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所有人都逃不过的乌合之众

2018-02-20王成

大经贸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中央编译出版社古斯塔夫哈耶克

闻有吏虽乱而有独善之民,不闻有乱民而有独治之吏。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有趣的悖论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众人成智、集思广益,而《乌合之众》则旗帜鲜明地提出群体决策的准确性小于个体决策,“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1]。哈耶克提出在计划经济的国家政体中,最坏的人往往担任着领导者的职务,而中国自古有言“大位有德者居之”。这两种观点与我们的常识如此相悖,有趣的是从表面上来看二者毫无关联,但是细究其中,我们可以有意外的发现。

哈耶克认为造成最坏者当政有三个主要的原因。首先,一个可能的事实是各个人的知识和教育越高,他们的理性程度就越高,而他们赞同某种价值等级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少[2]。这是因为随着教育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个人的学习内容越加深入,与他人的差异性越大,对同一种事情有着自己的关注点和思考,而不是盲目听从他人。这样造成的后果必然是:最坏者只能完全依靠那些恰好极其相似的、简单和服从于原始本能的人。基于这一点,潜在的最坏者需要将更多的人转变为道德和知识标准比较低的地方,才能为当政提供足够的支持力量。正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次,群体中往往会存在温驯的和易受骗的人。这类人的特点是:思想模糊、不健全并容易动摇和感情与情绪容易冲动。这些人没有自己的坚强信念,他们不愿意做决定,期望他人提供一个现成的事实。最坏者大声鼓吹,源源不断地将自己的价值标准体系者提供给这些人,这些人也愿意接受一个现成的价值标准体系。这样,最坏者便能得到这类人的支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最坏者往往是训练有素的政治煽动家,致力于把密切联系的、成分相同的支持者团结在一起。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最坏者会使用一个信条,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我们”和“他们”对立起来,即与一个集团以外的人进行共同的斗争。在最坏者看来,这样做的优点不仅符合人性法则,而且给自己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如果在此之前我们得以了解勒庞关于群体心理的分析,就不得不惊讶于哈耶克的真知灼见。哈耶克致力于表现出最坏者当政的努力无疑表明出这些最坏者是掌握群体心理的大师,他们洞察到“群体的道德水平十分低劣”[3]、“给群体提供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他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4]、“群体的想象力强大而活跃,而且十分敏感”[5]。

领导的艺术

这些最坏者如何达到自己领导的目的呢,勒庞认为领袖的动员手段有三种:主张、重复和传染,最坏者同样深谙其道。

最坏者首先会提供一个为整个集团共同接受的目标体系。这个目标体系被最坏者打造成简洁有力的主张,简明扼要,不去理会任何推理论证和证据。这种手段的好处在于,该目标体系难以被质疑,且强有力的表达方式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当然,主张如果没有被不断重复的话就没有实际影响,有效的办法是尽可能使用相同的词措。最坏者通过不断重复自己的主张,使之成为已证的真理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这一过程是借助于各式各样的宣传,但是在宣传过程中却惊人的使用一致的口吻、相同的遣词造句。另一方面,最坏者控制着所有的时事新闻,避免群体成员与有异于自己主张的信息交流,或者改造信息,使之符合自己的主张。在长期得不到其他一切信息的情况下,即使是最明智的人,也会在这样的重复中受到影响。

最后,如果一个主张得到了有效的重复,在这种重复中再也不存在异议,于是形成了一股思潮,传染的强大机制也介入其中。或许最坏者有效的重复主张会获得了部分人的支持,最坏者往往会将这部分人集中起来,进入一个集会或者一个社区。这一部分人或许在总的人数上并不占优势,但是以持一致观念、情绪为依据来分类时,这部分人无疑成为多数派,他们的意见从而成为流行意见。当最坏者阐述自己的主张时,大部分人依据不同的认知而窃窃私语,多数派则一致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支持。人们出于渴望被人喜爱、害怕被拒绝以及渴望正确的心理,选择模仿多数派的行为。于是这种情绪乃至信念将会在人群中迅速传染,使得多数派成为大多数人。

最好与最坏的时代

让我们将目光从政治领域转向社会生活,依然能够感受到勒庞思想的伟大之处。从福岛事件后的食盐哄抢到脑白金的电视广告词,我们都能找到《乌合之众》中某些语句的迹象。

毫无疑问,正如狄更斯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大众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多渠道、集中式的传播,我们在得以享受到自己心仪资讯的同时,也深受其害。那么,如何不让自己陷入最坏者的圈套之中呢?

教育理应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勒庞对于教育的功能并不看好,哈耶克则认为个人的知识和教育水平越高,越不能形成群体,二者都太过绝对。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任何一个有能力的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都有目共睹,新中国建国之初消灭文盲的努力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都表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个人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能够让个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更加深邃且广泛,从而在复杂的信息中对不真实的信息有所辨识。同样的,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能给人带来强大的自信。这种积极的心性使得个人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敢于同身边持不同观点的人进行辩论,而不是盲目听从他人。

的确,个人的知识和教育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会使趣味与见解与他人大不相同,中国同样有这样一成语:曲高和寡。但是处在这样水平的多个人往往会爆发更加激烈的争论,这些争论会进一步澄清事实,并广泛影响整个群体。另一方面,教育和知识水平越高的个人越能从这种争论中得到启示。这从一个侧面也表现了教育对于避免最坏者当政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11。

[2] [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54。

[3]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29。

[4]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33。

[5] [法]古斯塔夫·勒龐:《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37。

作者简介:王成(1994-),男,汉族,湖北黄冈市人,硕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中央编译出版社古斯塔夫哈耶克
《哲学的起源》(书影)
《我本自由》
哈耶克法治经济思想及其方法论的批判分析
《静物与秋叶》
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哲学家与政治家
Book Review of Pride and Prejudice
画家之眼——古斯塔夫·卡耶博特与19世纪的现代巴黎
基层治理之路
军事改革家古斯塔夫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