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看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与发展

2018-02-20

学习月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财富心态发展

●喻 湘

中国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研究中国社会财富心态的发展及演变过程,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过程

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状况、政策取向以及文化观念等要素密切相关。综观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过程,本文将社会财富心态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一)1978年至1982年:从“怕富”到“愿富”

改革开放伊始,社会处于“均衡贫穷”状态,人们还沉浸在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之中,无法抹去对“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担忧,普遍存在着“怕富”心理,似乎只有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才有致富的“勇气”。针对这一状况,“打破大锅饭”、激发社会活力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目标,党中央及时推出了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2年1月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不断巩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用世界上 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的人口的奇迹。同年8月,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汉正街由此成为改革开放“对内搞活的典范”,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市场经济发展到经济特区的设立,铁一般的事实打消了人们怕冒尖、怕露富、怕成为“革命对象”的顾虑。

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的功利意识被唤醒,这既是人性的回归,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觉醒了的人们纷纷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改革开放新事业,力争对社会多作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率先致富的愿望。社会潜在的动力得以迅速释放,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1983年至1998年:从“愿富”到“羡富”

这一阶段以经济整体增长和贫富的逐渐分化为特征。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特别是1983年6月劳动部、国家经委出台《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创业和致富热情,一时间“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成了许多能人志士的最优选择,他们敢于丢弃“铁饭碗”、富于冒险精神的尝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回报。尽管其中不乏钻“双轨制”政策空子的投机者,但总体上凭自身聪明才智、劳动业绩和社会贡献而率先致富的人们,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成为社会羡慕和追逐的榜样。

商海的大浪淘沙,不仅造就了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商业精英,而且强化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意识。人们开始懂得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寻找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竞争;如何弥补自身不足,适应社会需要。学知识、学技能甚至学外语蔚然成风,成人教育方兴未艾,从而推动全社会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1999年至2010年:从“羡富”到“仇富”

这一阶段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贫富矛盾的显现为特征。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的调整,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使中国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搞活企业成了改革的重中之重。特别是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措施的出台,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甩掉了包袱,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企业经济效益普遍提高,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涌现出来,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10%以上,2007年突破21万亿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2年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到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与此同时,企业的转型改制、“减员增效”等措施,加之其他配套措施滞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下岗失业人数增加,贫困人口增多,加大了业已存在的社会贫富差距。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基尼系数已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达到0.496;占人口总数20%的最贫困人口,收入所占份额为4.7%,而占人口总数20%的最富裕人口,收入所占份额为50%。贫富的过分悬殊,引发了社会对富人致富过程和致富后行为的深层思考,少数富人或以非法手段致富、或致富后生活奢淫、或倚仗财势蔑视法律及他人人格的行为,往往被人为放大,显示出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仇富”心态。

社会财富心态的这一变化,是我国步入人均GDP1000美元——3000美元矛盾凸显期的正常反映,它表明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也显现出人们对共建和谐社会的祈盼和热情。事实上,与其说“仇富”心态是贫富矛盾的激化,不如说是社会对“为富不仁”行为的谴责,真正凭自身才能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而致富的人、真正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富人,始终是受到人们尊敬和爱戴的。

(四)2011年之后:从“仇富”到“炫富”

这一阶段以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为特征,社会主要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大举措,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换挡增速、转换动能、优化结构,提高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效益增加,实体经济状况改善,面临着把我国从实体经济大国做成强国的艰巨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有力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给人民群众带来利好和福音。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的获得感显著增强,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但是,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均超过0.4,城乡、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解决。虽然整个社会已经富裕了起来,但是贫富不均的相对差距依然存在,客观上为“炫富”提供了土壤,特别是2011年发生的郭美美网络炫富事件引发社会极大关注。“炫富”心理只有在明显的贫富落差下,才能得到满足。因此,社会贫富差距越大,“炫富”现象会越多。从主观上说,“炫富”其实是价值观扭曲和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物质的发达使很多人过于追求名利,而疏于情感、人际等精神财富,导致“穷得只剩下钱”的现象,精神世界越来越空虚,不得不把仅剩的“财富”展示出来,从而获得安全感、增强信心、赢得尊重。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曾注意到一种“炫耀性消费”现象,即购买商品的目的在于通过夸富式炫耀博得社会艳羡而提升其社会地位、声望和荣誉,获得社会性的自尊和满足。其主旨是通过炫富完成其社会性竞争与比较,其结果是引发奢侈之风,造成财富的浪费。

“炫富”心态表明,有时候富有比贫穷更能考验人。新时期,财富的迅速增长,生活的极大改善,已经为我们提出了新的人生课题:口袋鼓了之后,更须富脑袋;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亟须装上心灵的风向标。心不为物所役,行不为名所累,我们才能品味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断涵养新时代的新风尚。可喜的是,中共十八大之后,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中国社会的“炫富”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人们的财富心态逐步趋向理性。

二、社会财富心态的发展取向

改革开放40年社会财富心态的演变,是变化着的客观实在在人们意识上的集中反映,不同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把握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伦理的重建,及时调整社会财富心态,以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社会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给社会财富心态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客观条件。在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影响社会财富心态的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发展取向:

第一,坚持培育健康社会财富心态的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无可厚非,然而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往往会落入拜金主义的陷阱。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贫困人口减少直至消除的当今社会,对于“仇富”“炫富”等现象,不能仅仅当作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要从政治上、伦理上来分析和对待。尤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建立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健全法律法规,大力倡导和弘扬健康向上的财富心态和正确的财富观,让民众具有平和、知足、理性、健康的小康社会心态,淡化财富意识,认识到金钱和物质不再是最重要的人生目标,精神追求、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是个人价值更主要的体现方式,实现由注重财富的追求向多元价值的追求转变。只有这样,财富才能在社会化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健康的社会财富心态才能得以培育。

第二,坚持逐步淡化贫富界限的取向。填平贫富鸿沟、减少贫富矛盾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一方面,政府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创造平等的就业竞争机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畅通由贫穷奔向富裕的道路,从而使贫富之间的界限逐步淡化,在社会上形成“不以富为贵,不以贫为贱”的风气。

第三,坚持协调贫富关系的取向。新型的贫富关系应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结合点,在平等人格的基础上实现贫富者和睦相处。富人应该具备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心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对贫困阶层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穷人应该尊重富人的劳动成果和消费习惯,树立奋发图强的信心,提高自立自强的能力。政府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从而形成和谐共赢的贫富关系。

调整社会财富心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要我们看准方向、不懈努力,通过制度公平促进社会公平,就一定能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氛围。当社会不再因贫困而烦恼,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得到解决,当共同富裕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更加理性、和谐、美好的社会。

猜你喜欢

财富心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火红财富”的拥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