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8-02-20叶枫
叶枫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的推进,学校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小学音乐为例,这是一门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的学科。在传统教学观念下,音乐课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未能真正参与音乐教学其中,教学目标也很难真正实现。在新课程改革的社会背景下,提倡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恰当地加入体态律动教学,以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基于体态律动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二、体态律动
(一)体态律动的含义
体态律动是一种以人听觉为基础的教育体系,通过训练学生利用听觉,将身体各部分作为乐器,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律”顾名思义是一种韵律,它是音乐的基本因素;“动”则是指学生用肢体动作等来表达音乐的一种形态,主要强调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用自身的动作感受音乐的旋律,它并不要求学生的动作姿态要完美,只要求学生动作自然流畅即可。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即兴表演的方式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二)体态律动的作用
由于体态律动这种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小学生这一群体,对他们的学习以及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态律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放松,真正享受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课堂氛围活泼生动,学生乐于学习。
2.有利于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在音乐课堂的教学中,有些乐理知识是烦琐复杂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难度也较大,这就需要体态律动将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以音的唱名教学为例,教师不仅仅要简单传授给学生1、2、3、4、5、6、7这七个音的唱名,还可以通过柯尔文手势,给每个音都赋予相应的手势,通过手势来唱唱名,这种形象的肢体动作,有利于学生记忆音乐知识。
3.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音乐教学可能一味强调领唱、反复唱,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而体态律动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达音乐,课堂氛围轻松,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表现自我,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理念要求。
三、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面向全体学生
近年来,我国教育越来越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小学音乐教学也不例外。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必须保证每一位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中,教师在保证向全体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个别同学能提出表扬或者纠正,做到因材施教,既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音乐中的《再见吧,冬天》为例,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学生表演下雪场景下的样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歌曲的含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教学,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欣赏音乐后,可以通过即兴表演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以《小小雨点》为例,学生可以通过自制乐器或者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自制乐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每个学生的创造都体现自己的风格和个性,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
3.把握学生的专业知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真正掌握音调和节奏是教学的目标所在。因此,体态律动教学时,要通过肢体动作等体现出音乐的节奏。在部分知识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亲身示范给学生,可以通过拍手等让学生理解节拍中的强弱关系等,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须知
1.体态律动是一种教学工具
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接受体态律动这一教学辅助工具,真正发挥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态律动作为课堂辅助,既要发挥作用,又不能过多占用课堂时间而影响教学进度的开展,这就对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把握好体态律动教学的尺度,真正对学生进行引领。
2.保证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实施,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體,教师则是主导作用,小学音乐教师也不例外。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体态律动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在课堂中迅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发现美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在体态律动中的自我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通过体态律动教学,课堂氛围轻松愉悦,学生人人可以表现自我,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呆板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结语
总的说来,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体态律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活跃小学课堂的气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者单位:沭阳县潼阳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