,但仍与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笔者一直认为,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发达文明,不是看富人过得多么奢侈和逍遥,而是看穷人过得是否有保障和有尊严。为了让中国成为一个真正发达和文明的国家,就必须振兴乡村,必须让农民富裕起来[1]。所以,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之所以成为国家战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大潜力在农村。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有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就是靠这三驾马车。但从投资来看,未来投资的潜力已经不是很大,因为高铁、公路、地铁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到位,虽然还会投资,但继续大规模投资的空间不大。从出口看,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已经接近天花板,虽然还有可能继续增加,但增加的空间不大。所以,只有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持续发展。但在消费中,虽然城市人的消费占主导地位,所占份额较大,但从潜力看,农民的消费潜力最大:一是农民数量庞大,截至2017年底,农民为5.8亿,这还不包括 2.8亿农民工,加上农民工,农民为 8.6亿;二是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的消费水平还不高,如城市居民每家几台空调,而农民家中多数没有空调,如果农民每家购买2台空调,那就是几亿台空调的需求量;笔者曾让学生对农村妇女和城市妇女每个月在衣服上的花销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城市妇女花销是农村妇女的7.8倍,如果农村妇女的购买力能提高到城市妇女的水平,服装的需求量将是多么巨大。由于农民的消费潜力巨大,所以,未来中国经济最大的拉动力将是农民消费,但要让农民有消费力,就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就要振兴乡村。

二、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人才

有人说:在中国,目前搞农业的是“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什么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跑了?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进城打工挣的钱比留在农村搞农业挣的钱多;二是喜欢城市的生活方式。中老年农民工大部分属于第一种情况,青年农民工大部分属于第二种情况。无论属于哪种情况,这些农民工从个人的角度看,付出了三种巨大的代价。

一是付出了耽误子女成才的代价。我国目前约有农民工2.8亿人,留守儿童约5000万~6000万人。有人曾做过对比分析,同一个班中,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同学;同一个班中,留守儿童考入一本大学的比例也远远低于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这些农民工多挣了一些钱,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但却付出了耽误自己孩子成才的巨大代价!

二是婚变的代价。农民工打工,由于夫妻不在一起,或者虽然在一起,但彼此有了更多接触异性的机会,导致农民工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婚外同居现象频繁发生。笔者在农村曾经采访了一对老人,他们夫妻都六十多岁了,带了三个孙子。老人感慨地说:三个孙子,三个妈,现在一个妈都没有。老人说,他们为儿子娶了第一个媳妇后不久,儿媳妇就为他们生了第一个孙子。后来由于儿媳妇打工认识了别的男人,看不上他儿子了,与他儿子离了婚,扔下孙子,和别人结婚了。第二个儿媳妇是他儿子在打工时认识的,两人没有领结婚证就同居了,又生了一个孩子。没想到好景不长,第二个儿媳妇扔下孩子,又跟别的男人跑了。过了两年,他儿子在打工时,认识了第三个媳妇。但同居后生了一个孩子,又跟别的男人跑了。现在他的儿子一个人还在外地打工,暂时没有媳妇。他们带的三个孙子是三个不同的妈生的,但现在这三个孩子一个妈都没有。他们的妈妈在哪里,孩子不知道,老人也不知道。老人在谈到她那三个没有妈妈的孙子以及四十多岁还在单身的儿子时,不禁潸然泪下。

三是尊严的代价。一个农民进入大都市打工,有时会受到少数城市人的鄙视。这是农民工付出的尊严代价。不要说一个农民工,就是我这个大学教授常常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也能感到无形的“鄙视”,因为笔者是一个来自西北小镇的教授,似乎无论我水平高低,在他们看来我的水平都在他们之下。好在本人早已“不惑”,无论你鄙视还是敬仰,我都淡然处之,心平气和地、快乐地做着我认为值得做的工作。

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农民工进城后导致农业和农村人才缺乏。靠留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如何振兴乡村?

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制裁美国的大部分是农产品,美国制裁中国的大部分是工业品。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我们过去从美国进口了大量农产品;二是美国农产品与中国农产品比,有竞争优势。为什么我们的农产品竞争不过美国?从表面看,是质量和产量的差距,而背后是人才与科技的差距。

乡村振兴最急需的首先是人才,无论是产业发展、乡村治理还是乡风文明,都需要人才支撑,没有人才,就无法振兴乡村。

(二)产业兴旺之困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谈到生活富裕以及农村其他条件的改善。目前农业产业从数量看已经非常丰富、非常充足,甚至充足到滞销和连续数年价格下降,当前产业兴旺的最大困局是农业效益低下,利润太低,甚至亏损,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导致更多的农民对农业悲观,不想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为什么农业产业效益低下、难以兴旺呢?

一是普通农产品太多,优质农产品太少。比如我国的苹果和梨价格连续三年(2015-2017年)下降,而且滞销,但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却要进口大量的苹果和梨,仅2017年就进口90万吨。另外还进口了新西兰的猕猴桃、车厘子;进口美国的大豆数量高达每年4000万吨左右,等等。为什么我国的农产品滞销了还要进口国外的农产品?原因是我国的农产品虽然数量很多,但优质的太少。为了满足国内高端消费者需求,就必须进口国外的优质农产品。所以,从2016年开始,国家就提出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就是要压缩普通农产品生产,增加优质农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的供应量。

二是农民缺乏农产品营销技巧和方法,导致农产品滞销。农产品滞销和价格下降,除了部分农产品质量不高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不会卖。本人有一个观点:中国农业以2015年作为一个分界线,2015年以前,比谁会种,只要你有技术能够种出来,基本上不愁卖,一般都能挣钱。2015年以后,比谁会卖,谁会卖谁就能挣钱。营销,有成千上万种方法,大学里有一个专业就叫市场营销,但农民对这些方法知之甚少。有的时候,农民还有一些不错的农产品,但就是卖不出,卖不上好价钱,主要是不懂得农产品营销的方法与技巧。而与此同时,消费者有时想买一些好的农产品,却找不到。比如,我想吃好黄瓜,但我不知道最好的黄瓜叫什么品牌?在哪儿买?我想吃好香蕉,但我不知道最好的香蕉是什么品牌?在哪儿可以买到?农民想卖,卖不出去;消费者想买,却买不到。

三是规模太小,农民没有经营积极性。我国农村大部分还是小农户经营的模式,由于规模小,赚钱少,自然就没有经营的积极性,对农业科技也没有兴趣。政府花钱组织农业专家到农村进行科技培训时,农民经常不愿意来,常常是给每个学员发两袋洗衣粉甚至50元钱,他们才愿意参加培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其根源在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例如给一个养了3只鸡的农民讲“鸡的科学饲养”,他咋会有兴趣听呢?只能靠两袋洗衣粉来吸引他听课了。如果一个农民养了10万只鸡,那么他对科技的需求是发自内心的,而且需求是很强烈的,因为是否采用科学技术对他的收入有巨大影响,他甚至愿意花钱寻求和购买科学技术。

(三)村容整洁但不宜居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住房发生了四次变革。第一次,土木结构变为砖瓦结构,变革时间大约为1978-1990年;第二次,由砖瓦架构变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俗称的楼房,变革时间大约为1990-2000年;第三次,由简单的楼房变成精致的楼房,外面有瓷砖;室内地面由水泥变为瓷砖;窗户由木质变为塑钢,变革时间大约为2000-2015年;第四次,住房结构城镇化,房间功能设置接近城市,房内有卧室、客厅、餐厅等。不仅农民的房子越来越漂亮,而且农村的街道也干净、整洁了,甚至有了垃圾桶和保洁员,街道两边也有花,有树,但还不能称为宜居,距离宜居还有一定距离。一是绝大部分农村还是旱厕。旱厕的弊端显而易见,夏天滋生蚊虫,臭气熏天。晚上去厕所极为不便,尤其是在冬天。二是冬天洗澡不便。由于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农民夏天洗澡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冬天在家洗澡依然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三是没有暖气。由于农村没有暖气设施,农民取暖主要靠烧煤炉。由于煤炉的污染问题,目前许多村正在改装天然气取暖设施,但依然难以达到理想的取暖效果。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农村还不能称得上正真的宜居。由于不宜居,就很难吸引城市优秀的人才来农村,没有人才,乡村振兴就很困难。

(四)农民生活宽裕但不富裕

虽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与城市居民比仍有较大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农民收入只有城市人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

农民的丰衣足食问题已基本解决,但生活的品位、档次还有待提高。比如城市人旅游的人数和开支额度远远高于农民;城市人户均汽车的拥有量远远高于农民;城市人在饭馆就餐的频率和花费远远高于农民等等,这些都说明农民还不是很富裕[2]。正因为如此,乡村振兴战略里专门提出了“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比原来新农村建设中提到的“生活宽裕”的目标显然高了一个层次。

由于农民生活不富裕,农村就显得比较凋敝。所以,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五)乡风文明不足

不容置疑,农村文明有了长足进展,在某些方面甚至是巨大进步。比如40年前,农村街道到处是粪堆、草堆,现在几乎没有了,变得干净整洁;40年前,很多农村人吃黄瓜是不洗的,而现在几乎没有了,卫生文明有了很大进步;40年前,一个农村姑娘与一个城市姑娘站在一起,仅从衣着就能看出谁是农村姑娘,现在几乎很难从衣着上分辨了,衣着文明进步了,等等。尽管农村文明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有诸多不足。

1.农民精神文化活动贫乏

对于绝大部分农民来说,除了看电视和打麻将,几乎没有别的文化娱乐活动。而文化活动的缺乏将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精神空虚寂寞;二是可能导致年轻人犯罪,因为人的能量不在正常渠道耗散,就有可能在非正常渠道耗散。其实,文化活动是一种正常的耗散能量的途径和方法。笔者在农村调查时发现:在婆媳都没有业余爱好家庭中,婆媳发生矛盾的次数是婆媳一方有业余爱好家庭的2.5倍,是婆媳都有业余爱好家庭的4.6倍。

2.人文关系恶化

(1)邻里关系恶化。导致邻里关系恶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邻居之间宅基地的界线有争议,而且恶化的时间点一般是其中有一家要盖房或翻新房屋时,两家发生争执、甚至打架;二是邻居之间由于房屋高度差异或者宅基地水平高度差异而发生争执;三是由于农村贫富差距日益拉大而导致的嫉妒。

(2)村民关系淡化。过去,村民之间相互帮助的热情和频次较高,尤其是在盖房以及婚丧嫁娶等活动中,村民之间无偿帮助,而且积极性很高。现在已经将过去的无偿互帮变成了有偿服务,当然,这也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让人感到人情的寡淡。

(3)家庭关系恶化。首先,农村的离婚率和婚外情的频率持续上升,其原因主要是许多年轻人打工认识了更多的异性,使其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诱惑。其次,对老人的关心和尊重程度下降,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孝敬老人的机会减少;二是农村家庭的重心转移:由以老人为中心转变为以年轻人为中心。当然,这是整个社会变革的结果,年轻人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村家庭最为积极的变化是对女性的尊重程度极大提高。夫妻之间,女性不仅受尊重的程度大大提高,甚至大部分家庭已经由丈夫做主变为妻子做主,妻子的家庭地位和决策权显著提高。另外,对子女的重男轻女思想也有了很大改变,女童的受重视程度极大改善。

三、乡村振兴的人才来源

乡村振兴必须有人才,没有人才,乡村就无法振兴。从人才的角度看,农村已经触底反弹了。过去,只有从农村逃离的人,很少看到从外面返回的,尤其是优秀人才更是如此。但最近几年,情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虽然农村的大部分青年人依然在逃离农村进城打工,但是城市的优秀人才却来到农村,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的希望和曙光。

(一)工商企业家

最近几年,许多工商企业家纷纷来到农村,从事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他们投资农业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农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国越来越多的富裕人群需要优质高端农产品,而目前小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虽然数量丰富,但质量不高,缺乏优质农产品,不能满足高端消费者需要。许多工商企业家正是看到了这一发展机会,所以投资农业。还有一部分工商企业家投资农业出于对农业的情怀:有的是喜欢田园生活;有的是过去从农村出去的,现在想落叶归根;有的是怀有“衣锦还乡”的情怀,等等。

无论什么理由,他们来到农村,加入到农业这个行业,就会加速农业发展的进程,就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他们与传统的农民比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具有雄厚的资本,有能力采购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和使用农业先进技术;二是具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三是能够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至少在他经营的范围内可以做到;四是具有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工商企业家所经营的农场其现代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小农户,正是他们引领着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提高了当地农业发展水平。

(二)大学毕业生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包括本科、硕士、博士)选择到农村去创业,选择农业或者与农业相关的行业去创业。而这一现象也常令许多农民百思不得其解:连我们村的农民尤其是青年人都不愿意搞农业,纷纷进城打工,为什么这些高学历的大学生却要来搞农业呢?

一是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许多大学生在城市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想去农村创业,希望能开辟一块事业的新天地;二是一些大学生不喜欢常规单位的约束以及领导的批评,选择自主创业,工作自由,没有纪律约束;三是大学生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是指应届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职务。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年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2013年,全国报名当村干部的大学毕业生累计达到近300万名,共选聘41万名大学生村干部。根据《2016-2017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在岗大学生村干部为102563人。

(三)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是指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到村(一般为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担任党组织负责人的党员。据2017年06月27日《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全国共有19.5万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农村第一书记,视野开阔,理念先进,经验丰富,他们来到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生机。

(四)种田能手

在农村还有一部分坚持搞农业并执着追求的农民,他们就是农村的种田能手。由于他们掌握较好的农业技术,在过去他们常常在村民的称赞中获得满足。改革开放后,许多人都进城打工或做生意去了,而他们扔不下曾经给他带来“荣耀”的土地,他们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为了能够收入高一些,他们一般都从别的村民那里租来一些地,规模比较大,但不会太大,因为他们没有太多资金,不像工商企业家拥有雄厚的资本。他们的优势在于非常懂农业,也特别能吃苦,他们往往亲自劳动,可能会有少量雇工。他们的缺点是不太懂市场,营销能力比较弱。这些人多数已经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他们勤劳耕作,不断学习和钻研农业技术,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在农村最具活力和能动性的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即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专业大户。他们竭尽全力、千方百计想把农业做好,他们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所以,应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家庭农场

要培育家庭农场,必须要明确家庭农场设立的条件,这样农民才有为之努力的方向。家庭农场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适度规模

规模过小,就依然属于旧的经营主体;规模过大,家庭劳动力就不够用,因为家庭农场必须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另外,规模过大,管理难度也增加了,多数农民不具备这样的管理能力[3]。那么,适度规模应该是多大呢?本人认为适度规模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家庭农场中的主要劳动力的纯收入等于或大于城镇职工的平均收入;二是依靠家庭主要劳动力能够让农场正常运行。这两个条件是确定家庭农场规模的依据。陕西省家庭农场规模的条件:种植粮食,关中和陕南100亩以上,陕北200亩以上;种植果树30亩以上;种植蔬菜20亩以上;养猪300头以上;养羊200只以上;养牛100只以上。以每个家庭农场夫妻两个劳动力计算,按以上产业五年的平均利润核算,这样的规模能够使家庭农场中夫妻的纯收入等于或大于城镇职工夫妻的收入,而且这样的规模,夫妻两个劳动力基本可以使其正常运行[4]。

那么为什么家庭农场中的主要劳动力的纯收入要等于或大于城镇职工的平均收入呢?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愿意留在农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如果他们的收入长期低于城市职工,他们也会逃离农村进城打工或做生意。但没有人种地是不行的,因为13亿人要吃饭,所以必须稳定这支农民队伍,而且农村环境艰苦,应该让他们的收入略高于城镇职工,算作对他们的补偿。

2.家庭劳动力为主

家庭农场,顾名思义,应以家庭劳动力为主。根据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的解释,家庭农场不允许有长期的雇工,但可以有短期雇工。陕西省规定:家庭农场可以有短期雇工,也可以有长期雇工,但长期雇工的数量不能超过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数量,比如,家庭农场自己有两个劳动力,那么雇佣长工的数量最多为两个。限制家庭农场雇工数量的主要目的,一是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劳动勤劳致富;二是雇工过多,管理难度较大,多数农民缺乏管理能力。

家庭农场是否雇工、雇工多少,谁来监督呢?家庭农场在什么部门注册,就由什么部门监管。有的省份,家庭农场在工商局注册;有的省份家庭农场在农业局注册。但实际上,要监管每个农场到底雇佣多少人,是有难度的。最切实际的办法是控制经营规模。如种植粮食,只要不超过200亩,就不可能有太多雇工;如果养猪不超过500头,一般夫妻两个劳动力就够了,不需要雇工。所以,家庭农场的规模不仅要有下限,还要有上限。

3.一业为主

根据农业部的要求,一业为主指1~2个产业,一般不超过3个产业。因为产业过多,势必无法精通,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保证,必然造成农业资源的浪费,这将与设立家庭农场的初衷相违背。如果只经营一个产业,必然精通这个产业,就能提高农产品数量和质量,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农业部对家庭农场有指导性的意见,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所以,允许各地制定本地区的家庭农场标准。当地农民只要符合本地区家庭农场标准,就可在当地有关部门注册家庭农场。

如何培育家庭农场呢?一是及时公布当地家庭农场标准,让农民有据可依,并有努力的目标;二是基层政府应在土地流转方面给予协调和帮助,促进有建立家庭农场意愿的农民能够获得足够的土地;三是为家庭农场提供公共服务,如道路的铺设、水电的配套、农业科技的指导等;四是资金扶持,对于发展好的家庭农场应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并鼓励银行在贷款方面给予家庭农场一些优惠政策。

(二)专业大户

专业大户是指从事某一农业产业、且规模较大的农户,而且所从事的农业范畴一般在种植业和养殖业。如何培育专业大户呢?

1.科学选择农业项目

相对于小农户,专业大户在选择项目方面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人无我有。如五彩土豆、微型黄瓜、双矮苹果等,因为这些农产品市场上没有或者很少,上市后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收益。(2)人有我优。比如有机大米、红心猕猴桃、薄皮核桃等,因为只有你的产品比普通农户优质,价格才能高于普通农户。如果专业大户的农产品价格与普通农户一样,往往难以逃脱亏损的命运,因为普通农户土地没有租金,自己的劳动力不计算报酬,而专业大户土地是租来的,还要雇佣许多劳动力,其成本比普通农户高得多,如果在农产品价格方面不能高于普通农户就有可能亏损。政府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在农业项目选择方面给予专业大户指导和帮助。

2.科学营销农产品

目前,农民所采用的农产品营销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守株待兔”,就是农民将农产品收获以后放在家里,等着客商上门收购;另一种是“提篮小卖”,就是农民走街串巷地销售农产品。据我们所知,目前农产品营销的方法至少有一千多种。很多大学都专门设有市场营销专业。市场营销已成为一门体系化的科学。而农民对诸多的科学方法基本上都不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落后的营销方法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增收。

作为小农户,是否科学营销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他们的农产品数量较少,但专业大户就不同了,农产品数量多,且成本高,如果不科学营销,收入就比较少,甚至亏损。那么如何帮助专业大户科学营销农产品呢?一是对专业大户进行农产品营销技能的培训,政府聘请市场营销专家或市场营销经验丰富的职业经理为专业大户进行营销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科学营销的能力。二是政府邀请营销专家帮助专业大户进行农产品营销策划,或者由专业大户聘请专家策划,政府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三是学习典型案例,由政府组织或专业大户自己到农产品营销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或地方学习,如陕西省武功县农产品电子商务做得很好,就可以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农产品营销水平。

3.科学管理

专业大户由于有一定量的雇工,所以如何管理雇工就显得比较重要,但大部分专业大户缺乏科学管理的能力,所以,政府或合作社就应该在科学管理方面对专业大户进行培训,或者组织他们到管理较好的企业、农场去参观、学习,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三)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分为三种:一是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企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将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在一起的企业。

对于第一类农业企业,政府应该采取“不支持、不反对”的政策。不反对的理由是:企业按照市场法则从农民手里流转到土地,并按市场法则经营和获取利润,我们没有反对和限制的政策依据,每个个人和企业都有经营农业的权利和自由。不支持的原因是:一是企业的大规模经营,剥夺了更多农民经营农业的可能性,比如笔者曾调查了一家种植玉米和土豆的农业企业,其种植规模达22000亩地,占到了一个乡镇50%以上的土地。如果按照一个家庭农场100亩计算,22000亩地可以培育220个家庭农场,一家企业剥夺了220户农民成为家庭农场的可能性,所以,不应该鼓励这样的农业企业;二是农业企业规模过大,就为劳动力转移带来巨大压力。如果一个乡镇4万亩地,由两个企业全部耕种了,那就意味着该镇数万农民必须转移出去,这显然是不现实、不可能的;三是能够有资金经营几千亩地、甚至几万地的人,已经是社会上的富裕阶层了,政府不应该再以项目资金的形式几百万、几千万支持他们了,政府有限的资金应该支持目前还不富裕、而且勤勉劳动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主要是家庭农场主。

对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农业企业,政府应该给予支持。一是这两类企业所做的事情,一般农民是做不了的,因为投资很大,技术要求比较高,所以只能由他们去做;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从而有利于农民所生产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农民增收,所以应给予支持。

五、农业产业兴旺的突破口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民有钱了,生活自然就富裕了,乡风文明也就指日可待,因为古人已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那么农业产业如何才能兴旺呢?在目前农产品普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很多人感到困惑,找不到产业兴旺的出路。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兴旺有三个突破口。

(一)农产品优质化

虽然现在大部分农产品滞销,价格低迷,但优质农产品却很少。为了解决国内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我国每年要进口大量的苹果、梨、猕猴桃、车厘子等。所以,农业经营者应该减少普通农产品的生产,通过使用科学技术,生产优质农产品,依靠优质优价,提高收入[5]。只有农业收入提高了,才会有优秀人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才能兴旺。

(二)农产品品牌化

由于农产品没有品牌,准确说是没有知名品牌,导致消费者买不到自己喜欢的农产品,而生产者又卖不出去。比如,我想吃好樱桃,我不知道中国最好的樱桃叫什么品牌。因为消费者找不到自己特别喜欢吃的农产品,导致农产品需求下跌,农产品滞销。我们现在比较多的是区域品牌,比如洛川苹果,周至猕猴桃等,但仅有区域品牌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品牌(或个人品牌),因为一个区域内有许多农业经营者,他们的品种、栽培技术都不尽相同,导致农产品质量也不同。作为一个品牌,其质量应该是大体一致,质量基本稳定[6]。如果农产品品牌化了,消费者能够买到自己喜欢的品牌,需求就增加了,农业收入就提高了,农业产业就可以兴旺。

(三)休闲农业

现在,每到放假,城市人就纷纷往城外冲,毫无疑问,城市人具有强烈的旅游和休闲的愿望。既然城市人有这个需求,作为农业经营者就应该满足城市人的需求,同时,也能获得丰厚的收入,从而达到产业兴旺的目的。然而,目前做休闲农业经营者绝大部分是亏损的,甚至看不到赚钱的希望。为什么需求强烈,却又赚不到钱呢?其根源在于经营理念的偏差,几乎所有的休闲农业经营者都认为最能吸引人的是美景和美食,所以他们把巨额资金投在美景和美食的打造上,结果发现美景和美食打造成功了,要么没人来,要么虽然来的人很多,但亦然收入不高。因为真正能吸引人的或者能长久吸引人的根本不是美景和美食,而是精神和文化。而我们所有的休闲农庄基本都没有精神和文化,所以不能长久吸引人。比如国外很多休闲农庄就是因为有文化、有精神内涵,不仅能吸引人多次去,而且每次去了能待较长的时间,这样休闲农庄的老板就能赚钱了。休闲农业,是目前最有可能迅速让农业产业兴旺的引爆点和突破口。

六、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

乡村振兴必须有人才,而乡村人才的来源又有多种途径。有的是一直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大户;有的是返乡回流的精英;有的是大学毕业生;有的是上级委派的第一书记等等。必须认真研究他们的需求以及遇到的困难,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激励他们创业和工作,及时解决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大学生村干部就应该给予丰厚的工资待遇;农业企业家就应该在土地流转方面给予帮助。

(二)积极改进村民住宿设施

农村的房子虽然很漂亮了,但由于厕所还是旱厕,冬天没有暖气等原因,很难称得上宜居。应该积极探索这些设施改进的方法,将农村打造成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只有农村宜居了,更多的优秀人才才愿意长期居住和生活在农村。这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

(三)努力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

乡村振兴中提出要让农村“治理有效”。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村干部管理水平。一是应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尤其是脱产培训,提高村干部的认识能力和管理水平;二是组织村干部学习在管理方面成功的村,让村干部有学习的榜样;三是尝试村干部职业化制度,让村干部就像其他政府职业一样,成为专职人员,一心一意为村民工作;四是完善第一书记制度,让第一书记确实能带动和提高村干部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

(四)营造全社会支持乡村发展的良好氛围

乡村振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不能只靠政府和农民,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业、帮助农民的良好氛围。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宣布从2018年起把每年的农历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让全社会关注农民、支持农民、尊重农民,形成全社会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氛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笔者从2010年起,就呼吁设立“农民节”,不仅在网上呼吁,并多次给国家领导人写信阐述此观点。八年的呼吁终于实现,深感欣慰。另外,笔者近三年来无偿接待农户、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咨询达200多人次。这也是笔者对乡村振兴的一点贡献。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加速乡村振兴的步伐,乡村振兴才能早日实现。

(五)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乡村振兴不仅要物质文明,还需要精神文明。一是政府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跳广场舞、耍社虎、自乐班等;二是设立专项经费建设各种文化活动设施;三是表扬尊老爱幼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建立乡风文明的机制;四是探索传播文明的新载体和新途径,如宁夏固原市科学技术协会通过手机为农民传播乡风文明的典型事例和致富故事,取得了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农场农产品家庭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农场假期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场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