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分析

2018-02-20刘林

重庆行政 2018年6期
关键词:重庆旅游建设

刘林

渝黔边界地区主要包括:重庆的黔江区、江津区、綦江区(含万盛经开区)、南川区、武隆区、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等“五区四县”(总面积2.8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75.49万人,分别占全市的34.47%、18.7%),贵州省遵义市的习水县、桐梓县、道真县、务川县、正安县,铜仁市的沿河县、松桃县等“两市七县”(总面积3.5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42.83万人,分别占贵州省的20%、26.3%)。

渝黔边界地区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中间腹地,是西部重要的能源矿产基地、资源宝库、老工业基地,具有镁、铝、锰、稀土、页岩气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20%,铝土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二,已探明的页岩气储量达万亿立方米以上;全域拥有5个5A级、33个4A级景区,以及43个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民俗文化鲜明独特,乡村旅游点星罗棋布。加快渝黔边界经济走廊建设,将为筑牢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随着渝怀、渝贵等铁路通道,渝黔、渝湘等高速公路通道相继建成投用,渝黔边界地区贯穿南北、承东启西的通道功能日趋凸显。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特别是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的开通,该区域发展更迎来了重大的战略机遇。2018年4月,重庆和贵州签订了渝黔合作框架协议,为两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开启了深化渝黔合作的新时代,依托发展重庆南向通道经济,加快渝黔区域合作,推进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搭建渝黔合作战略平台,正可谓逢天时、得地利、拥人和。

一、加强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渝黔边界地区属大农村、大山区,资源枯竭性片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渝黔大部分地区,对重庆而言,2017年“五区四县”GDP仅占全市11.85%,深度贫困乡镇、贫困人员均占全市1/3,贫困面和贫困度比较广、深,产业基础薄弱,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极为不便,发展难度大,决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二)区域合作机制缺乏。渝黔边界地区合作缺乏省级层面的议事和合作机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水利、产业等各自为政,缺乏规划协调和指引。重大项目建设机制、跨区域重点领域互通的规范机制、跨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以及区域内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尚未建立。

(三)交通通畅能力不足。渝黔边界地区尚未形成高效便捷的路网体系,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骨干交通密度、等级较低,缺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连接主城的便捷交通干线,与产业融合程度不够,进入产业园区“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边界地区断头路较多,域内交通通达能力弱,对区域内人流、货流、资源流的支撑力不足。要想富,先修路,渝黔边界地区极为落后不便的交通状况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卡脖子环节。

(四)开放平台能级不够。目前重庆已获批中国自贸区,已形成了“1+2+5+7”的内陆开放平台,均布局在两江新区、渝西片区。渝黔边界地区是重庆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是重庆南向国际贸易国际大通道的支点,尚未布局重大开放平台,区域合作和开发的平台支撑力不足。

(五)资源利用联动较差。渝黔边界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能源消耗大,产出效率低,对资源开发尚未统一规划,联动开发,一体发展,集群规模效应明显不足,未能更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导致整个区域发展相对滞后。

(六)生态安全压力较大。渝黔边界地区地处武陵山区和大娄山脉,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受多年來资源的开发、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区域内形成煤炭采空区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是全国8个熔岩石漠化地区之一。石漠化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严重影响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安全,亟需加强生态保护、加快生态修复。

二、加强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的建议

加快渝黔区域合作,推动边界经济走廊建设,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快两地各种资源流动共享,增强两地经济发展粘合度,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指导。

(一)科学规划“一区两轴三带”的空间布局。根据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渝黔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按南向通道干线网络、次域网络、辐射网络的构架,科学规划“一区两轴三带”的空间布局,推进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一区”: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綦江、万盛、遵义共同打造渝黔合作先行区。“两轴”:渝贵铁路、川黔铁路、渝贵高铁(规划中)、渝黔高速、渝黔高速复线(在建)为轴线的綦江(含万盛经开区)—遵义“南北轴”,打通南向通道干线网络;以铁路二环线搭接渝怀铁路、渝湘高铁、渝湘高速为轴线的江津—綦江—南川—黔江“东西轴”,形成南向通道的次域网络。“三带”:依托区域内乌江流域黄金水道和沿江快速通道,打造生态经济示范区—“乌江流域经济带”;依托綦河流域及沿线交通走廊,打造以贸易、物流、加工为主的枢纽经济区—“綦河流域经济带”;依托赤水河流域和附近快速通道,打造“黑白红”三色经济产业带—“赤水河流域经济带”。

(二)加快搭建渝黔区域合作对接机构与机制。一是建立完善三级联动机制。加快构建议事机构决策、专业机构对接、执行机构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省市一级成立议事工作机构,省市发改委设立秘书处,统筹走廊地区工作对接、规划制定等工作;省市交通、产业、旅游、生态、开放、民生等相关部门成立专业工作机构,分级分类开展政策制定和项目的对接;走廊各区(市)县设立具体工作执行机构,推动相关工作落地建设。定期组织开展高层互访、联席会议,建立两地战略协同商讨、市场规则一体、信息资源共享、招商开发共赢的沟通协同机制。二是研究制定发展意见。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出台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重庆片区)发展意见,合作申报和争取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三五”中期评估目录,争取纳入国家南向通道发展战略规划编制。三是务实推进共建共享。探索利益分享机制和严格的违约惩治机制,规范走廊区域内的行政行为,将行政管制耗损的经济能量,转化为各方共享的现实利益。促进走廊区域内的行业交流,从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资质互认、资金融通等角度无缝对接,从软环境层面搭建区域间市场主体合作的通道。共同在招商引资、资源开发、商务流通等方面创造无障碍、无差别的营商政策环境,共同支持推动民间协调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定期组织开展经济论坛、产品展示、旅游推介、企业招聘、体育赛事等交流活动。积极推动两地或多地干部交流学习、互动挂职、异地任职等,为渝黔边界地区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三)大力推动边界地区内通外联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一是“一区”:打造渝南门户交通枢纽。发挥綦江中心城和卫星城兼备的枢纽功能和遵义市大城市辐射功能,构建以铁路干线为支撑、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为主网、县乡道路为毛细血管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推动渝贵铁路重庆西—遵义段公交化运营,加快渝贵高铁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设,形成“一横四纵、两横四纵”的铁路、高速路路网。二是“两轴”:着力加密骨干交通路网。按照提升密度,便捷疏散的原则,推动承东启西、传南接北的骨干交通建设,加快推动渝湘高铁、涪陵—柳州、昭通—黔江等铁路大动脉,武隆—道真、秀山—印江等高速公路建设,提升通畅能力及货物周转效率。三是“三带”:着力推动路网无缝衔接。坚持交通跟着产业走,加快产业路建设,推动各种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加快打通高速公路、铁路进入产业园区的最后一公里,促进交通与产业的融合互动,加快乌江三级航运升级改造,与长江航运无缝衔接,推动江津—綦江—赤水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国省干道升级改造,全面打通边界断头路,促进边界地区交通零障碍、无缝隙。

(四)规划建设“一带一路”及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服务区。为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和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充分发挥枢纽功能和传接带优势,规划建设重庆自贸区及南向通道的服务区,建成承东启西、传南接北的人流物流中转枢纽。一是规划布局陆地无水港。规划建设综保型陆地无水港,以“产业链+物流链”的模式,复制自贸区政策,加快建设重庆南部的加工贸易中心、转口贸易中心、服务贸易中心。加工贸易中心,重点合力推进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园建设,承接重庆和贵州两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产业转移配套;加快重庆外资外贸食品加工产业园建设,打造全市内外资食品加工企业的集聚区。转口贸易中心,重点推动保税物流园区建设,配套建设专业保税仓和东南亚进口农产品、木材指定口岸;积极发展甩挂、甩箱物流,推动铁路、高速公路沿线节点口岸建设,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服务贸易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发展平行进口汽车和东南亚进口商品直营市场,争取布局进出口药品器械保税交易中心、中国农副产品集散及期货交易市场、电力煤炭页岩气等要素市场。二是规划布局重庆南部旅游港。把已规划的北碚—江北—南岸—巴南—綦江的都市快轨二纵线作为旅游快轨尽快启动建设,通过铁路二环线衔接渝贵、渝怀、川黔、渝湘、渝昆、成渝等客流干线,推动高铁、普铁、轨铁融合发展公交化旅游列车,实现“乘着快轨旅游”;积极推动綦江、武隆、秀山等旅游通用机场建设,通过多点联营发展“一线通、一票制”服务,搭建重庆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集聚优势旅游服务企业,全面构建“航空+高铁+快轨+高速”的多式联运、一站多程旅游枢纽功能,推动南向入渝进川游客换乘中转,建成重庆南部集转疏一体的旅游港。三是规划布局重庆南部空港。加快推进江南机场建设,推动黔江机场扩建,并在此基础上谋划建设重庆货运机场和重庆第二国际机场,配套两江新区航空产业,加快发展临空经济,形成南北呼应、辐射黔滇等产业和人流的重要空港。

(五)合作共建经济紧密型工业走廊。一是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充分发挥“一区”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产业积淀以及三线遗址优势,依托大数据智能化,加快冶金、建材、能源、食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完善铝精深加工、现代建筑、农副产品、机械制造等四大产业集群,打造重庆高质量发展的新材料基地。同时依托“三线”建设时期丰富的军工遗产,建立健全国有资产开发利用机制,多元推动近百万平方闲置军工资产盘活利用,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二是打造新能源基地。坚持项目化、产业化、集群化,在“两轴”上加快推动储量近万亿立方的页岩气和稀土、镁等三大资源产业化开发,着力启动丁山区块深层页岩气产业化开发,建成年产500亿立方的页岩气上下游产业集群,打造重庆高质量发展新能源保障基地。三是走好资源加工转型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节约发展,在“三带”上着重加快煤及煤层气、锰、铁等矿产资源粗放发展向精细发展转型,大力發展煤制醋酸、煤制乙醇等精细化工产业集群,推动松藻、南桐等矿区与毕节煤层气产业化基地协作,加快推动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

(六)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山水旅游目的地。一是共同打造一区两轴三带黄金旅游线路。一区:充分整合区域内的娄山关、梵净山、四面山、古剑山、金佛山、黑山谷等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康养旅游度假区;两轴:积极利用仡佬、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南川大观园、湄潭七彩部落、桐梓黔北花海等生态景观,打造特色民俗文化旅游长廊和乡村旅游长廊;三带:切实依托仙女山、桃花源、赤水四洞沟等多彩地貌资源以及石壕红军烈士墓、娄山关、遵义会址、赤水河等红色资源,打造特色风光带及红色文化旅游带。二是共同打造“美丽山水·多彩画廊”旅游品牌。遵循政府做环境、塑形象,企业做产品、塑品牌的营销策略,加强区域内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的横向联合,推动泛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资本跨区域联合,推动规划、产业、信息、服务一体化,共同打造“美丽山水·多彩画廊”靓丽旅游品牌。三是共同建设无障碍旅游市场。积极对内对外开放旅游市场和服务,推动两地决策联动、开发联动、执法联动、利益分配联动,鼓励国内外投资者联合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国际国内旅行社在渝黔两地开办分支机构,利用各方客源优势,互为组团地、地接地,努力实现市场共建、客源互动、协作共赢的目标。

(七)扎实推进边界地区山川河流的生态综合治理。一是建立边界地区生态一体大保护机制。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联合监测预警、联合信用评价、联合信息披露、联合应急处置等机制,统筹规划山系、水系开发利用,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共用。二是开展生态补偿试点。探索市场机制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的生态综合性补偿办法,加大市级财政各类专项转移支付倾斜力度,取消国家、市级重大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资金,经济走廊重庆片区各区县上缴的资源税、环保税等市级留存部分全额返还,用于生态治理。加大武陵山区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加大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加大资源型城市转型及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试点支持力度,统筹整合退耕还林、长防林、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政策资金,加大对石漠化、荒漠化的修复治理。

(八)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快两地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和共享。一是两地教育资源要加大开放力度,互惠给予更多的招生指标规模,带动两地人才培养和人才流动,特别向边界地区生源倾斜。依托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市医科学校等教育资源,构建职业教育联盟,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推动异地就业技能培训结果和人才资质互认,打造重庆重要的“蓝领基地”。发挥区域丰富的中医医药资源和三级中医医疗资源,规划建设重庆中医大学。二是医疗方面要发挥重庆在医学教育、诊疗机构方面的优势,加快提升两地的医学教育和医疗服务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帮扶,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打造渝南医疗救护中心。三是围绕边界地区优良的自然条件,共建适宜养老的休养健康区,资源共享、功能共建,注重实施跨区域合作开发,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集群式接待能力,挥集聚效应。

作  者:重庆市綦江区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重庆旅游建设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在这里看重庆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