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时间 丰富形式 注重渗透
2018-02-20吴佳丽
吴佳丽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面临着危机。作为教师,传承并弘扬经典文化,可以从确保诵读时间、丰富阅读形式、注重活动渗透三个方面入手,从而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
当时间的沙漏落下最后的沙粒,金子的本色才会如此夺目;当岁月的洪流冲向千年的书卷,文化的魅力才会如此耀眼。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五千年的文明史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间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同时却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传承并弘扬中华经典文化,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
对此,我想谈谈我在传承经典文化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读书不觉已春深”——确保诵读时间
与学校安排同步,我班上的学生都会做到“一日三读”,即“晨诵古诗”(早自习时齐读古诗)、“午读经典”(午自习时阅读经典)、亲子共读(入睡之前父母与孩子一起读读背背)。由于我任教的是中年级,因此每学期伊始,我都会列出推荐书单,要求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经典名篇的阅读记诵。对于有能力的家庭,推荐采取亲子共诵的形式来提高孩子的背诵积极性。父母和孩子一起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的记诵,第二天上学的路上互相检验背诵成果,比一比谁背得熟练,既促进了亲子感情,又有利于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很多家长乐见的形式。而在校期间,也会确保诵读的时间:早读时,学生齐诵我校自主编写的《经典诵读》,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古诗、《朱子家训》《大学》等的背诵。午间阅读时,我会走进教室与学生一齐聆听故事、阅读经典,同时展开讨论,让学生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先请同学来答疑解惑,我再相机指导。从而达到使学生读有所获、融会贯通的目的。
二、“万紫千红总是春”——丰富阅读形式
人们常说,环境的熏陶能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从而带有这种环境所展现出的风格。因此,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传诵经典诗篇的积极性,我分析整理出了“听”“看”“读”“画”“讲”“唱”这六种形式。
听。每天午餐后,学生都有一段休息时间。这段时间里,我会利用FM广播平台或是视频动画,给学生放《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小故事。放故事的同时,我也会出示这个故事的原文,学生两相对照,无形之中就知悉了许多古汉语常用字的意思,同时也明白了“咏絮之才”“身无长物”等典故的出处,可谓一举两得。
看。通过悉心布置班级墙面等形式,让学生入眼之处都有诗文经典名句,同时在班级的黑板上开辟一块古诗角,每周写上一首古诗,并张贴上背景材料和释义,使学生在每节课的课前准备时熟读成诵,在课间浏览时明确诗意,铭记于心。
读。每天早晨课前10分钟,我要求学生诵读《笠翁对韵》《千字文》等启蒙古文,语文课上课前,也由课代表领背本周古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记住了古诗,也做好了上课的准备,确实是一件益事。
畫。让学生制作诗文书签、办手抄报,在日常的小练笔中,也会涉及与古诗有关的作业。比如四月份时,春意盎然,我就让学生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创作一篇《诗歌里的春天》,不禁发现,学生摘抄古诗后都能将诗的意境画出来,这远比我大段的解说让他们感兴趣得多。
讲。由于中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尚浅,对于古诗的理解也仅限于字面意思,我就常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诗人创作的背景说给他们听,并要求学生在听完之后也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说出来,取得的效果极佳。
唱。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唱往往会比死记硬背更易让他们接受。很幸运的是,有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家为古诗词创作了许许多多朗朗上口的歌曲。因此我会利用晨会时间,每周让学生学唱一首古诗词,从最初简单的《春晓》到后来稍复杂些的《采薇》,旋律让诗歌更为动听,也更容易熟记。每天放学,我班上的学生就要吟唱本周诗词,一首歌唱完,书包也整理完毕了,这对于班级管理来说,也是十分有效的。
三、“红杏枝头春意闹”——注重活动渗透
我利用主题班会等契机,为学生提供展示古文经典积累的平台。如“古诗飞花令”“小小辞赋家”等,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积累成果展示出来,这样不仅能激发展示同学的学习热情,也能提高观看同学的积极性,十分有效。
其中“古诗飞花令”这一活动最受学生青睐,我们采取与《中国诗词大会》相同的形式,只需在规定时间内说出带有关键字的诗句即可。从最初的男女生对垒到小组对垒,再到后来的个人对垒,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擂主”们想守擂,输了的又想攻擂,一来二去,学生们对于诗词越来越喜欢,背诵也越来越积极主动,“飞花令”成了他们课余时间最爱的游戏。我想这不仅有利于增加他们的诗词储备,更有利于锻炼他们的临场反应和心理素质,能使他们受益终生。
在寒暑假中,我也会设计“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一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让学生去寻访最感兴趣的诗人的故乡、客居地,去当地了解他们的奇闻逸事、成长足迹,并将之整理成小报告,在开学初进行汇报评奖。学生对此积极性很高,到了诗人的家乡,站立在他所踏足过的土地上,心灵似乎也能跟诗人相通了。斯人已去,空余点点痕迹,历史、文化兴许都是这样的。有过这样的经历后,学生对于诗人的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确保阅读时间,还是丰富阅读形式,抑或是注重活动渗透,我们为传承经典文化所做的这一切不只是为了使学生能读能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形成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兴趣,使他们的生命接收到经典诗篇的洗涤,从而使得优秀的民族精神能够发扬光大,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在传承的路上,愿你我都是那个“上下而求索”“九死犹不悔”的人。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