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润海与《富贵图 》
2018-02-21赵尚文
赵尚文
七年厅长无虚度
我生性孤清,不善言辞,不善交际。然而面对人事世态,孰清孰浊,谁贤谁庸,心明如镜。贤者敬之,庸者远之。曾任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兼党组书记的文化官员曲润海先生,就是我素怀敬重的一位老领导。
祖籍定襄河边古镇的曲润海先生,降生于1936年的8月金秋。他家境清寒,与其剧作《富贵图》中的书生倪俊颇似,自幼父亡母寡,全靠老祖母和母亲辛勤织纺,维持生计。先生自儿时起,就在老祖母和母亲的戏文教化及民间故事的熏陶中,奠定了忠孝仁义的基本品德和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挚爱之情。之后,上乡村小学、范亭中学,乃至读北京大学,党恩永记,苦读报国,朴素直诚,品学兼优。
北大中文系毕业回晋之后,在山西省委宣传部从事文艺评论,胸怀“双百”“二为”,干一行,钻一行,对以赵树理及西、李、马、胡、孙诸公的文学创作热情讴歌,并集结出版了《山药蛋派作家作品论》及《思考·探索·前进》等文学评论集,展现了文艺评论才华。
1983年过芒种,文化局改成文化厅,首任厅长曲润海,副厅长加了鲁克义、郭士星……从此开始,直到1990年9月调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曲润海先生在山西省文化厅厅长兼党组书记的岗位上,鞠躬尽瘁、埋头苦干了七年零三个月。其间我任科研教育处处长,对其施政方略、工作行状、文艺学识及敬业精神由衷钦佩。
曲厅长确实下活了山西文化的这盘棋。他把政治思想工作化入躬身践行之中。他关怀误入迷途者,视若亲人,春风化雨;心系家庭困难者,将人比己,诚心帮扶。他凡事率先垂范,待人平易诚实。身正诸事顺,清廉人心服。上级诚心待下级,下级工作更努力。恰如孟老夫子所言,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肝;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寇仇般。比如在1986年秋季的山西省第三届戏曲教学剧目汇演的报到之期,他就曾率领各处处长先后深入到七个参演学校的临时驻地,热情看望、慰问鼓励全体到会师生。虽然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转了一遍,却在广大师生中引发了强烈反响,为全省艺术教育事业增添了活力……
我每当回想起与他共事的年月,深感心无挂碍,往往心想事成。那时全厅上下,风清气正,人人全心谋事,个个早去晚归,身累心甘,何思酬报。往事历历,经久难忘。
山西是戏曲大省,历届文化局领导都以大抓戏曲为首要任务。单就戏曲方面而言,以曲润海为首的这届班子,深知恢复、振兴被“文革”摧残衰败的三晋戏曲的困难与艰辛。他们高举戏曲艺术“综合治理”的旗帜,集思广益,精诚合作,干了许多行之有效、影响深远的实事。诸如,组织《山西文化》及“戏曲史志”的史料搜集与编纂;注重人才培养,办好艺校戏校,适时开办各类戏曲培训班;组建各大剧种的青年演出团体;指导重点剧目的编创排演;举办各大剧种及各级戏校的汇演、调演等等,无不办得有声有色、开花结果。随着山西戏曲的复苏与振兴,这届几位领导也赢得了“梆子厅长”的桂冠。
曲润海先生在山西省文化厅厅长任上的七年间,成果颇丰,口碑甚佳。他身高体壮,精力旺盛,日夜操劳。他知人善用,处事有方。他在繁重工作之余,不仅写了不少文艺评论和讲话文稿,还能够见缝插针,一连写出七个戏曲剧本。如此业绩,即便专业作家也难以完成,令人不可思议。
这七个戏曲剧本分别是《富贵图》《崔秀英》《日月图》《宋丑子》《桐叶记》《佛光寺》与《娘子关》,因在山西所写,辑入剧本专集,名为《晋风戏稿》。前五个剧本早已搬演,人们看戏论戏,对“梆子厅长”的身体力行赞叹不已。
身在北京心在戏
曲润海先生视戏若命,爱戏成癖。他在国家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及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的岗位上,以及退休之后的十余年间,除完成本职工作之外,看戏想戏,编戏论戏,笔耕电耘,何曾消停。先生博学多长,厚积薄发,又善用电脑,故而出手快捷,文产超人。细算下来,除先后出版《论综合治理振兴山西戏曲》《论表演艺术的改革与建设》《赏戏随兴言谈录·沙滩戏语》《赏戏随兴言谈录·王府学步》《剧坛杂咏》《前海会心学步浅痕》《养育乡报效场·从窑沟到文源巷》等诗文专著外,又先后新创或改编《金谷园》《西凉皇后》《风云会》《过桥亭》及《蝴蝶杯》《回杯记》《二进宫》《春秋配》《八件衣》《蛟蛸帕》《陌上桑》《宁武关》《富贵图》(昆曲本),以及现代戏《小梅兰》《闹房记》《刘胡兰》(合作)《云水松柏续范亭》等等,其中一些剧本分别刊入其剧本专辑《旅燕戏稿》与《传统戏改编剧本集》之中。不少剧本已分别由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京剧、昆曲、评剧、豫剧、祁剧、黄梅戏等剧种上演,流传甚广。不少演员通过排演曲氏剧本参与各级比赛、评演,屡获嘉奖。
前些日子,我收到临汾蒲剧院寄给我的2016年第2期《蒲剧艺术》,其中有我感念戏曲史家刘念兹先生的文章,展卷翻看,不料又见到曲润海先生的新剧本。他以我们老家洪洞广胜寺明应王殿的“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著名壁画为由头,编出一部名为《大行散乐忠都秀》的新戏。粗略翻阅,令我惊叹。他竟把元好问、关汉卿、石君宝、白仁甫、李寿卿、郑光祖、吴昌龄这批晋籍元曲大家与元代散乐名伶张德好、忠都秀等人全都邀集到这本戏里,并巧妙穿插进《秋胡戏妻》《墙头马上》《窦娥冤》《谢天香》的核心片断,戏中套戏,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最终完成了广胜寺演剧壁画的绘制。
1989年山西省文化厅科教处与曲润海厅长合影。右起常喜刚、郭彦新、崔明光、曲润海、赵振军、赵尚文、柳新华。
我一向关注这个壁画,曾写诗道:元季平阳多名伶,绘入下寺神庙中。生旦净丑演何剧,迄今史家弄不清。读了这个剧本,才知道壁画画的是关汉卿所作的描写北宋词人柳永与名妓谢天香爱恋故事的《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的谢幕场面,无意间又使我增加了见识。老实说,此剧搬演难度太大了,付排不易,不过作为文学脚本传世,亦不失光色。
念念不忘《富贵图》
岁月不饶人,星转斗移,曲公老矣。“调鹰手软,打兔腰拳”。幸喜尚存小时候打拳习武练就的身板后劲,耳欠聪但目尚明,发如雪而脑犹清。丙申猴年金秋,先生八十岁生日刚过,他默默面对摞满床头桌边、墨香未散的种种新刊著作,独守电脑,戏缘再续。又思谋着要把曾经改编过的不同剧种、不同场次的几种《富贵图》版本,连同王秀兰演出本《少华山》,再配上蒲剧南路老本亦名《双莲配》的《小富贵图》汇总成集。我想,其良苦用心当是:继续弘扬蒲旦宗师王秀兰的“烤火”成果;方便剧团各取所需得到不同的版本;为青年戏曲编剧与研究人员提供较为完整的相关剧目资料。
在曲氏剧品中,演出剧种最多、场次最多、流播最广、反响最大的当是他根据王秀兰蒲剧演出本《少华山》及南路老本《双莲配》改编翻新的《富贵图》了。先生约我为此书作序,可能因我曾是其《富贵图》改本的最早拜读者、评议者与鼓动者的缘故吧。
曲氏晋剧五场本《富贵图》一经上演,我曾及时发表评论文章及推荐宣传文稿,热情讴歌。拙文曾经断言:坚信此剧几经锤炼,随着文学本的逐步完善与青年演员技艺的日益娴熟,定将成为一部推陈出新的上乘佳作。
我最早接触此剧,仔细想来,那当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1985年7月20到22日,山西省文化厅在迎泽宾馆召开全省文博系统先进集体暨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我有几位洪洞的同学、老乡出席此会,故而记忆深刻。会议由省厅直属文物局具体承办,厅里仅抽调几位处长驻会协助,工作相对轻松。报到之夜,曲润海找到我的住处,笑眯眯地掏给我一个刚刚打印好的剧本,让我看后提点意见。
我一见是他根据王秀兰蒲剧演出本《少华山》改编的《富贵图》,兴致顿生。蒲剧是我们家乡热传的乱弹、大(to)戏,我就是王秀兰的戏迷。上初中时,课间、饭余就爱听扩音机里播放的她的那些优美唱段。少时不识戏中味,痴迷婵娟与燕燕;星儿月儿犹可吟,常哼公子披青衫。如今干上这一行,万万想不到顶头上司也热衷此道,颇有惺惺相惜之感。我连夜拜读,次晨奉还,有感于厅长委身“改编”之举,作诗抒怀。
诗云:梆子古本数逾千,粉墨串演几百年。
不经妙手重裁剪,枝蔓繁杂怎流传。
烤火下山恐绝唱,梨园后继乏秀兰。
笔生花时戏增色,曲厅改编非等闲。
戏曲改编不容小觑,改编即是创作,中国戏曲发展史,就是一部剧目改编与名伶传承史,古今皆然。正是:唐宋小说改杂剧,杂剧扩展唱传奇;明清传奇太冗长,压缩改为梆子腔;一本老戏唱半天,嫌长又要搞改编;改来改去几百年,时代变了戏也变;改编之中求发展,推陈出新到今天。
可是有些“文革”之后的新生代剧作者,因传统文化断代,不少人不知传统、不思传承、不谙剧史、不屑改编、一味新创。重新创轻改编、重求新轻传承之风不刹,有碍于戏曲艺术之振兴。年轻人轻视改编,认为改编不体面,岂不知王实甫改编“董西厢”,王西厢永久放光芒,西厢唱了几百年,至今有人仍改编。遥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戏改”中,剧目改编硕果累累。文坛巨匠田汉先生可称榜样。起手先改《白蛇传》,《谢瑶环》出自《女巡按》;《焚香记》巧改成《情探》,唱红华夏半边天。就山西而言,王辛路、赵步颜,洛林、王易风、刘鉴三,秦学敏、韩刚、行乐贤,武承仁、杜波、栗守田……这些名家多贡献,改编的作品仍流传。为此,奉劝编剧明公,要认真学习研究前辈名家的传世之作,要学习曲润海先生的“改编”胆识。编戏不要追风头,多在学问上打基础;一朝练得笔生花,当个实在的剧作家。
在曲润海先生的这部《〈富贵图〉的几个版本》中,我想先从《双莲配》说起。《双莲配》又名《小富贵图》。所谓《双莲配》,是说剧中傅金莲、尹碧莲两个女主人公,同配男主人公倪俊为妻。所谓《小富贵图》,是因同期早有一本敷衍春秋时代吴国大太子姬光与廉修之女宾蝉及要离之女娟仙婚恋传奇的《富贵图》正在热演,于是剧名之前加一“小”字,以示区分。现在春秋故事的《富贵图》早已消亡,其中的“闹房”“藏柜”精美折戏已成绝唱,仅存专诸刺僚的《鱼藏剑》了。
蒲州梆子《双莲配》的版本至少也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它是在明清传奇改编或新创梆子戏本的大潮中,由热衷编剧的文人创作的一部作品。戏文韵辙讲究,平仄工整,清雅优美,且多用典故、成语。唱词均为十字一句,说明当时梆子戏的唱腔还很单调,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板式。蒲州梆子传统南路古本包括上、中、下各八本名剧,都是这种风格,不少本子中还夹杂着吹腔、曲子等传奇遗响。戏剧史家多奉蒲剧是萌生于明、兴盛于清、畅行于今的梆腔正宗,所以这个版本当是蒲剧早期的流行本。此本原由夏县水头镇上牛村剧本收藏家李玉清先生珍藏,临汾蒲剧院资料室主任潘尧黄先生收得并作校勘,刊入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编辑的《山西传统剧目汇编》之第八辑中。
这个本子如今已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透露着一些历史人文信息。例如,不学无术的臧昂,靠先父与国舅杨国忠的老关系,由一个民间坏小子平步青云当上了县太爷。新官上任时,就连花布行行头傅乾(傅金莲之父)与秀才倪俊这类人,都要带上银子前去迎接。甚至罪犯投案自首也要交钱。花布行行头是何职务,是否为丝绸印染业的管事人呢?又如,傅金莲精心绣制的富贵图,送于其夫倪俊带上进京赶考,以备无钱时变卖应急,可见这种工艺品的价值与当时人们的家饰时尚。尹碧莲之父尹正谟是个所官,所官是何职务,是几品官阶?再如,娃娃亲一旦议定,如订铜书铁券,永难翻悔,否则经官追责。为妻者要顺从丈夫纳妾,方称贤淑……
这本戏长达20出,演完需四五个小时,这是那个时代的演出习俗,没有20多出戏交代不了观众,编戏时也总少不了双线齐开,拉长时间。在此古本中,花布行行头傅乾之女傅金莲同倪俊的婚姻为一条线,所官尹正谟之女尹碧莲与倪俊的婚姻为另一条线。围绕双线展开的是倪俊、金莲、碧莲、倪母、袁龙、李云及巡按这些好人,与贪官臧昂及杨贵妃兄妹、爪牙高力士之类的坏人,再加上傅乾与尹正谟这两位身为倪俊老岳父的好赖人,诸色人物交织、悲喜交叉、情节引人、褒贬清晰。再加上“烤火”“下山”的重点渲染,奠定了此剧传演不息的根基。
关于王秀兰演出本《少华山》
王秀兰演出本《少华山》是1976年4月由编、导、演皆长的蒲苑奇才秦学敏老先生与蒲剧太后王秀兰共同在解州关帝庙研究编定的。当时是根据文化部指示,要为王秀兰此剧录像,要将有关人员封闭集中于关帝庙里,排除干扰,修订剧本,加工排练,等候录像。不料戏搞好了,因主席逝世、唐山地震等事发生,终未成事。此后,王秀兰赴京进行剧目交流、山西省文化局张焕副局长在运城主持举办的旦角培训,以及王秀兰表演艺术展览等都以此脚本演出。1982年夏天,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山西省文化局共同完成了《少华山》的录像,其中由时任运城艺校校长的王秀兰扮演尹碧莲,艺校资深名师苏俊祥先生配演倪俊,并由名噪河东的车林娃、车泰娃兄弟司鼓、操琴,终使此剧得以完整留存。
这个戏太美了。王秀兰的呵手缩肩、叠衣挂衣,以及烤火、让火、争火等一举一动无以匹比;科范、宾白、唱腔与文武场面水乳交融,严丝合缝;鼓声轻击,透进阵阵寒风;丝竹奏响,令人心旷神怡。一曲【赤水驿】,悠悠桑梓情。绕梁不逝,浸人肺腑。
《少华山》就是原《双莲配》中“劫山”“烤火”“下山”三场的合称,这是《双莲配》的核心。《双莲配》消亡日久,不明全剧梗概的观众,看后不明全豹,少头缺尾,难生兴趣。清冷哑剧,不易拢人。更重要的是场面调度繁杂,一生一旦皆需高手经过长期实践磨合方可胜任,否则难以达到良好效果,故而常令学者却步。
《少华山》的流行年代同样久远。在蒲剧史料中,就收存有清嘉庆年间平阳亢家商号的戏班豫升班,远涉云贵巡演的记载,并赢得“板凳条条坐绿鬟,奶奶庙看豫升班。今朝更比昨朝好,烤火连场带下山”的赞歌(李宗坊《贵阳竹枝词》)。汾城孙家戏班于清同治十二年、光绪十六年曾两度到忻州演出,在城内财神庙戏台题壁中,曾有该班上演《少华山》的墨存。有关《少华山》的平阳木版年画,在清末就已广泛张贴,进入万户千家。
就蒲旦名流而言,已知孙广盛、筱兰香、王秀兰三代名旦擅演此剧,仅此就达百年。《少华山》经过历代高手磨砺,炉火纯青。如此珍品,岂可失之当今?身居山西省文化厅厅长之位的曲润海先生,念兹在兹,心绪难抑,从而激发起抢救此剧、改编此剧的志向。
曲改本《富贵图》为王秀兰“烤火”插上了金色翅膀。
曲润海先生倾情于《富贵图》,十几年如一日狠抓不放。他以王秀兰演出本为依托,并比对老本《双莲配》,先后改写出好几个不同版本的《富贵图》。
曲改十场本《富贵图》,人物中增加了一位通情达理的老丞相,促成了大团圆的完美结局。这十场戏分别是:绣图——碧莲绣图,臧昂逼婚;落草——袁龙反狱,山寨聚义;别母——倪俊别母,被骗入山;过山——父女逃婚,被抓上山;救女——倪俊救莲,无奈允亲;烤火——洞房不俦,烤火达旦;赠图——下山遇故,离别赠图;见婆——尹父送女,婆媳释疑;辞婚——倪俊辞婚,丞相周全;合图——洞房合图,全家团圆。这是一个完整的版本,曲氏明知按当今习俗两个多小时唱不下来,又不忍愧对后世,且留此本,有待高明,权衡处置。
曲氏改本中,每场之前都有舞美提示。依据剧情,分别标有白头富贵、老虎归山、羊羔跪乳、老牛舔犊、雄鹰抓兔、鹭鸶戏莲、泪洒斑竹、喜鹊登枝、风竹黄雀之类民间传统图画。如此守旧,寓意深刻,且制作简易,搬动方便,花费不多。可见他处处为剧团着想,诚心可鉴。
曲改五场本晋剧《富贵图》,七个人物五场戏,从救女、烤火,到赠图、见婆,最后洞房合图,全家团圆。此本开门见山,打磨精致。从1985到1993,八年磨一戏,终成正果。“烤火”部分,敬畏“王”本,略加修动;“赠图”“见婆”“洞房”,奇思妙想,新颖动人,尽显才华。此本由山西省晋剧院青年团实力新秀王晓平、张智、陈转英、陈红、温定龙合演,并参加全国文华新剧目评演获奖,广受赞誉。忻州北路梆子青年团詹丽华、郭金钏及河南豫剧二团卢玉琴、康传相等都曾相继搬演。
曲氏此本精雕细琢。即便“烤火”部分,亦作小动。“王”本中的倪俊,姓倪名俊字子英,名与字没有内在关连,有违取名常规。曲氏仍用老本原名——姓倪名俊字君秀。“王”本中的尹父名为尹昭穆,似有不妥,曲氏正名为尹正谟。在“洞房”中,李云告倪俊,门后有蝎虎,小心咬了你的耳朵乎。“耳朵乎”三字措词牵强,曲氏改为小心咬了你的鼻梁骨,可见一字一句颇费心机。“赠图”中的兄妹离别,胜似二人台经典名剧《走西口》尾声的感染力,哥妹离情,令人心恸。“见婆”一场,词藻精致,三个女人一场戏,珠联璧合,很有看头。最后的“合图”一场,倪宅之夏洞房,呼应山寨烤火的冬洞房,构思巧妙;尹碧莲唱段之“你为你取笑开心怀,取笑到妹妹房里来”这个以“来”字收声下句的长段子,似有转转《珍珠塔》之奇妙,唱多了,唱好了,定能传开。
一曲三月里,足慰曲河边。十多年来,随着人们对此剧的认知、认可,戏里的精彩段子也逐渐传唱开来。倪母唱段之“三月里春风暖万物欣荣”一段,就常在清唱或唱段比赛中选用。这一段“三月里”可与王爱爱之“四月里”同辉。“四月里”之词,出自著名编剧赵步颜先生之手,是其据《梵王宫》创编的晋剧《含嫣》中韩娘子采桑时的唱段,此段由段成明先生度曲打谱,王爱爱首唱。“四月里”凭借晋剧皇后王爱爱的金嗓子越唱越红,而全本《含嫣》没唱两年,却灰飞烟灭了,这个现实有待研究。至今,不识戏者,常误以为“四月里”是《梵王宫》的老段子,而曲氏《富贵图》之“三月里”,人们皆知出之曲氏新剧。倘若误套老本《富贵图》,岂不误入春秋了。
总之,曲氏此本,虎头、熊腰、凤尾样样不少。干净利落五场戏,饱含曲翁十载情。
曲改六场本晋剧《富贵图》,在五场本“合图”之前加入“辞婚”一场,曾由山西省晋剧院名家田桂兰、王宝钗合作演出。
曲改七场本蒲剧《富贵图》,由运城市盐湖区蒲剧团名旦张淑芳主演。在“见婆”中添加了尹正谟送女情节。尹正谟由河东见爱的蒲坛名宿阎逢春之子阎景平先生扮演。景平颇有乃父风范,见子如见父,深得蒲迷之心。
曲改五场本黄梅戏《富贵图》,1995年由安庆市黄梅戏一团赵媛媛、马自俊首演。此剧曾在黄梅戏艺术节喜获金牌,此后曾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多次播出。
曲改昆剧六场本《富贵图》,除在五场本之前加入“别母”一场外,在“见婆”中亦增加了尹正谟送女情节。此本由上海昆剧团昆曲名家蔡正仁、梁谷音合演,曼歌细做,足见功力。
百余年前,昆腔风行三晋,晋之西昆当与南北二昆鼎立。清康熙朝,孔子64世孙孔尚任应邀至临汾修志,观看晋南昆剧,曾写下西昆竹枝几首,“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蒙城小部试宫商,不是昆山亦擅场”之类的赞诗,留其诗集。郭士星先生之《孔尚任咏晋诗评注》中即有详解,此书润海为序,愚下作跋,内涵丰富,值得一读。另据平阳昆痴徐昆之《柳崖外编》载,清末时,曾有前来太原应试的来自平、蒲、汾、代的五百秀士,自发举办曲子之会,评比优劣。由此可见,昔日昆剧在山西之普及深度。
当今,山西人早就不演昆曲了。想不到曲润海先生,寻宫数调,曼声求索,竟将梆子体《富贵图》改成了昆本,并得到名家认同,唱到了上海滩头。曲润海先生可能是几十年来山西编写昆剧之第一人。我翻阅曲氏文本,但见起首不凡,西洛张珙长安应试之词,巧妙化于西洛倪俊,一曲【桂枝香】化了张生的【点绛唇】与【混江龙】两支曲子,令人折服……
曲改京剧六场本《富贵图》,由北京京剧团秦雪玲、常建忠主演,并在“烤火”表演中有所创新。
总体看来,这几种版本皆可立足核心场次,权宜增删,以应剧团所需。这些场次好似不同板块,因需组合,长短由之。由此足见曲润海先生为弘扬三晋戏曲经典之良苦用心。功夫不负苦心人,曲本《富贵图》经十多年努力,已在全国多地传演,多家传唱,无疑为王秀兰“烤火”插上了金色翅膀,为弘扬三晋名剧做出了贡献。
有了曲氏《富贵图》各种版本一书;电脑中的各种演出视频;再加上1982年《蒲剧艺术》2、4两期连载的由王秀兰示范讲述、王庚吉记录整理的蒲剧《少华山》舞台艺术纪实的六万余字文章以及随文插配的60余帧舞台调度及演示图片;还有最新出版的《蒲剧传统折子戏选编》第一辑中收入的、由范月霞女士记谱整理的王秀兰《少华山》音乐本等等,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想只要表演人才跟得上,这么好的珍宝,定会光芒四射,永久流传。
曲氏《富贵图》各种版本,唯“烤火”保全秀兰戏文原貌,如梆子声系剧团排演,我想仍可保持秀兰“烤火”之音乐,只要本剧种特色乐器奏鸣,本剧种风韵就不会消失。丁果仙传人武忠先生由蒲剧搬演的晋剧《徐策跑城》已开先河,丝豪不失晋剧本色。
依依不尽黄土情
曲润海先生,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字如其人。总括而言,他是少见的高产作家,是清廉自重的好官,更是重情重义的好人。
他调京工作之后,念念不忘山西的老同志、老同学、老朋友。年节之前,他总要发挥其长,针对不同对象,分别撰写贺诗,写成条幅,盖上红印,再加个贺年卡,分别寄赠。山西省文化厅系统不少同志都曾得到如此祝福。曲氏赠诗,向无格律所缚,词由心生,口涌珠玑。读之朗朗,明白如话。因人而题,言浅情切。曲氏之字,当在行草之间,行多草少,众所能识。其字圆通流畅,鲜有直棱,给人以绵善亲和之感。
他乡情切切,在其《桐叶记》《佛光寺》《宋丑子》《娘子关》《宁武关》《忠都秀》等剧作中时有流露。年事高时思乡多。退休之后,他向以北京寓所为店,以太原住房为家,常回太原居住,并参与山西的有关文化艺术活动。“梆子厅长”老了,依旧为山西文艺操心,奉献余热。
在故乡恋情、亲人之情、师生之情方面,他写了不少生动感人的回忆美文。如对祖母、母亲、兄嫂等亲人的怀念;对师长、学友、玩伴的思情,凡此种种,读来令人动情。倘若这类文章集中起来,又将是一本充满亲情礼义的好书。
我相信,狗年又将是曲润海先生的著述丰收之年。他的新创之作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与新改编的北路梆子历史剧《宁武关》业已深得青睐,定将继续焕发光彩。他的《富贵图》业已深入人心,定会继续扩大影响。也许还有更好的题材待其发掘,再获佳绩。
小车不倒只管推。曲润海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不知老之将至的闲不住的文化人。祝愿文齐福齐,阖家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