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圆场”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审美理念和训练价值

2018-02-20汪湾何婷

大经贸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汪湾 何婷

【摘 要】 中国古典舞蹈的审美特点之一就是所有的动作都以"圆"为路径,其基本訓练要求动作如行云流水。在古典舞中,外部形态、运动路线以及身段等各方面都可以反映出中国古典舞蹈对“圆”的追求。而“圆场”作为古典舞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步伐之一,是具有特殊价值的标志性符号,也是中国古典舞中特有的、运用最多、最广泛的步法,更是不可或缺的常用舞蹈语汇。

【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 圆场 审美理念 训练价值

一、“舞蹈化”进程下“圆场”在古典舞训练中的沿革

(一) 中国古典舞中“圆场”的来源

“圆场”作为中国古典舞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步伐之一,它的动作要领包含着深远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训练阶段到舞台完美呈现的角度来看,“圆场”充分诠释了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它是从中国戏曲中中直接继承而来的技艺,究其源头有说其起源于“禹步”,相传上古时期大禹因为忙于治水,双脚长期泡于水中严重受损,走路及其不便,只能跛脚行走,从而形成了“禹步”,但“禹步”与“圆场”的区别大太,所以说这种说法不太成立;也有人说是因为古代女子裹足产生了“圆场”,国内许多专家曾做过分析研究,裹足的女子为了能好好的站立行走,需要收紧双腿及盆肌,走路时重心要保持在脚后跟上,迈步时必须收紧身体平稳落地,这就形成了“圆场”的“轻、巧、碎、快”的特点,体现了“圆场”在中国古典舞的许多步法中的特殊价值。但后期更准确说法还是说中国古典舞中的“圆场”源于戏曲,后来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实践跟研究引入到中国古典舞中。在戏曲界,“圆场”是演员入门首练步法,受戏曲长衣长裙服饰及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影响,其步幅拘谨,动态纤细,好的演员走“圆场”四面靠旗迎风飘起,前后不摆,左右不晃,只看见两只脚在动,如同“轻功水上飘”,精妙绝伦。

(二)中国古典舞中“圆场”的演变

戏曲中的“圆场”指的是演员表演是在舞台上所采用的巧妙步伐,说到步伐最开始步伐的路径是大体圆形的,在不断演变发展过程又衍生出直、横、斜三种线,半弧、圈、S字、横∞字等弧度形。再说到“圆场”的速度,有慢速、中速、快速三种。男性走中步,步长一尺左右,女性的中步稍短细分为四寸、五寸、六寸,其小步仅三寸。表演者在台上走上半个、一个或多个圆,就说明他从一个地方转换到另一个地方,不管距离,标准只要走“圆场”就行。这就是“圆场”的魅力所在。它在体态语言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戏曲戏剧领域,为演员塑造形象方面,为演员展示内心戏方面都给予了至关重要的点缀,现已是舞台表演中必不可少的符号。

“圆场”可谓是中国古典舞中基础步法里最重要的一环,所有舞蹈步法都必定是依赖于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中国古典舞中“圆场”的动作特点是以虚拟性为主的,单一动作没有固定、确切的具体内容的,可这不代表它仅局限于“脚”,而是一定得匹配“天人合一”这个古典舞的理念。“圆场”中膝盖的舒张收紧,气息的吞吐要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训练中的亮点。二者必须配合才能有好的外在条件给舞者,因为舞者的全身是一个整体,不能有任何突兀、不协调的动作,连同“手、眼、身、法、势、意、气、力”的配合,才能完整体现出“圆场”的“意、韵”和谐统一的运动规律,从而展现出“圆场”的“飘逸”、“行云流水”的艺术美感。

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戏曲与舞蹈永远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相融相通,但又有着些许不同。从艺术特征上来看, 二者中的“圆场”存在很多的共同点。在动作要求上, 其基本训练都要求动作行云流水, 如脚踩棉花一般, 柔软弹性;脚下如生风, 飘而莫触裙边缘, 也即“脚下飘然, 上身安然”, 给观众一种仙范儿的审美感受。在质感上要求平稳延绵;在气质上讲究清新典雅;在形式上讲究连接自然;在内容上讲究内涵多样。在运动轨迹方面, 点、线、面是二者共同的规律, 动作连贯, 形成轨迹, 由点及线, 由线构面。在审美理念上, “圆场”无论是在戏曲中的应用, 还是在古典舞剧目中的应用, 皆讲究形式为内容服务, 这是审美共通点。而不同点则是戏曲中的“圆场”要求演员膝盖夹紧,步伐一步叠一步,两脚脚后跟没有错开的空隙,后脚必须在紧并的状态下前进;舞蹈中中“圆场”同样要求膝盖夹紧,但迈出的步子前脚与后脚有半个脚掌之差,双脚在半脚掌距离的交替中不停倒换重心,更替前进。

二、“圆场”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审美要求

(一)含蓄沉稳之美

“圆场”是中国古典舞中流动性极强的舞蹈动作,根据其步伐速度分为“慢圆场”和“快圆场”,不同速度的“圆场”表达的情感蕴意也不同。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讲究意不直述、情不直表的含蓄之美,而“慢圆场”正好所体现的便是这含蓄之美。“慢圆场”包括踩压、垫步、碾步、进退等,向人们展示了婀娜的女子动态与静态相互映衬的身姿。寓静于动,毫不拖泥带水,给人以强烈的优雅庄重,温婉含蓄,与世无争的恬静之感,显示出东方女性的韵味。以《荷花舞》为例,编导戴爱莲先生以“圆场”为整个舞蹈的基本步伐,营造出各种队形的变化。整个舞蹈都是采用“圆场”来完成的,演员的足部藏于荷花盘下,观众几乎感觉不到演员脚步的动作。正因为裙下摆的荷花盘,演员们必须每一步都采用很小的步伐,稍微控制不好就会出现颠簸、流动缓慢等情况,所以“圆场”必须走稳。《荷花舞》尽管没有展现出多种高难度技巧,但其将“圆场”与演员的各种舞姿相结合,动静结合、神形兼备,从而取胜。没有一个稳定的“圆场”,就不可能展示出《荷花舞》像细水潺潺流动,飘叶随波荡漾,旗帜风中摇曳的流畅之感。

(二)轻盈灵巧之美

在中国古典舞中,轻盈纤巧是自古以来人们所追求的美感之一。“快”作为“圆场”的精髓,它所带给人们的视觉感受无疑轻盈飘逸、灵巧流畅之感。“快圆场”是在“慢圆场”的基础上强调急速中的平稳。“快”是“圆场”最重要的精华部分,它给人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让人看到小巧灵活、轻快流畅的舞姿。“快圆场”在动作方面,具有的特点是轻巧灵活,从空间来看,展示地是前进后退、曲折跳跃、转圈转身等多变的舞动轨迹。以《彩蝶飞舞》为例,作品大量运用“圆场”来展现演员脚下灵巧轻盈。在作品中,演员手上拿着一把团扇,脚下通过快、慢两种“圆场”结合各种舞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演员步伐流畅圆润,时而回旋、时而蜿蜒流动,准确的塑造出一妙龄少女在游园中与彩蝶嬉戏蹁跹多姿的美好景象。

三、中国古典舞中“圆场”的训练价值

“圆场”作为中国古典舞中最基本的训练步法之一,是不可或缺的常用舞蹈语汇,在舞蹈情节、人物刻画、舞蹈贯穿、动作衔接、上下场舞步、提供辅助、协调动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舞蹈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因为其丰富的肢体运动,而中国古典舞中的舞步步法与运动路径更是变化各异。毋庸置疑,中国古典舞中“气息”和“韵律”对舞蹈的“形态”与“神韵”有着很大关联,走“圆场”时要求以力借力,用气息引出韵律变化,在变化的形态中赋予神韵。四者互相牵连,糅合在一起,展示了高级感,无可挑剔的动作,饱含情感的演绎,是完美的动作,充沛的情感,在古典舞的“圆场”得以体现。无论什么舞蹈,在表演时都要配合呼吸,气息顺畅了,力量才能发挥出来。气息与姿势必须要吻合才能给舞蹈加分,展现出表演者的从容不迫,焕发出舞蹈所具有的生命力,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盛宴。中国古典舞中的典型动作并不仅限某处的动作或姿态,而“圆场”作为最典型动作之一更是要求表演者重心稳,内息平,身体灵活,韵律感好,对多变的音律及时反应。所以若没有气息的配合,很难有精彩的演出,如不连贯一气,很难做到神形兼备。这就要求在平时训练就要多加注意,注意做到心中有数,气息与心意相结合。

舞蹈中的步法不同于生活中的走步,中国古典舞中特有的走“圆场”动作给人以延绵流畅、刚劲有力、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古典舞离不开步法,步法是艺术家经过长期实践提炼出来的赋予特殊表现力和风格韵律的技术动作。表演者通过舞者的圆场步运动规律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极度圆满和谐。说到“圆场”的步法,女性和男性是不同的步法。女性“圆场”要求:步子小、快、碎、均匀不能扣胸、撅臀。男性“圆场”要求:步子均匀,不端肩、塌腰、腆腹撅臀,速度从慢到快,每步距离约半步。刚出场时用左手叉腰,右手单山膀,右踏步,眼神注视左前方,准备开走时左脚的脚尖稍稍撇,踩踏脚,用脚后跟向前走,再放下脚前掌触地,随即压脚掌满脚着地。膝盖不动,同时身体的上部不能乱随便动。男性跑圆场时,姿态跟前面的女性的大致一样,他们刚出场时左手端拳,右手单山膀,左脚丁字步,眼神也是注视着正前方。准备要起步时右脚尖微微向外撇,勾脚面向前迈出,脚后跟首先触地,同时右脚后跟起来一点,然后右脚向前迈,脚下逐渐加快前进,交替跑圆场。膝盖里侧挨着不能僵,上身稳。

“圆场”在课堂训练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审美理念——圆润、流畅、和谐、含蓄灵巧。步伐的训练,不仅仅只是解决我们肢体上的灵活度,在一节基础训练课中,首要工作就是要解决上肢的韵味、下肢的力量与柔韧性以及身体的肌肉能力等对步伐训练很好的锻炼到下肢力量以及身体流动能力,增强下肢的柔韧性与力量,提高肢体的表现力和运动幅度。这一步被运用在舞台上,目的就是服务于舞蹈作品本身,并且给舞蹈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发挥空间。舞台上内容的展现,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在基础训练中练习,是为了能在剧目或组合等表演中更好的展现所要表达的内容,如脚下的流动、调度、节奏的快慢,舞者都是通过“圆场”来表达情感、传达思想。

(二)提升艺术审美水平

中国人崇尚“圆”,从古延续到今,“圆”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表演者,如果想要演绎好自己的作品就要求舞蹈表演者具有良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审美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需要不断的接触优秀的艺术作品,不断的品味鉴赏从而形成审美观念。“圆场”的价值体现并不只是出现在某个作品中的单一动作,它一定要依据教学概念,循序渐进的规范步伐,明确审美,理解特点,才能被更好的运用并继续发展。中国人尚“圆”,“圆场”的训练路线就是受中国“圆”文化的影响,“含蓄、低调、灵巧”正是中国人们审美习惯的流露。“圆场”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符号,我们必须要更好的去传承它并且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古典舞中无论哪一个舞姿、动作、韵律都不是绝对单一和孤立的,即使是一个看似简单不过的动作的下都有着超出想象的强有力的文化作为支撑。“圆场”,乍一看很简单,其实不但涵盖了中国的古典文化,还映照了出对于舞蹈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群众的审美标准。

“圆场”是流动性极强的舞蹈动作,从“圆场”我们可以深刻领会舞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运动的过程,“圆场”是中国古典舞舞蹈元素不可或缺的符号。因为“圆场”作为中国古典舞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步法之一,不仅有着中国戏曲舞蹈元素方面的精髓还有艺术家们加以创新的成果,其价值不言而喻。从“圆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舞中的运动路线与轨迹是千变万化的,体会到舞蹈的韵味和舞蹈的艺术生命力带给我们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高原.中国古典舞圆场步的表现价值.[J]大众文艺.2012年22期.

[2] 陈巧珍.古典舞圆场教学理念新诀.[J]成才之路.2008年23期.

[3] 陳玲珠.谈《荷花舞》的训练价值.[J]上海艺术家.1998年03期.

[4] 李永明.原阿敏.从圆场步中看中国古典文化及其审美.[J]戏剧之家.2014年11期.

[5] 赵云.中国古典舞身韵同基训的内在联系.[J]剧影月报.2007年01期.

[6] 晓湖.谈谈圆场功.[J]陕西戏剧.1983年09期.

[7] 夏维家.中国古典舞步法训练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年S1期.

[8] 王徐媛.试论“圆”在中国古典舞中的审美特征及运用.[J]大众文艺.2018年02期.

作者简介:汪湾(1990年),女,湖南长沙人,艺术硕士。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舞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的教学模式发展探究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风格及把杆训练的独特性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