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理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2018-02-21段光鹏

新疆社科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理念群众

段光鹏

党的十九大强调:“从现在到二○二○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①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从时间、要求、任务等三个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部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全国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有科学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而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有利于以民生提升国家凝聚力,可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均衡持续、强而有力。因此,共享发展理念统率着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所有的重点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②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获得了巨大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和小康标准要求的不断全面化,我们党如期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诺的难度也在增加,而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终极性目标的集中体现,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行动指南,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

(一)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终极性目标的集中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终极性目标而提出的阶段性目标之一。共享发展理念下,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现实目标的价值设定,不仅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探索小康社会之路的明确化,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小康社会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曾经设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制定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策略。邓小平同志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让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指明了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经过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实现了先富,但未能帮助和带动后富,城乡间、区域间、行业间和居民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领域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由先富走向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坚定树立共同富裕的目标意识,坚持目标导向、目标引领,贯彻共享发展理念,齐心协力同抓共管,这才能体现我们党所建成的小康是全民小康、全面小康、共建共享的小康。这也反映了共享发展理念与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基本原则高度契合,都是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致力于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公民。而且,实现共同富裕终极性目标由于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而具有了方法路径,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共享发展理念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全面”,效果在于“建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奋进的征程中,积极改善了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合理、不可持续的局面。但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落后发展观念影响,我国积累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某些地区、人员、领域仍存在着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短板,比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存在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而受到制约和阻碍。可以说,我们党需要面对的短板和问题不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但补齐小康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不能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待2020年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庄严承诺时,人民不会满意,国际社会也不会认可。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若未能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也就无法兑现。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就要克服完成艰巨任务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⑥这说明,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但是,这些需要受到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严重制约,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面临着艰巨任务。可见,共享发展理念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生动写照。一方面,它强调社会的物质性内容,它是迈向幸福、美好生活小康社会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物质性内容,也要满足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精神需要,使人民群众增强满足感、安全感、幸福感。因此,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深入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让人民公平、公正享有基本权利,过上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三)共享发展理念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从时间上来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到三年,已经到了要跨越完成目标的“最后赶考”阶段。时间越来越近,然而现实难题依然比较多。首先,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40年的强劲增长,成功摆脱了贫困陷阱。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相继衰竭,国内产能过剩,面临着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深层次问题。同时,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是增进人民团结的必要支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强调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人掉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同荣辱、共进退的价值追求。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典型的“金字塔”型,底部大、塔尖小,有社会分化趋势加大的倾向。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影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能有效增强社会的发展动力,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一方面,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需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建、人人共享。因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每个劳动者不可能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全面发展过程中个体权利与义务的有机统一,充分认识劳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的源泉意义。换言之,只有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才能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充分激发和释放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完善涉及共享发展理念的各方面制度安排,在发展过程中坚守底线,加强社会保障,做好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真正起到阻止社会分化趋势加剧的作用。也就是说,要实现共享发展就必须解决发展难题,创新产业发展,做好民生工作,创新政府治理,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享发展之路。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实现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和手段。坚持共享发展理念,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从全体人民的角度和发展水平的角度明确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将共享发展理念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以人民对全面小康的认可度和幸福感来推动共享发展之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等四个方面。

(一)全民共享

实现人人享有、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即,实现共享主体全覆盖,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规定了共享的主体,明确了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人人都要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对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的现实状况,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意味着全体人民不分区域、城乡、行业毫无遗漏地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也就是说,制定各项政策都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一盘棋”意识,统筹城乡各区域、社会各群体发展,解决受益主体不平衡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享发展,而不是一部分人富裕,也不是一部分人共享。实践表明,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推动全民共享,使不同群体、阶层、地区的所有个体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二)全面共享

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全面享受改革开放建设成果,做到共享内容全涵盖,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也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实现全面共享,是使人民群众共享全部的、各个方面的改革开放建设成就,保障人民群众在各方面的需求,注重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舒适度。具体来说,共享经济建设成果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共享政治建设成果,主要是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实现人民群众的各项政治权益;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注重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享社会建设成果,主要是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保证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主要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好,过上“绿色生活”。因此,实现全面共享,就是要坚持民生优先,全面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群众公平享有的权利,增强发展的公平性、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共建共享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容还包括,以共建推动共享,以共享引领共建,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局面。作为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至关重要。没有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就没有各方面取得的丰硕改革发展成果,也就不可能有全民、全面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因此,共享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强大动力都在于人民群众,只有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有共享的权利。可见,共建和共享对立统一,是同一过程,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激发人民群众的思想共鸣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共建共享。通过凝聚人民群众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使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受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积极性,提高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关键在于积极引导各级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禁锢、体制束缚,落实好共享发展理念。

(四)渐进共享

共享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由不平衡到平衡的渐进过程。当然,即使达到了较高水平的共享,也会有一定的差别。作为区域发展差异性很大的国家,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明显不均衡、不协调。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人人共享也不可能处于同一水平。新时代下,推动共享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关系,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正确审视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针对各地共享发展的基础和成效皆不均衡的现象,求真务实、稳扎稳打、攻坚克难,对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出必要的决策、付诸必要的实践,在现有基础上全力发展,循序渐进,将共享提高到更高的层级和水平。

三、共享发展理念的目标指向

一个国家要实现发展,既要回答如何发展的问题,也要从根本上回答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和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问题。而共享发展理念深刻体现了“民有”——发展为了人民、“民治”——发展依靠人民、“民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目标指向,画出了路线图。

(一)“民有”: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的现实出发点。国家的性质和执政党的宗旨决定了在不同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不相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⑦共享发展理念的现实出发点就是发展为了人民,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共同决定的。发展为了人民,是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而享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源动力。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和中心问题,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展现,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因此,要让一切为了人民的理念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制定发展战略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前提,发展过程要统筹兼顾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发展成效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换言之,实现发展,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意见,真诚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切实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真心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建设不让一个人掉队、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充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注重生态保护,为人民的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民治”:发展依靠人民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首先,人民群众必须依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为了获得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劳动者在生产劳作过程中不断改善生产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其次,人民群众在科学、文化、艺术等精神活动或精神生产中也促进了社会精神财富的丰富和发展。在二者的基础上,人民群众也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在97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坚持群众路线,时刻关心人民群众,主动向人民群众学习,建立了密切联系群众制度,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⑧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⑩实践证明,只有将发展依靠人民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自身的全面发展。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最根本的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发展过程中,以人民为主体,有助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来说,为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劳动,注重物质利益原则;为提高人民群众的主动性,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总结、提炼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群策群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这是新时代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共享发展理念指导社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逐步形成集思广益、广泛民主的社会发展氛围,并以科学、高效的方式在逐步解决各类社会发展难题基础上实现社会的持续良好发展,最终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在持续改善社会民生、提高人民获得感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国家凝聚力。

(三)“民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一句话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消灭私人制,就是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全部社会财产将被全体人民共同占有、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的设想,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工人能够占有自己的剩余价值,此时的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探讨了废除私有制将产生的后果,他认为,那时将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更是将共同富裕纳入了社会主义本质。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提法就频繁出现在党的重要文献中,并逐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质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共享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现有的公共资源,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来说,在经济上,共享我国现有的经济资源、条件与设施,使得人人共享社会财富;在政治上,让每一个中国公民都享有政治参与的权利,都能平等享受社会的各种政治权利和机会;在文化上,使我国优秀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上,让人民群众平等共享社会的各种公共设施和公共条件,解决人们在上学、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各种难题;在生态文明上,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美。这五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四、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共享发展理念既需要深入人心,更需要落到实处。共享发展理念之所以能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行动指南,归根结底在于它在把握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及趋势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系列有利于我国发展的理念、方法,与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发展政策和具体战略部署相契合,从而促使我们更加自信克服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具体战略部署。

(一)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夯实共享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看到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心情沉重、难以释怀。他说:“我去了中国很多贫困地区,看望了很多贫困家庭,他们渴望幸福生活的眼神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为真正实现脱贫攻坚,国家加大了扶贫力度,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扶贫政策,尤其是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落实,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还进一步强化扶贫责任制、扶贫监督体制和扶贫考核评价机制,做到责任到人、到户,形成从中央到地方齐抓共管的扶贫模式。同时,广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要依靠自身,自力更生,摒弃“等、靠、要”的想法,结合当地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生产,自主创业,全民共建,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彻底消除贫困,与其他地区和群众一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共享发展的动能

马克思曾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坚持共享发展理念,最根本的就是增进其实际利益,使人民群众感受到发展带来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体现在当前,就是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同时,提供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全体人民能够更加公正、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可以说,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众多指标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国家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统筹规划,确保社会公共服务实现人人共享。其一,从教育入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尤其要重视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监督,完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切实体现教育公平。其二,严峻的就业形势阻碍了共享发展的实现,要求我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其三,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加大医药卫生方面的投入力度,增加医院数量,加大医疗设施建设力度,优化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布局,从而缓解医患矛盾,减轻患者负担。

(三)改革分配制度,保证共享发展的公平

不合理的分配制度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长久的分配不合理也是挫伤劳动者积极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就是要把公平正义作为战略性问题来考虑,保证劳动报酬与劳动付出成正比,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工作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确保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进行,以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要逐步合理规范分配制度,对低收入者实施倾斜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通过整合高、中、低不同层次收入者的收入与比例,以及严厉打击非法收入等举措,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筑牢共享发展的底线

共享发展理念的实现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二者具有一致性。而弱势群体的存在是衡量社会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因素。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制约着共享发展理念的落实情况,但任何时代、任何发展阶段都避免不了弱势群体的存在。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就是采取最后的兜底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推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使养老政策切实可行,也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大病报销力度,简化报销程序和环节。最关键的是要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红线,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各级政府、社会救助机构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最后的兜底机制,切实解决生活中居无定所、流离失所、因贫穷无法就医、适龄儿童无法上学、孤寡老人无人照顾的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真正实现人人共建共享的小康社会。

注释:

①②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页,第47页,第11页。

③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4页,第4页,第275页。

④⑤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89页,第189页,第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8页,第45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理念群众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多让群众咧嘴笑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