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对青海省民和县崖湾村百户社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2018-02-20张玉梅

大经贸 2018年12期
关键词:留守儿童困境对策

张玉梅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的衍生问题,民和县是农业大县,农村人口数量庞大,人力资源数量丰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很多,每年去发达地区的务工人员达半数以上,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需转移。向城市转移的农村人口中,大部分已为人父母,大多数由于各种限制性原因,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由老人、亲戚等代为照看,这些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里,并由长辈、亲戚等代为照顾,年龄在十六周岁以下的孩子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基于对民和县崖湾村百户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调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注、政府救助等方面面临众多困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在于重视家庭监护引导作用,促进学校教育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加强政府统筹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聚焦核心,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与关键方面,着眼根本,呼唤家庭回归与城市接纳。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崖湾村 困境 对策

引 言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城务工人数增多,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而子女留守在农村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孩子们在身心、学习、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并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地区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是概括性的对全国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提出普遍性的解决策略,停留于问题现象的揭示和讨论上,而具体实施操作方案还有待解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大,青海兼具高原地区、西北地区、民族地区的三重特色,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留守儿童的情况更为复杂,这些儿童的生存发展对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本文是结合崖湾村百户社的实际情况,采用随机访谈调查以及文献查阅法,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向网络有关专家及工作人员咨询有关教育方面的现状及留守儿童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走访部分村民(大部分为监护人)、学生,了解他们现在的状况。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崖湾村百户社村委会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提供建议,为崖湾村百户社教育的发展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力求独辟发展之路,引导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走出窘境。

一、民和县崖湾村百户社留守儿童现状

本文以海东市民和县崖湾村为例,该村受资源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发展较为缓慢,是重点脱贫的贫困村,全村总人口1561人(三个村社人数),贫困人口较多。崖湾村小学1所,专任教师21人,在校学生334人,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32人,专任教师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8%;初中1所,在校学生168人,初中毕业升学率74.2%,专任教师13人。以崖湾村百户社为例,百户社共有45户居民,其中12户有16岁以下小学学龄段的儿童。这45户家庭中,有38户父母常年在外务工,儿童由祖辈照料,其比例高达73.1%。由祖辈照料儿童现象在该村极为普遍,很多已满16周岁的青年曾经也是由祖辈照料长大,“控辍保学”返校率93%,男生11人,女生(留守儿童)3人。

二、崖湾村百户社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

(一)家庭监护不力,教育意识淡薄

近几年来由于民和县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外出务工,这也是该社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百户社共45户,总人数308;外出务工239人;务农49人;留守老人20人;儿童38人;留守儿童16人(见表2.1);其16名留守儿童的父母中:15人文盲或半文盲,1人具有小学程度文化水平,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跟父母平均见面一年2-3次,他们因父母亲不在身边,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方面有很大差异,同时也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意识和厌学的情绪,学习不求上进,回到家中没有家长辅导,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监护方面不到位,大多数孩子在老人和老师面前,既接受教育又有对立情绪。

(二)学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

相较而言,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所能接触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除义务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资源十分有限,松树中心学校师资力量的薄弱等,对孩子的兴趣发展存在一定的限制,会导致未来的高等教育中本地区的同学和其他地区的同学在素质教育上存在一些差异。

第一,师资不足。该校中教师总人数34人,在校学生525人,留守儿童46人,由祖辈照料,住校生23人,其中住校留守儿童3人,在校留守儿童成绩普遍比非留守儿童偏中下等,小学师生比1:19.5,初中师生比1:15,农村教育资源远落后于城镇。

第二,松树中心学校(中小学)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不健全。小学拥有计算机32台,初中18台,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实验仪器极度缺乏,小学藏书量总12019册,生均36.64册;初中藏书量6771册,生均40.3册,体育设施配置不全,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小学总面积3390.02m2,生均10.34m2,初中总面积1909.98m2,生均11.37m2,与城镇中的川垣小学、红卫小学、三中、四中等学校的现代化设备配套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安全教育缺位,生命难以保障

百户社16名留守儿童,平均年龄7--13岁,走访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没有监护人的情况下他们会骑家中的三轮摩托车驶向乡道,乡道上经常会有货车、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机车行驶,而且有的儿童会骑自行车在上面飞速骑行,祖辈照看的孩子大部分调皮捣蛋,根本无法管教,父母又远在外地,随意行驶,生命安全难以保障。幼儿园、小学、初中都设立在乡道附近,出行左右,无监护人、老师,该社附近有沙场机器运转,发现他们每逢节假日都会去那边玩耍,多方監管严重脱责,不住校的部分留守儿童每天来回学校用时超过2小时,且无监护人接送,沿途皆是无任何防护装置、无任何安全警戒标识牌的乡级公路,条件极为恶劣,等众多安全隐患没人重视。

三、崖湾村百户社留守儿童面临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衍生问题

很现实的原因就是当地没有良好的就业平台,经济所迫是村民进城打工的重要原因,该村村民们除了从事农业生产之外,以打点小零工为主,再无其他赚钱渠道,对于这个局面,城市对人力需求资源较大,经济水平发达,就业机会多,这给农民工进城创造了很大的客观条件。最根本的原因是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大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劳工以此导致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而城市和乡镇之间户籍制度的不完善,派生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保险、福利等制度,使得进城务工人员带子女入城不方便,阻碍了民工及子女融入城市的脚步,加快了留守儿童面临众多困境的步伐。

(二)农村本身教育资源的不足

农村本身教育资源及学校硬件设施的落后和师资力量不强等的不足也是造成该村留守儿童困境的原因之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为突出,教育资源的欠缺和教育方式的落后导致这些孩子所能利用的学校资源有限,学习得不到重视和正确的引导,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学习氛围缺失,课外的娱乐活动也比较单一,个性发展受到制约,缺乏制度性保障。家庭教育氛围较差,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监督不到位、教育观念的偏差等。

(三)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

政府方面的救助制度不能覆盖所有需要救助的儿童,或者说是救助的力度不足。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由于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留守儿童的思想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遭遇挫折时更容易走向极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社会薄弱的教育资源,落后的教育观念,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在教育方面的严重差距;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一定的鉴别是非和抵抗诱惑的能力,往往会受到一些消极负面内容的影响。

四、解决崖湾村百户社留守儿童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重视家庭监护引导作用

亲情的撫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可以通过电话等通讯工具加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同时要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主动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在孩子生日和一些特别日子里,可以捎寄些日常学习用品或小礼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

(二)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就当前情况来看,松树中心学校应提高教学设施、娱乐设施、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加强素质教育建设,如设立社团活动,设立包括:羽毛球、硬笔书法、音乐、跳绳、象棋等益于提高留守儿童兴趣培养;积极建设功能室,如:音乐、美术、舞蹈、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等;学校里应设有生活老师,让留守儿童接受除课堂教育之外的生活教育。师资力量不足是松树中心学校教育发展的缺陷,没有专门的生活老师,提高教师队伍是改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点,师资队伍的建设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响应教育均衡发展的号召,免费培养,设置四点半课堂等,建有全寄宿制留守幼儿园及留守小学,设岗到岗,解决中小学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坚持做到“按需设岗、按岗招聘、精准培养、精准补充”,着力破解结构性矛盾,从源头上扼制教育岗空缺的现象。

(三)加强政府统筹机制

松树乡人民政府应鼓励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切实解决能在本地就业的问题。

1.根据地域特色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政府要发挥其主体作用,依现有的产业资源,如:崖湾村适合发展养殖业、种植业,积极引导外乡务工人员回家就业,发展乡级特色养殖、种植项目,实现在产业层面、技术层面、政策层面全方位的精准帮扶,精准引导在外村民回乡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根据当地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城镇中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建立“精准扶贫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在必要时给予资金支持与帮扶,开设公益性职业教育培训班及种植业、养殖业技术技能培训班等,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对回乡就业创业的农民进行培训教育,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至少一人掌握生产致富的技能,结业后合理安排就业,自主创业的给予技术资金扶持。

2.组织建设儿童之家,配有儿童游乐设施、图书角、学习室等,如配备平板电脑,安排留守儿童和在外打工的父母进行视频聊天。建立健全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建档造册,坚持动态调整机制组织乡镇建立一级关爱保护机制,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数据更新,及时掌握留守儿童最新情况,与此同时,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收集工作的监督办法,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时效性,不仅仅是要提高村民意识,做工作,干部也一样,需加强培训学习任务。

3.强化留守儿童资金管理及经费保障制度,按照“严管、高效、安全”的原则,健全留守儿童资金使用全程管理制度,大力推行留守儿童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确保专款专用、高效使用。

4.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体系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适时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绩效目标考核当中,社会各界也要发挥监督性作用,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组织开展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对因工作疏忽、不作为而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严重后果的相关工作人员要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结 语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作为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背井离乡,远离家人,社会、学校等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学习环境,在教育方面问题应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努力。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场只能用爱和耐心才能战胜的持久战,关键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环境,对家庭、学校、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各有关方面应相互协力,面向留守儿童构筑起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制,共同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红升,靳小怡.西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体研究[J].教育评论,2017(11):50-54.

[2] 孙玉娜,孙玉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07):2084-2086.

[3]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3),第41页。

[4] 董泽平.贫困山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及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3):6-7.

[5] 邓家美.浠水县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492.

猜你喜欢

留守儿童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