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几点使用建议

2018-02-20杨美秀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

杨美秀

[摘   要]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进行研究,以有利于学生以学习为导向重新整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的化学入手,降低初高中化学衔接的门槛,把教材变为学生能够自学的“学材”,同时注重实验的科学性,引导学生多做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以达到让学生喜爱化学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使用;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6058(2018)35-0058-02

笔者自工作以来经历了三次教材的变更。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结构,即设8个课程模块,对应8册高中化学教材(必修2册+选修6册),出现了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2005年,苏州作为新教材的试验区,使用了苏教版。笔者所在学校是当地一所四星级高中,目前选修化学的学生寥若晨星。究其原因,一是化学作为选修科目在高考中很难拿到B的成绩,每年都有较多语数外分数相对较高的学生因化学达不到B而与一本无缘;二是教材中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使得不少学生觉得高中化学难学,选科时因畏难而放弃了化学。

为此,本文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探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合理使用。

一、初高中衔接内容及方法的研究

高一化学第一课时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转化即物质之间的反应。很多学生在初中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没有系统地掌握物质之间反应的规律,当需要学生进行有关反应的迁移时就出现了问题。例如,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如果能够掌握“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且属于复分解反应(即化合价不变)”的规律,那么对于SO2或SO3与NaOH或Ca(OH)2的反应自然不是问题。“各类物质间反应的规律”就是初高中教材脱节的内容,如果教学时教师忽略这部分内容的衔接,会使很大一部分学生在高一学习元素化合物时,将物质之间的反应学得一团糟,进而产生高中化学反应“杂、乱、多”的错觉,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内容中哪些知识点需要做好衔接,是每一位高中化学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

那么,该如何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脱节问题呢?为此,笔者深入探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实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做好知识的衔接

一是在教学实践中要强化“三基本”教育,即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教育,尤其是化学的基本技能一定要融入教学实践中;二是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抓好“三个点”,即抓好连接点、补充间断点、拓展深化点,夯实学科基础知识。

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概念时,如果一上来就从元素得失电子的角度入手,而不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建立概念,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学习概念时就会感到吃力,进而产生畏难情绪。

2.做好教法的衔接

教师要做好教法的衔接,一要通览教材、大纲、课标,重点理解和把握初高中化学内容的互补和递进关系;二要熟悉初高中教材,重点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具体要求;三要确定新学年开始前的复习内容,制订好复习计划,使得复习的内容有利于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有利于高中化学的深入学习;四要深入了解学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五要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的养成,这也是高中化学学科中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

3.做好学法的衔接

初中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的学习方法不适合高中阶段注重能力培养及提倡创新的要求。高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正确与否是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高中生往往有这样的经历: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就是不会做题。主要原因还是对化学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可见,只有充分研究初高中教材衔接问题,才能使高中化学教学走上更加科学的轨道。

二、变“教材”为“学材”的研究

最近笔者翻阅了一套美国高中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对比发现在“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内容安排上,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将“化学反应速率”安排在“化学平衡”之前,而美国高中教材恰恰相反。美国高中教材是依据人认识事物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化学家首先认识到有可逆反应的存在,进而出现平衡问题,而后考虑到反应快慢的问题需定量才引出了化学反应速率。由此可以看出,美国高中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注意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生成与建构,并重视学生认知的螺旋式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化学学科结构的意义建构。关于“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内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是从学生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角度编排的,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优点是系统性强,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是缺乏对学生思维的训练。

此外,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虽然增加了“资料卡”“拓展视野”等新形式的内容,但有些内容在编排及编排顺序上却不太合理,甚至留有很多填空,学生想通过自主阅读来自学,有点难度。因此,要想让学生能较好地对教材进行自主阅读,掌握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那么教材的编写就必须通俗易懂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阅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轻轻松松地掌握教材内容,摆脱一头雾水、一片茫然的学习状态。

当然,教材在一定的时期内是相对固定的,作为教材的实施者——教师,可以灵活地对教材内容做合理的、适当的调整,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比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专题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时,不按教材顺序(教材顺序是先结构后分类),而是从官能团开始先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分类,再从烷烃的命名来认识有机物的命名法,让学生在充分认识有机物官能团的基础上学习它们的结构以及同分异构体,同时训练并巩固系统命名法,并让学生通过命名判断结构的异同,避免书写同分异构体时出现重复。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材中实验的科学性研究

关于高中化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这样一段描述:“实验探究要求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能尊重事实和证据……”尊重事实和证据也就是要遵守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表述内容符合客观实际,实验所用的材料或试剂、实验的数据或现象、实验结论或结果客观可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除了要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应注重实验的科学性,不能有科学性错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苏教版化学必修2中有一个探究性实验,实验内容:取5mL 0.1mol·L-1 KI溶液,滴加0.1mol·L-1 FeCl3溶液5~6滴,继续加入2mL CCl4,充分振荡。实验相关问题:静置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取上层溶液检验是否还存在Fe3+,该实验说明了什么?实验预期现象及结论:用CCl4萃取,溶液下层出现紫色,可证明有I2生成;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呈血红色,证明还存在Fe3+。但实验的事实是:并没有血红色出现。

教材中设计这样的探究性实验旨在证明“[2Fe3++2I-][?2Fe2++I2]”反应的可逆性。多数化学教师不会怀疑教材中的实验有问题。笔者经过两轮的高中化学循环教学后,开始论证这个实验。为什么现实实验中看不到预期的实验现象?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和数据,并利用标准电极电位计算此反应的平衡常数。论证过程如下:

Fe3++e-=Fe2+ 的标准电极电位Eθ+=0.77 V,I3-+2e-=3I-(即I2+2e-=2I-)的标准电极电位Eθ-=0.535 V,标准状态时两者的电位差为:Eθ= Eθ+-Eθ-=0.77 V-0.535 V=0.235 V,再根据[lgKθ=nEθ0.0592](n =2,表示此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代入数据算出此反应的平衡常数Kθ≈108。

如果不能直接从平衡常数的数值中看出反应进行的程度,那再用此平衡常数估算出此反应的转化率,得出在99%以上,即反应几乎完全进行。理论分析: 5~6滴(20滴为1 mL)的0.1 mol·L-1 FeCl3溶液滴到5 mL 0.1 mol·L-1 KI溶液中,混合后的溶液中Fe3+的浓度近似于0.005 mol·L-1,且实验溶液中I-过量很多,即便是可逆反应,过量的I-使平衡正向移动的程度却很大,反应后测不出Fe3+的存在再正常不过了。

改进建议:教材在此处要证明反应的可逆性本身有现成的例子,那就是Cl2+H2O[?]HCl+HClO,只要完成一个实验操作,即用AgNO3溶液检验溶液中存在Cl-,再根据氯水的颜色呈黄绿色,就可以证明溶液中存在Cl2分子,进而证明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教材中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如苏教版化学必修1安排了证明氢氧化铁胶体可以净化浑浊的水的实验。这种课堂演示实验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基本看不出明显的净水效果,这样演示实验就失去了课堂演示的价值。因此,作为教材的编写者,不能仅根据理论或想象来安排实验,而是要亲自实践并反复论证,注重实验的科学性研究,否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说服学生。

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然而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情况令人担忧,一方面趋利避害导致选修化学的学生人数大大减少,另一方面教材存在编排问题、衔接问题等,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这需要教材更加的科学化,也需要化学教师敢于突破教材,整合教材内容,做好教学上的衔接,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狠下功夫。通过我们教师的努力,一定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化学,爱上化学。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晓娟.《化学反应原理》教材的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8.

[2] 吴俊明,李艷灵.关于高中化学新教材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的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1):57-60.

[3] 田长明.探究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7):27-28.

(责任编辑 罗 艳)

猜你喜欢

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几何背景在不等式学习中的作用——以湘教版、苏教版高中数学教科书为例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苏教版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