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悔初心 坚定始终
2018-02-20黄一九
黄一九
我1983年初进入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从事出版工作35年,先后担任过编辑、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回想自己这么多年走过的路,经历过的事,虽然没有什么值得特别骄傲的事情,但是还是有一些感悟与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初为编辑:要兢兢业业有为人作嫁衣裳的定力
我刚到出版社第二年,作为一名新编辑,在老编辑的带领下参与了几个重要项目的策划出版。印象最深的要数《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的编辑出版。1984年初,全国上下都在就如何应对新的技术革命挑战展开讨论,迎接世界“第三次浪潮”。在这个背景下,中组部等六部委主办了“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组织了包括钱学森等20位一流科学家、经济学家为司局级以上的干部举办讲座,并准备将讲座内容整理成书出版,在全国发行,还提出“谁出得快,就給谁出版”的招标原则。湖南科技社以讲座结束后20天出版见书的条件中标。当时,湖南省新闻出版局和湖南科技出版社领导极为重视,部署了保质保量,力争在最短时间见书的工作安排。参与该书编辑工作的一共有4位编辑,我是编辑组最年轻的成员。我们的任务就是到现场聆听科学大师们讲座,每次有讲座时提着卡式录音机到总后大礼堂现场,把科学大师们的讲座完整录下来,然后回到招待所整理录音,几位编辑整理成文字以后,我再分别送到讲课的专家手上,请他们过目修正。在北京将书稿编辑好以后,由出版社派编辑接回书稿,立即坐火车送达长沙,再从火车站坐汽车直接送到100公里以外的印刷厂排版、印刷。书的上册出版时比中标要求还提前了8天,创造了铅字排印出版速度的奇迹。这套书出版后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发行超过了140万套。
在这几十天当中,我亲密接触到了20位科学大家,学习了很多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从几位老编辑身上学到了如何兢兢业业对待出版工作,也领悟到了出版工作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性,深刻地感受到了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编辑是为人作嫁衣裳的,但通过编辑出版一本本好书,践行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科技出版宗旨,将科学知识、科学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比当一名医生(我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名医,为患者解除病痛)仅能为一部分人治病,贡献会更大,更是我所追求的目标,也因此坚定了我当好一个编辑的决心和信念。从这以后,即使是后来担任了出版社的社长,也始终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编辑,除了做好管理工作以外,每年仍然坚持组稿、发稿,身体力行,当好一名编辑。这一干,就是35年。
二、当好编辑:要专修业务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
有人说,编辑是杂家,但我认为,编辑既是杂家,还应是某一个方面的行家。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一个科技图书编辑应该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专家学者型编辑,既有编辑学方面的娴熟的技能和理论修养,又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型编辑人才。我自幼在家父膝下学医,年青时当过四年赤脚医生,恢复高考第一年考入湖南中医学院进行了系统学习,到出版社后还在业余时间为大家看病,在编辑医学图书过程中,虚心向学者教授学习,提高医学理论水平和诊疗技术。当时,还有人说我不务正业,却不知道,我这样做虽然很辛苦,但是为编辑医学图书开拓思路,审读书稿中摆脱人云亦云,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提高编辑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通过编辑《湘医源流论》一书,对湖湘中医药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萌发了策划编辑《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的念头。中国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我国历史悠久,炎黄文化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国传统医学不假仪器的检测,而是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人的生理、病理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探究,其积累下来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经络学说等理论,辩证施治的实践经验等,均可谓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可以说,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和经验既可补西方医学之未及,又可作为它吸收现代西方医学技术之长的根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上的一些优秀医籍已经散佚。这是《湘医源流论》从另一方面给我们的警示。如果能将古老的名医典籍精华进行整理出版,既能使祖国的医药学保持自己独有的理论完备体系,也必将使它在吸纳现代西方医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完善时有更好的基础,利在当代、造福千秋。想法既定,就马上付诸行动,我从编辑湖湘名医的典籍开始。荆湘是楚文化的发源地,湘楚文化是楚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湘籍名医典籍的整理出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是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进一步宏扬湘楚优秀传统文化,珍惜曾经为湖湘人民的健康付出辛勤劳动的湘籍名医的汗水和心血,让其继续嘉惠后人,并促进中医学学术和临床的发展需要。
但是,这些古代典籍的整理出版又谈何容易。因为它们既不像其他名著可以找到许多流行的版本,也难以在丛书中发现其踪迹,许多往往只有孤本甚或抄本流传,且散在各地图书馆乃至私人手中。在《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的编辑运作过程中,我和鲍晓昕、梅志洁几位责任编辑可说是尝尽了编辑过程中的艰难辛苦。大到专家们对各种木刻、石印、手抄的版本的择定,小到具体而细致的校勘任务,无一不要在脑海里过一遍。这些工作,没有厚实的中医药专业基础知识是不可能完成的。有人说,这套书是专家型编辑工作的成功演示。我不敢自称为什么专家,但是凭着我们整个编辑小组的热情和干劲,也可以说是花尽了心血和才智,“校雠不倦,寝食与俱”。在最忙的时候,经常是十几个人下班后还在我家里接着干。夏天没有空调,就光着膀子,埋头苦干。就这样经历了四年的艰辛,2000年7月,九卷1400多万字的《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终于问世了,并荣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中药材的使用也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所以在编辑《湖湘名医典籍精华》的同时,我又萌发了整理省内中药图书资料,编辑出版《湖南药物志》的想法。湖湘中医文化的厚重,不仅是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有着各个时期的名医圣手,也是因为湖南山灵水秀,物华天宝,多样化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植物、动物、矿物的多样性、独特性,孕育了丰富的药物资源,奇珍异材。神农尝百草而殉的传说就出自湖南九嶷山。古老而精微的中医理论和丰富多样的中药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湖湘区域医和药的关联性。湖南人在本草学术的研究和出版上,渊源深远,不绝于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做了大量工作。全省性的普查就开展了多次,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数万名专业工作者踏遍湖南21万平方公里的山川丘陵、河谷平原、丛林悬崖,为发掘湖湘大地的药材资源,可谓历尽艰辛。他们对全省药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科学研究,并分别于1962年、1972年、1979年相继出版了《湖南药物志》第一辑、第二辑、第三辑,为我们策划出版《湖南药物志》7卷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浩如烟海的湖南药物资源中收集和整理编纂出版一部继往开来的地方性药物志,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意义深远。编撰工作也可谓纷繁复杂。大量的资料收集、整理、求证工作,大量的图片描绘制作工作,大量的文字编写、编校、统稿工作,字斟句酌,容不得一丝马虎。为了出版好本书,我和另一位责编李忠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学院等有关人员组成了专门的编委会,多次召开会议,对图书目录样稿、条目设置、索引设置等细节事宜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讨。为了确保质量,本书仅校对就达8次之多。经过近七年的努力,《湖南药物志》终于在2005年面世了,被专家评价为“集湖南药物之大成,汇三湘名医之精华”,并荣获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这两套大书编辑出版完成以后,我想,省内中医药文献整理工作已有初步成效,我们应把眼光转向更大的范围,由于人力、物力、财力有限,我们仍以“精华”入手,组织国内名家大家,上十所中医药大学,开始策划编辑《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历经七年有余,这套15卷,收录314种中医古籍珍本的皇皇巨著2015年全部出版,为祖国医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由于我在学医过程中,既在进入大学之前接受过传统的师承学习方式,1977年上大学后又接受了学院式的科班教育。纵观几十年的中医教学发展,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我总感觉现如今的教学方式有不少欠缺,不利传授,完全按照我国传统的中医师徒传承的教学方法也不适应现代大批量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借鉴已在别的学科实施取得效果的案例教学方法,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汇报了“中医病案教学”模式。在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专家的肯定同意试行后,组织各院校教师编写了《中医病案教学精选》(9册),作为大专层次的试用教材,推广到十几所医学院校使用,为传统医学的现代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三、锤炼名编辑:要抱有深入钻研出版大学问的情怀
从我的经历来讲,担任了10年普通编辑,10年编辑室主任,10年出版社社长。我认为在职业生涯中,这三个台阶每一个层次都是后一个层次的基础。好编辑,好编辑室主任,好社长有着割不断的关联。我在担任室主任和社领导以后,对出版社的战略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我担任医卫编辑室主任开始,除了承继湖南科技社建社以来以实用技术类图书为主,医学专业教材和学术专著并重的医学图书“一主两翼”出版方向以外,还提出了以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图书并重的立体开发模式。担任社长以后,我又提出了“增加上架品种、开发畅销选题、重视实用技术、扩大常备规模”的经营战略和“树立品牌意识,开创、巩固、发展品牌图书”的选题思路,狠抓畅销书、常销书等品牌图书的生产。其核心就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不断提升出版效益。我特别注意培养编辑和市场营销人员的市场导向意识,常年针对本社品牌图书进行有目的的市场调研。如湖南科技社的护理类图书选题,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并通过与市场不断的磨合,瞄准局部市场短缺,在整个医卫图书方面打开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为医卫图书的品牌建设增加了亮点。湖南科技出版社的《医学临床三基训练试题集》《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技能图解》《中医临床三基训练试题集》,以及湘菜菜谱、家装等方面的优秀畅销图书,都是综合编辑和市场部的日常调研开发出来的选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了让编辑们形成科学合理的选题思路和选题结构,并且“环顾左右”,将社內所有选题整体考虑,形成本社对外的整体板块形象。
我担任社长后,面对繁杂的工作头绪,笃定精力推动出版制度建设,主持制定了《选题论证办法》,根据自己多年编辑工作中的体会,提取选题的品牌要素、编辑要素、营销要素、生产印制要素,保证了选题调研和论证科学、严密、精细、高效,贴近市场、降低成本,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
作为立社之本,我提出要以产品的特色化打造出版社品牌,将湖南科技出版社建设成一个坚持以专业出版为方向,以市场化战略为指导,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多品牌、多门类的综合性科技出版社。为此,我主持制定了《品牌项目发展管理方案》《品牌项目发展基金的筹措和管理办法》,把品牌项目发展管理作为维护和发展品牌图书的一项重要措施,以推进出版社品牌图书的建设。我坚持强调市场敏锐性,使编辑部门和营销部门都直接面向市场。在我担任社长期间,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曾提出了五大品牌工程,湖南科技社有医卫和科普两大品牌名列其中。其中科普图书在全国同类图书市场销售排名多年稳居第一位。湖南科技社凭借这两个重点品牌,成为了具有较大品牌影响力的出版社。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我国出版行业的迅猛发展,编辑从业人员迅速增加,但一些年轻编辑的功底还有待加强,我就组织主编了《科技编辑工作手册》,现在很多科技图书编辑工作者还把它作为案头参考书。在这期间,我还撰写了《科普图书的出版现状与对策》《探索医卫图书市场热点议》《科技图书的质量保障体系与实践》《试论选题论证要素》《加强品牌建设,以创新谋发展》等论文。其中《科普图书的出版现状与对策》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
一本好的图书,除了写作和编辑以外,发行环节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当我编辑的《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读本》1996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后,我想到的不是获奖后的快乐和荣誉,而是考虑要乘着获奖这个东风,让这套书发挥它更大的作用,因此就立即组织了《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读本》读书活动。从而使“五个一工程”奖评奖活动的效应进一步落到实处,使《读本》成为广大农民朋友防病、治病的良师益友。随着读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一本本书被送到农民兄弟手中,起到了提高他们健康意识和卫生观念的作用,我的喜悦甚至超过了我获奖时的感受。
出版是需要情怀的。在担任湖南科技出版社社长的任期内,我立足社里与科技领域长期紧密的联系,组织社里编辑出版了《哈军工传》《神七纪实》《铸剑——国防科技大学自主创新纪实》,连续三届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立足本社在畅销图书方面的策划营销优势,打造了《世界是平的》等现象级超级畅销图书。在此文的结尾,我还想简单地讲述两本书的出版过程,以表达一个医学编辑内心的一些人文关怀情结。2003年,我们国家发生了严重的“非典”,在这个紧急的时刻,我意识到农村卫生人员急需知识培训,当即约请卫生部等单位共同主编了《农村卫生人员预防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必读》,在卫生部的支持下,紧急发放到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手中,作为他们的知识读本和培训参考材料,为抗击“非典”做出了特殊贡献。这本书获得了国家图书奖特别奖。又如《此生未完成》的出版。2011年,复旦大学老师于娟因患癌症辞世,她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日记中,以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鼓励更多人感恩生活、善待生命。当我社编辑发现这一选题时,我认为在工作节奏快、人心浮躁的当下极具现实意义,毫不犹豫地决定要及时推进这本书出版。该书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立即成为畅销图书,并获得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作者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