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善》杂志二十年

2018-02-20殷东

慈善 2018年5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进校园慈善

殷东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强国建设是推动民族复兴伟业的巨大力量。文化事关民族复兴伟业。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慈善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和谐的主旋律,传播和弘扬慈善文化,对提高民族素质、塑造高尚人格起到重要作用,由其对培育青少年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慈善》杂志作为慈善类专业媒体始终坚持把慈善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相结合,着力宣传慈善文化。通过对慈善文化的持续性宣传,不仅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同时,也间接地为未来慈善事业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未来慈善事业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根基。

慈善文化宣传报道篇

2002年,《慈善》杂志社与天津市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联合,在全市中、小学校园开展慈善有奖征文活动,并于2002年《慈善》杂志第一期开办“素质教育之花”栏目,之后每期杂志定期从全市中、小学生慈善征文作品中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刊发。在这此作品中,有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有对身边真实事例的有感而发,文里行间,或构思巧妙、或特点鲜明、或情感细腻。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学生们的真情实感,给人们以深层次的启迪。

《慈善》杂志刊发的第一篇优秀作品题为:“记我的一次选择”,文中一位初二的女生亲见好友撞倒老奶奶后的冷漠,及自己在同学间的友情与道德间的选择中,毅然绝然地选择了站在道德的一面。文中不仅让我们对这位同学的选择感到宽慰,同时也是对那些许许多多正走在人生起点的青少年们,在今后的人生选择中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004年,为了更广泛推广栏目,《慈善》杂志自2004年第四期,扩大作者范围,将教师、家长及关心素质教育的各类热心人士的作品,也纳入到栏目评选的作品之中,从多个不同视角讲述着人生哲理。在增加了征文活动的参与度的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群的广阔度。在首期扩宽征文评选中,第一篇非学生作品的作者为一位小学教师标题为:“微笑”的文章。看到这个名字,我想读者会第一联想到,亲切、舒畅、美好、慈爱、快乐等词语来。文中的教师在临时代课的时候无意中认识了班里一位低智商的学生,触发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想给予这名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想法。在实际的学校生活中,这位教师能给予这名学生的也只有那一丝微笑,发自心底的最慈爱、最关切的微笑。但就是这种微笑已足以带给孩子溢于言表的满足感和快乐。文中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爱的力量之博大精深,正如文中写到,爱是一粒种子成长所需要的土壤、水分、阳光、雨露。

2011年,中华慈善总会基于慈善文化教育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作用,启动了“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这是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各地慈善会、教育部门共同实施的全国性慈善文化普及项目。打破以往“政治说教式”“道理灌输式”“好人好事集”“系列知识”“系列话题”等模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为中国的思想教育教材开创一条新路。自项目开展以来,在全国各省市迅速推广普及。《慈善》杂志及时反映与实俱进,开辟以《慈善读本》为载体的专栏“慈善文化进校园”栏目,及时报道各地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的情况,并委派本刊工作人员参与深度报道。同时,还开设“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选登”栏目,将全国各地慈善组织开展慈善征文活动中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为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广泛宣传。栏目自开通以来,来自全国各地慈善组织开展活动情况报道和学生征文源源不断,同时,一些慈善理论家、慈善活动家、慈善会负责人等一大批热心慈善文化的专业人士,也纷纷给杂志社投来关于慈善文化发展的各类文章,他们在文中的观点站位较高,对推动慈善文化的大发展起到了指引的重要作用。

2012年首期的卷首语中,刊发了天津市原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天津市慈善协会会长陆焕生撰写的《创造中华慈善文化的新辉煌》,文中阐述了中华慈善文化的特点,中华慈善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五千年,仁爱、慈悲、博爱是中华慈善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的慈善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灵魂,具有人类精神文明最崇高、最深刻、最纯净、最具悲悯情怀、最具激荡心灵的思想力量。文中后部分对创造中华慈善文化新的辉煌列出了几点需要,即:需要构筑中华慈善文化的研究、教育普及体系、传播体系、服务体系、产业体系和对个体交流体系;需要建立慈善文化专门网站,开展慈善理念和大爱榜样的宣传;需要推动学校的慈善教育,編写慈善读本;需要文艺家、影视专家制作反映中华慈善文化的优秀作品;需要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慈善文化服务的热情;需要在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会对世界多元慈善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发展中华慈善文化事业和慈善文化产业;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需要设立慈善文化发展基金。

在2012年“慈善文化进校园”专栏首期,刊发了时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会长撰写的对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寄语:慈善的根在爱心,爱心的传播离不开教育。将“爱心”在教育中凸现出来让好慈善在全社会传播开去,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慈善的责任。

本期《慈善》杂志主编李玉林和编委李金凤分别对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刊物《慈善读本》作了编写理念、设计思路和给教师的建议进行了说明。同时就《新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对外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解答。

2012年第二期《慈善》杂志,刊发了由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委原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少将邓铜山,撰写的《大力弘扬中华慈善文化努力开创慈善事业新局面》的文章,文中从中华慈善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慈善文化的内涵、弘扬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三个方面阐述了弘扬慈善文化的重要意义。慈善文化其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慈善事业的思想道德基础。弘扬慈善文化其作用,是能够提高民众的慈善意识,增强社会的慈善氛围,凝聚各种慈善力量,团结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投身到慈善事业中心,以推动和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慈善文化的内涵是什么,首先是道德价值:是指自律性和无功利性,要求人们自愿、自发、无偿地为他人做好事。这是慈善文化德行的体现。仁爱思想:仁爱的核心是爱心,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仁爱的观念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民众观念: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人们即是道德的客体也是主体,人民利益是社会主因道德的基础。奉献精神:是为他人和社会利益而做出贡献的高尚精神。平等意识:慈善的参与主体即捐助者和客体即受助者,双方的地位和意识都是平等的。

弘扬慈善文化是软实力,发展慈善事业是硬道理,互为补充,互相促进。要结合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完善慈善方面的政策法规。研究吸收国内成功经验,借鉴创新成果,兼收并蓄,引导慈善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壮大主流舆论,弘扬社会正气,加强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自觉抵制错误观点,坚决杜绝虚假新闻。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号召作用,举起一面旗帜,影响各个方面。要充分运用文学、戏剧、电影、摄影等群众文艺传播慈善理念,增加慈善氛围,讴歌慈善事业取得的成就。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队伍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慈善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包容性,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慈善事业基本情况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慈善事业文明、开放、进步的形象。

2012年,《慈善》第四期,“特别推出”栏目刊发了由台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副会长牟正华与叶佳佳合写的《传播中国特色慈善文化的奠基工程》,文中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慈善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意义,及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作用:一、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外动力,传播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转变人们的慈善观念,整合中西方的慈善理念,将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融为一体,从而使人人都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二、慈善文化进校园的内动力,党的教育方针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必须以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慈善文化进校园的根本指导思想;三、慈善文化进校园意义深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爱心,慈善教育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是青少年道德教育健康成长的百年大计,强烈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慈善文化进校园从更深层次上讲应该是中国特色的慈善文化的奠基工程。

2013年,《慈善》杂志首期在“特别推出”栏目中,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一年后刊发了由中华慈善总会撰写的“十八大精神指引,开启‘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新征程”,十八大胜利召开以后,进一步全面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华慈善总会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将慈善文化引入校园,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人民道德水准,使越来越多的人把参与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年多来,全国相继有70多个地区慈善组织与当地教育部门配合,在近两千所中小学实施了活动。各地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活动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更应该意识到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突出强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阐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报告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作为具有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双重功能的慈善公益活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多方合作、共同引导、注重实效、广结善缘以期迈上新台阶。

2014年第一期“特别推出”栏目,刊发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李本公,为《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选》一书作的序言:《爱的收获,收获的爱》。序言中李本公会长从一位小学生说、一位中学生说、一位教师说、一位教育局局长说、一位学生家长说、一位慈善会会长说、一位新闻记者说,七位不同人物、不同视角的自述的一段话中欣喜地看到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开展以来实实在在的成果。从二百多篇征文稿中,我们看到了同学们通过阅读《慈善读本》有了一种美好的感悟,慈善的意识正在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悄然地萌生;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在慈善阅读与慈善活动中,发现了身边更多善良更多富于爱心的人和事。我们看到了,同学们在校园慈善文化的浓郁氛围里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发挥。我们看到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校园慈善文化传播给予了极大的热忱和积极的支持。征文来稿反映出学生、教师、家长们对理解慈善、奉献爱心怀有本能的需求与渴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参加“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的中小学生写出的征文稿件超过50万篇。“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慈善事业发展中一个新的跨越,也是在慈善系统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2014年,第五期“文海慈航”栏目,刊发由台州市黄岩区慈善总会副会长牟正华撰写的《弘扬中华民族慈善文化的创新硕果》全文对《爱育蓓蕾》(《慈善读本》读后感选编)的素材和理念进行介绍,同时对《慈善读本》一书定义了由中华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创新成果。文中分为四个部分:一、经久不衰的精神佳作,《爱育蓓蕾》(慈善读本读后感选编),是一本弘扬慈善文化、造福民族未来的慈善精品。“选编”以《慈善读本》为素材,成功探索出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慈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选编”内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着眼未来,用先进慈善文化引领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成果;二、慈善理念的奠基工程,“选编”遵循人们行为养成的基本规律,从小处着手,从小事做起,促进慈善理念大众化、普及化。“选编”围绕三个中心:一是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将“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把“大道理”转化为“小人物”的具体行动。二是从班级抓起、从家庭抓起、从学生的共性抓起,使慈善理念进家庭、进课堂、进头脑。三是围绕微文化这一中心,凝聚社会正能量,当下微博、微信、各种媒体和社交网络已成为新舆论发源地;三、为慈善鼓掌,“选编”里来自不同省市的同学们通过学习《慈善读本》的切身体会感悟到慈善之美、慈善之光、慈善的力量。他们的文中写道:《慈善读本》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路灯;《慈善读本》如此简单地说明了奉献与大愛;用善行,为需要救助者架起生活的桥梁;用爱心,为需要救助者燃起人生的火焰;用力量,为需要救助者托起明天的太阳;四、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慈善文化,《慈善读本》的编写整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精华,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应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能够形成国人共识的,反映中国现实发展的,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

2016年,第六期“特别推出”栏目,刊发由中华慈善总会会长李本公撰写的《弘扬慈善文化 造福民族未来——中华慈善总会践行慈善法业务》的系列文章。文中肯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出台的重大意义,标志着国家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慈善文化要走进校园,充分展示了对慈善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对培养学生慈善意识和慈善文化的意义所在。全文回顾了慈善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实施情况、实施成果及展望未来。“慈善文化进校园”项目由中华慈善总会创立,联合各地慈善会、教育部门共同实施的全国性慈善文化普及项目。项目旨在弘扬慈善精神,推动我国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项目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一是依托《慈善读本》,开展主题阅读和相关的阅读活动。二是作为由慈善机构发起的教育活动,更加注重慈善的实践性。三是为自强不息的困境学生发起募捐,帮助他们渡过难关、树立信心。四是营造慈善文化普及氛围,联合《慈善》杂志及主流媒体,对“慈善文化进校园”的作品和活动给予多平台展示和传播;与各地慈善会合作,以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培训、交流,树立,宣传先进典型。至2016年,项目已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50多个市(地、州)开展。超过5000余所中小学推广,惠及人群超过500万。项目形式多样,成果显著,被誉为“种子项目”“基因工程”,被境内外媒体称为备受关注的“精神慈善”。实践证明“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学校以及社会慈善氛围的形成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有力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人心向善,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在此基础上,我们仍然在探寻完善,不断思考,进一步做好项目工作,优化项目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截止2018年,“慈善文化进校园”专栏与“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选登”专栏,始终持续刊发相关报道和征文。现已刊发慈善业内人士、学生、家长、教师等作品数百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方略中,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定位;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指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慈善文化作为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必将迎来新的繁荣和大发展。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进校园慈善
我想
推动慈善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向善向上
肩负使命的奶奶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慈善事业法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