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出版时代新编辑工作的思考

2018-02-20冯宏声

出版参考 2018年11期
关键词:出版业出版物内容

冯宏声

在国际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不只是科技领域的硬实力建设需要关注基础科技的布局,关注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文化领域的软实力建设,同样需要关注基础理论研究。出版人,要转变对行业的基础认知,构建全新的更加符合时代的基础理论体系,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取得话语权。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宏观发展阶段做出了新的判断,提出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部署,提出找到数字新动能,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网络强国。这些宏观部署对出版业的编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新编辑,要有更加过硬的政治素质、足够沉淀的人文素质、扎实全面的业务素质,并实现这三种素质的有效有机融合。

本文重点从新时代新编辑业务素质的变与不变的角度,由几个关键词为切入点谈一些想法。

一、溯源:编辑是怎么来的?基本原理是不变的

编:造字本义,用绳线将竹片穿联起来成册籍。《说文解字》里说,编,依次排列竹简。

出版业的编,强调结构性:名词含义,既有技术角度的,指的是绳线为编,也有内容角度,指的是文章体例的一个层级,或者一篇文章本身也可为编;动词含义,排列、列队,找到合理的内容结构的呈现秩序,是一个寻找最优结构的过程。

辑:造字本义,两车交汇时互相调整礼貌让行。《说文解字》里说,辑,车辆相互和气让行。

出版业的辑,强调关系性:名词含义,内容角度,整套书籍、资料等按一定逻辑方式分成各个部分,整理的结果;动词含义,把各种来源的内容原始材料加工成一个文件,是寻找内容之间内在关联关系的过程。

所谓编辑,就是对作品为主,及其他包含有价值信息内容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加工,使之成为出版物的岗位,或专指这一岗位的工作人员。

由此我们要思考编辑的工作,主要是做什么?古时代的编辑,要排列的是竹简,为什么要排列竹简?竹简是什么?排列竹简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排列竹简变成了一项工作?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编辑们,包括当代的优秀编辑们,他们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站在新技术时代,恰恰要从历史的角度对编辑的内涵重新思考,要对出版的本质进行“格物致知”的思考。

二、产品:出版业的成果物,是虚拟的还是实体的?认知要变化

出版物是实体的,必须要借助实体介质、载体,今天叫终端;出版物又同时是虚拟的,出版物的价值在于包装、封装的信息内容;出版物是虚拟与实体、内容与技术的融合结果。融合,是历史规律,不是到今天才需要重新建立的。

出版业在本质上一直是信息产业,是技术、内容、运营的有效结合。出版业和互联网业在本质上相同,出版企业,应该成为互联网企业。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其基本的“云、管、端”的布局,逻辑上是可以与出版业对应的,如何对应?出版业的历史上,出版单位供应内容,书店发行内容,出版物呈现内容;每个出版单位都是一台服务器,书店是管道,出版物是以纸为屏的终端。

对出版业产品本质的认知重启,是编辑必须做的功课。这决定了对编辑工作内涵的理解。引申到编辑人员、编辑岗位的基本要求。出版业的成果物既是虚拟的又是实体的,那么,编辑的素质,就应当同时具备对虚拟部分、实体部分的处理能力,以及将两者有效融合的能力。

这也决定了出版业成果物的价值计算方法,本质上,是出版物的价值如何分解。虚拟部分的价值,依据版权法律,靠市场竞争的定价方式,赋予虚拟财产权、无形财产权;实体部分依据物权法律,靠市场竞争的定价方式,确定实体财产权。出版业成果物的定价,是将虚拟定价和实体定价结合起来的。当然,接下来还要考虑到,出版物作为产品在出版业供需关系中的定位,在今天的实践中,出版物是否直接收费可以重新考虑。这涉及出版业的产业归类、产业属性问题。

三、服务:出版业的产业归类,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认知要变化

一个简单的问题:出版业到底卖什么?

如果按照制造业的思维,销售的是内容载体,是产品,是介质到达;如果按照服务业的思维,销售的是内容交付,是服务,是思想到达。

对出版业属性的认识,将决定对编辑工作的认知范围。

原来是把产品做到极致,传统编辑能够做到对印刷技术与内容的有效融合,既能够对内容选题有敏锐的把握,对内容的筛选、切割、重组有果决的判断,对内容的质量有沉稳的控制能力;也能对版面处理等如何呈现内容的方法、如何用纸用墨用装订方式的包装技术做到心中有数。但是,受限于行业总体运行机制的限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对用户难以做到心中有数,服务价值体现不足。

进入新技术时代,有了技术的支撑,即使是纸张这种传统的屏幕,也可以通过二维码等具体技术手段,把用户数据带回来。更不用说纯粹数字产品通过与用户的直接交互,实现用户数据的回流。以数据,支持运营,支持服务。

所以,出版业有机会回归行业的初心,将历史上未能充分实现的行业价值得以发挥出来。今天的编辑,要更多考虑后期服務。

产品与服务的关系:制造业逻辑是把产品做到极致,努力销售出去;服务业逻辑是把服务做到极致,并在服务中不断调整产品。在今天,出版人要借助产品不断增强的交互性实现服务属性的嵌入。未来的内容产品将成为实现内容服务的媒介。产品与服务将融为一体。

四、标配:新编辑的努力方向有哪些?

新编辑,要成为产品经理,做好产品与服务的设计,要对新标配有所认识。举些设想的例子。当然,以下的设想涉及的能力,对应的工作任务,不一定由一个编辑完成,未来,编辑的工种也可能再细分,但如果是全能型的肯定价值更高。

比如:提供知识工具,每个内容产品,都要提供这一产品所包含的有限内容背后的知识体系,要给用户一个工具,思考的辅助工具,破解问题的辅助工具。要提供知识图谱,可以将其做成“知识导航、知识画布、知识黑板”的菜单,可以有很多比较形象化的概念与形式,面向用户推出。要从提供内容进化到提供服务,服务读者消化、转化内容,同步提供内容与内容理解工具。

比如:目录要变,一本讲数字环境下版权问题的法律专业纸质图书,在目录前放置两到三张结构图,第一张是版权在整个法律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图,第二张是版权领域的法律知识体系,第三张是本书的知识结构图;介绍地球的内容产品,先要放上宇宙全景图、银河系图、太阳系图,先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用来培养读者全局思维。在知识之外要提供思考工具、知识学习工具。在取代目录的这些结构图中,重要的知识点,旁边有二维码、链码、隐性码或者AR锚点,跳转后在屏上呈现该社推出的其他相关产品,并且每个产品都有一个相关度的热度指数,既是为用户的学习提供方便,也是一种营销手段。目录变成菜单,是更加立体地提供用户阅读体验的指引。

比如:要有操作菜单(类似游戏操作菜單),新编辑要高度关注新兴互联网内容企业推出的产品和服务,要找到他们的长处,学习并转化应用到我们的生产运营实践中。比如游戏产品,为什么会那么吸引用户,对比目前大多数的电子书的阅读界面,仍然比较古板,仍然是传统的单向推送内容的设计思维。新编辑需要更多考虑在阅读场景中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务,让内容产品具备更多功能,对应的改变,在表层可以直观看到的,应该是操作菜单的变化。未来,即使是纸书,也需要在页面最右或者页码区,建立菜单导航栏,提供跳转到其他内容的入口,让阅读随时进、随时出。也可以做本页知识点编码汇总,提供关联度最高的其他知识点。可以做成“相关文章、相关案例、司法文书、司法解释、读者笔记、互动讨论”等菜单。用户操作菜单的背后,是要在后台建立内容操作系统,让内容成为可以操作的对象;在前台要从版面设计进化到界面设计、UI设计、用户交互设计。

比如:要有评测,要让用户随时知道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是否到位,知识是否真的有效到达了用户的大脑。出版人,是把知识从作者大脑投递到读者大脑的搬运工,是思想的搬运工。阅读之前,先有一个测试,用户答完如果不及格,对不起,建议读者暂时放下这本书,本社有另外一本书,六折给您,先行阅读并理解、通过评测后再进阶到本书。用户可以选择,对手边这本书暂时改为预订,而不是直接购买,后续再来购买仍然享受一定的折扣。在阅读期间,每一小节都设定一些测试题,并根据答案正确率和具体情况,推送更多延展内容。在阅读结束后,再有一个完整测试,让用户了解自己的“知识摄取”是否到位。这里和产品物理形态无关,纸书一样可以如此做。站在离用户需求最近的地方提供赋能服务。

比如:要有陪伴,要有用户成长记录,有成长关怀设计,有用户成长留痕机制,陪伴用户成长。要让读者看见自己的成长,把数据抓取回来形成大数据。

其他标配的设想不再一一列举。更多思路要在实践中去摸索创造。新出版,将在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走向智能化,体现为更加贴近用户,随身、便捷。产品即服务、服务即产品;产品连接服务、服务带动产品。借助AI的支持,让出版产品从单一的知识库工具,成为与思考工具、行动工具融合的综合性工具。

五、内容+:出版业安身立命之本

内容仍然是出版业的根本。出版业要更加关注内容,产品与服务的设计,都是围绕内容来设计,最终实现供给侧质量提升。归根到底,出版人、编辑,还是要回到对内容本身的处理,对内容的理解与处理能力,这是核心能力。让内容产生能量,为人类赋能,这是出版业的本质价值。

内容是什么?是思想表达的结果,信息的描述与记录;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信息经过外化过程的结果。内容,可以分为知识、资讯、故事。内容+,分为知识+、资讯+、故事+,分别解决不同的信息内容需求。

新编辑的具体能力建设,下一步一定要通盘考虑。站在国际竞争的角度,我们不能输在这一轮内容产业变革的起跑线上。

在此也希望编辑,尽快开展转型升级,实现如何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建新思维,掌握新技术;实现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市场的深度融合,关注用户,从产品、运营、服务,全面参与传统出版流程与业态的改造与优化,构建新出版的生态系统,成为顺应新时代内容产业发展需要的新编辑,切实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系国家新闻出版署)

猜你喜欢

出版业出版物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2017年出版物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主要内容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2015 年出版物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