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8-02-20杨红林
杨红林
当前,重庆市上下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实事,用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市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通过对丰都县和其他区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座谈了解、考察学习等,发现在推进过程中存在某些共性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妥善解决。
一、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象识别不够精准。一是对贫困户的识别还不够精准。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但仍有个别区县未能扣紧扣牢。据了解,精准识别经过多次调整,但在对象的识别上还有放宽标准识别、优亲厚友和“三保障”未实现就宣布脱贫等漏评、错评、错退现象。二是易地扶贫搬迁对象不够精准。按照国家最新要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必须是建卡贫困人口,并且必须全部在国务院扶贫开发信息系统里面进行标识,然而,通过大数据对比,只有91.85%是符合条件的搬迁对象。
(二)产业项目帮扶效果较差。一是项目规划不够精准。项目未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规划不够科学,项目分散且资金投入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大量产业扶贫资金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投入较少,造血功能不强,项目规划随意性大,可行性论证不足,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回过头看实施的项目“死的多、活的少”,产业发展十分艰难。二是项目带动作用差。产业扶贫资金涉及部门多,来源渠道广,由于各自为政,补贴资金散,撒“胡椒面”多,监管不到位,很多项目农业经营主体小、散、弱,带动作用不强,组织化程度低;有的产业项目利益联结机制不科学、不健全、不完善,仅停留在纸面,甚至根本没有利益联结机制,一些专业合作社有其名无其实,农户没有实实在在的切身受益。三是项目建设进度滞后。新建项目启动慢,上报资料不完善、审批时间较长;在建项目进度慢。四是完工项目验收滞后。部分乡镇初验不专业、不细致;主管部门推诿扯皮、怕验收担责,迟迟不进行验收,或者把验收当作平时检查,不出具结论和验收单,整体竣工验收、审计决算率不高,资金拨付进度缓慢,不及时履行区县级报账手续。
(三)住房改造尚有差距。一是危房识别较难。有关区县对D级危房尚没有具体的认定标准,各乡镇、村把握的尺度不一致。二是D级危房改造、农房“四改”、风格风貌改造进度较慢。因大部分贫困户居住在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住房普遍为土木结构的穿斗房,改造成本高,上级补助少,自筹资金多,导致部分农户积极性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住房改造进度普遍较慢。
(四)工作作风不够扎实。一是工作统筹精准不够。基层干部多数时间用于填报表格、迎接各种检查,“真扶贫、扶真贫”的时间少。二是干部熟悉掌握政策不够。部分干部没有把出台的扶持政策理解吃透、牢记于心,群众问到后不能准确解读。三是帮扶干部用心用力不够。有的干部不深入、不细致,没有真正走村入户;部分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不清楚村上的情况,对贫困户的情况不够熟悉;有的乡镇针对贫困户制定的到户帮扶措施操作性不强,存在拍脑袋决策,替群众做主的情况。四是执行政策不到位。在程序上,有的村在新增贫困户的识别上没有严格按“八步二公示一公告”流程,退出“七步二公示一公告”流程办理,在标准上也没有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识别,执行政策打折扣。五是基层干部素质有差距。有的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貌合神离”,班子不团结;有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存在“等着干”思想,跟不上攻坚节奏;个别村(社区)干部办事不公正、不公开,群众长期有反映。
(五)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一是“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贫困户安于现状,害怕脱贫后享受不了政策;有的只想坐享其成,寄希望于政府包办代替,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现象;有的以贫困户身份为由,要求解决低保等不符合政策的问题。同时,一些非贫困户滋生不平衡心理,争当贫困户。二是自身脱贫能力不足。农村“38、61、99”部队占到了60%以上,人口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贫困户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小学文化及以下文化层次的较多;有的贫困户缺乏发展产业的资金、能力,对发展产业持怀疑态度;有的群众故土难离,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不接受。
二、对策建议
(一)精准识别,打牢脱贫基础。全面落实“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基本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大走访、大排查”常态化活动。一是严格精准识别。坚持“村内最穷、群众公认”原则,严格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四进七不进”标准和“八步、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流程新增贫困户。二是严格精准退出。按照“一出三不出”标准和“八步、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流程验收,确保退出过程全透明、有依据、无异议。三是建立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大数据监测相结合的动态监测网,对已脱贫户和临界贫困户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致贫返贫户并纳入帮扶。
(二)强化管理,做大产业扶贫。一是加大扶贫产业规划的指导力度。要立足各区县资源禀赋和生产条件,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着力做好项目前期可行性论证,做到与当地农产品优势产业的有机统一及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联系,避免出现“半拉子”“短命”工程,通过形成长期稳定的经济效益,确保项目“接地气”“真扶贫”。二是加大项目整合,做大做强扶贫产业。针对产业扶贫资金涉及部门多,来源渠道广,补贴资金散,作用发挥弱的现象,为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建议坚持尊重区县意见,为每个贫困区县培育提升1~2个特色优势产业,加大产业发展资金整合投入力度,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如丰都县政府与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合作开展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政府整合扶贫资金建设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基础设施,北京德青源公司租用,租金除支付利息和土地流转费后固定用于精准扶贫,另通过就业带动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稳定就业脱贫,这种产业扶贫模式企业有实力、有品牌、有市场,当地政府有资产、有产业支撑、有帮扶带动。三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针对扶贫项目特别是产业扶贫项目进度慢的问题,建议在充分论证项目可行性之后,对项目前期手续方面严格落实,同时,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依纪依法严肃查处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四是加快完工项目验收。建议各区县扶贫办牵头,相关行业部门、乡镇等配合,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研究细化项目验收解决方案,压实验收项目主体责任,明確工作要求,限时完成项目验收工作,解决多年产业扶贫项目不能“画句号”的问题。
(三)加大力度,补齐住房短板。一是加强业务指导。建委部门要联合发改委、国土房管等相关部门,加大对相关区县C、D级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房“四改”、风格风貌改造的监督指导力度,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二是加快资金兑付。对完工的项目尽快组织验收、完善资料,把应该兑现的资金尽快兑现到位,加快危房改造进度。三是持续推进农房整宗地收储工作。加快融资资金拨付进度,切实降低易地扶贫搬迁户大额负债风险,真正解决好资金积压问题。
(四)夯实作风,强化责任担当。一是注重统筹安排。认真贯彻中办印发的《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精神,改变层层发文件、填表格,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作风。改进大量甚至是重复的各种表格填写及过多的检查,减轻基层负担。二是强化帮扶实效。针对驻村帮扶流于形式,“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地”和“走读式”“挂名式”帮扶现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要深入挖掘、大力宣传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同时,要进一步严肃扶贫工作纪律,建立专项考核机制,细化分工和职责,完善修改考勤制度并建立台账,对不尽责的干部及時召回,对优秀的帮扶干部予以提拔使用。三是解决作风不实。“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要坚决强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严查实督扶贫领域干部作风问题,对发现的问题严肃追究责任,彻底解决扶贫领域存在的担当意识薄弱,敷衍塞责,“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持续发挥“查处一批、问责一批、曝光一批、警示一批”的效果。四是整顿后进村党支部。脱贫攻坚关键靠党,关键在人。要选好配强班子治“软”、强化考核奖惩治“懒”、规范权力运行治“散”、推行阳光村务治“乱”。对确实不能胜任工作的要及时调整,把那些“说话有人听、干事有人跟、做事有原则、发展有思路”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对扶贫项目不走建设程序、验收走过场、责任履行不到位的村干部进行严肃查处。
(五)加强引导,激发内生动力。一是推广典型带动。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广泛开展致富带头人、孝善人物、道德模范、乡贤人士、卫生村、卫生户等评选活动,在全市各区县塑造、宣传一批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实施“等靠要”负向激励,对于产业发展典型、致富典型给予物质奖励,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减少“等靠要”现象。二是转变帮扶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简单的一次性输血式帮扶模式,少给、少送慰问金和物资,多送知识、观念和技术,少搞形式化的走访和闲聊,多送资讯和项目,真正让贫困户树立致富信心、学到致富技术、找准致富门路。三是注重宣传引导。借助各种会议、媒体开展宣传教育等活动,引导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过上幸福生活。同时,建议各贫困区县成立“扶贫大讲堂”宣讲团,到各贫困村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讲。组织文艺人员编排关于扶贫行动的文艺节目,并到各乡镇和村进行巡回演出,通过寓教于乐的文艺活动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四是强化教育培训。落实好教育政策,提升新生代人口素质,强化技能本领,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开展点对点、个性化、订单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坚持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让每个贫困户都有一技之长。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用人单位招用贫困劳动力和贫困高校毕业生以及支持贫困户自主创业等方式,多途径促进贫困人员就业。
作 者:重庆市丰都县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