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
2018-02-20杨恩泽
杨恩泽
(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文化领导权”思想最先是由早期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的:“一个社会集团的霸权地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统治’和‘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1],他提出的“统治”即政治领导权,“智识与道德的领导权”即通过知识和道德巩固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对于获得了领导权的政党来说,无论是巩固领导权还是维护执政权,政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都是极其重要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领导权问题上,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从当前理论界研究现状来看,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相关论述的研究多集中在目标、内涵和意义等方面,专门且又系统研究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鲜明特点的成果尚不多见。准确把握一个理论思想的鲜明特点,是系统认识一个新的理论成果的内在要求。因此,系统阐明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鲜明特点,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确保马克思主义者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
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作为拥有8 900多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目前世界历史上党员最多的无产阶级执政党,文化领导权掌握在广大马克思主义者手中,是确保党长期执政的重大前提,体现了习近平鲜明的阶级立场。对此,习近平以其非凡的领导权威廓清了一系列是非问题、正误问题,彰显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和理论家的政治智慧。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就坚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以及马克思主义者要牢牢掌握领导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作了具体阐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不可替代性。同时,他以非凡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认识到虽然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但是一些党员干部还没有自发地、彻底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一些党员干部还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为解决党内存在的这一突出问题,习近平在实践层次上提出了如何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方法论。
首先,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思想家的身份意识,循循善诱地转变党内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模糊态度。掷地有声地名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认识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他还引用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的《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发展的蓬勃生机,来说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实践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具有认同力、科学性与真理性,仍然作为许多西方学者的思想武器来批判资本主义弊端。他以此激励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理论上的自觉、政治上的信念。
其次,通过学习教育活动以及党内条例保持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强化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认同,先后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并在全社会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私营合资企业发起“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反“四风”、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大规模、全领域党员教育活动与实践过程提升了党员意识。在习近平看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泛泛地学、机械地学、形式地学,而是要将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基本立场、观点真正理解、真正领悟,这是根基,是最为基础性的。在掌握基本立场和观点之后,才会进一步理解党的最新理论、最新方针和政策指向,才能有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可能性,才能有进一步将其普及和创新的可能性,才能更好地被大众接受。通过全党、全社会的教育活动,增强了8 900多万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意识,巩固了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权,牢牢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所谓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阶级性是指,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且能够自觉地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划清界限,努力成为合格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在习近平看来,一个在新时代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充满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党的优良革命传统的自信,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阶级性,让我们清醒认识到,党面临的外部形势复杂多变,党内有些领域、有些部门、有些人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通过教育的手段,提升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格、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担当起引领文化领导权的重任。这是中国共产党做好自身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深刻汲取“苏共”文化领导权丧失、苏联亡党亡国历史经验基础上,根据目前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提出的,体现了鲜明的阶级立场。
二、不断满足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鲜明的认同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不断争取人民认同的一贯主张。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任务的完成是以联合和引导人民的不断前进为主要目标的。毛泽东则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可见,文化领导权的认同性明确了文化领导权的主体目标,就是要不断提升“以文化人”的精神力量和满足人们基本利益需求,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和巩固文化领导权的基本前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人民”和“群众”出现了249次之多,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明确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争取最大公约数的基本认同,有力诠释了党的文化领导权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支持与认同。
首先,重视人民精神力量的塑造。针对思想领域人们的价值虚无、精神真空、享乐拜金等突出问题。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立心铸魂的独特战略资源。习近平提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3]315说明人们对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渴求是无止境的。因此,必须通过创造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来立心铸魂,这无论对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水平还是巩固执政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都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撑。那么,中国人民认同的精神命脉去哪里寻找呢?习近平不止一次地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人民共有的文化基因,具有强大的认同基础,能够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力量。一方面,他不断深入发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重要思想,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对接,在对外交往、治国理政、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民族复兴等过程中都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独特的战略资源和重要精神财富,体现了习近平在新时代对于正确看待和唤醒传统文化的明确主张以及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坚定态度。另一方面,通过引领文艺创作,丰富人们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离不开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对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反映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习近平提出的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导向就是强调文艺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教育、感染人民大众。如何做到呢?习近平强调,文艺创作者要以正确的创作导向为指导,把人民作为作品的重要主体,作品的质量需要人民去鉴赏和评判。这些观点突显了习近平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以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审美主体和表现对象,以新时代人民心声作为创作内容,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努力克服创作者和人民大众、现代与传统、中国与外国之间的矛盾,激发人民大众积极参与到文艺创作之中,丰富精神力量,从而凝聚国家精神力量。
其次,重视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利益的体现就是不断满足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宗旨和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夺取并获得文化领导权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利益为前提。毛泽东的逻辑思路是在获得政治领导权之前必须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因为几千年以来,中国社会的根本性问题是土地问题,只有通过土地革命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才能为文化领导权的获得创造经济基础。自此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众逐渐摆脱贫困并走向富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另一方面,根本利益的实现需要人民去评判。习近平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4]说明执政党执政水平和成效能否被认同,是需要人民去评判和检验。保证党的文化领导权事业顺利发展,就必须认清工作中的不足,及时从人民大众中汲取智慧和经验,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不断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所谓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认同性,是指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同意,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获得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认同性,要求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实现与巩固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不断激活人民大众的巨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到今天,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民大众精神力量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自觉推动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蓬勃发展。习近平将人民的精神力量凝聚成国家精神力量,充分肯定了不断丰富人民精神力量转化物质力量的重要作用。因为文化领导权不可能离开利益、物质因素,而且要与人民大众的物质需求和利益因素紧密相连,才能真正获得人民大众的认同和支持。
三、科学把握时代发展需要,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来增强其引领力和说服力。因此“要立足时代特点,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3]36。理论的引领力和说服力的增强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立足时代特点,解读和阐释符合中国实际和中国特色的时代理论。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定位于“新时代”,使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以时代特点、时代走向为依据,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分析文化引领存在的问题,洞察发展趋势,赋予文化领导权以新的时代内涵,在把握时代问题和引领时代方向上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首先,增强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大问题”。不同时代会提出不同的文化问题,显示了文化在不同时代发展的重要使命。在2014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首次提出“文化自信”这一新的时代课题。习近平认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349,“大问题”是将文化自信和民族、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是对文化自信所处历史方位的理性研判。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是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将文化与民族独立相契合,确立了无产阶级要夺取文化领导权的使命。在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并且正在经历着“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如果没有文化自信,就无法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在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就会缺少精神文化支撑。可见,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是党的文化领导权顺利发展的内在根基和重要支撑。
其次,创新适应时代需要的网络宣传手段。近几年,网络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阵地。习近平认为,“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5]。因此,创新网络宣传手段,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凝聚共识,形成“同心圆”,就成为网络时代发展的努力方向。在建设网络强国的进程中,不能忽视网络空间的文化领导权,党的思想宣传主体要积极占领网络阵地,把“草根”变成主流价值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把“草野”变成引领民族复兴的重要舆论场,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阵地的引领地位。
最后,占领理论创新的制高点。理论创新是指导时代发展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明确了“我们仍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政治论断和政治主张。党的“十九大”报告综合分析时代发展形势和我国事业发展需要,创新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的“两步走”战略目标等新论断、新主张,这些新论断、新主张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顺应时代发展的根本性、彻底性特征,并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式凝心聚力,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和突出的理论贡献。
所谓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时代性,是指在把握时代特点、时代需要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情况作出理性分析与判断,把握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党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永葆生机和活力。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时代性,就要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将其创造性转化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理念,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同时在与世界积极互动的进程中,抓住时代发展的主动性,在国际战略合作中积极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在国际社会中掌握文化领导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强化问题导向,体现了鲜明的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观点是以斗争作为实践手段来解决社会领域存在的尖锐问题和潜在的突出矛盾。在习近平看来,解决目前我国一系列突出问题和矛盾的最实际工作方法就是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对于突出问题、尖锐矛盾的解决,必须准备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斗争中抵制各种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和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从国际来看,突出问题和矛盾表现在: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从来没有停止过,以文化渗透来塑造人们价值观的方式对我国进行着“和平演变”。一方面,表现为“国家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修昔底德陷阱”等反动思潮在网络空间暗流涌动;另一方面,裹挟着美国价值观和人性观的影视作品、生活方式、物质观念以及很多具有美国官方背景的基督教会进入我国社会,这些潜在危险的存在正影响和重新塑造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断蛊惑,习近平经过历史考察和科学分析指出:“冷战结束以来,在西方价值观念鼓捣下,一些国家被折腾得不成样子了,有的四分五裂,有的战火纷飞,有的整天乱哄哄的。伊拉克、叙利亚、利比亚这些国家就是典型!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裁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3]327他还指出:一些西方国家“总是企图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丢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3]327。这些论述是习近平对西方虚假价值观念彻底批判和西化论支持者的彻底揭露,是与“西化”论者的正面对话与交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从党内来看,突出问题和矛盾表现在:一方面,党内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集体政治蜕变、经济贪娈、生活腐化”,严重削弱了党的道德权威。对此,习近平坚定不移地在党内开展反腐败斗争,对党内腐败问题采取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性原则,同时坚定地指出,“如果不除恶务尽,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不仅恶化政治生态,更会严重损害党心民心”[6]。习近平将党员干部群体和政党的纯洁性视作“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在历史关键时期增强了党的道德权威,挽回了党心民心。另一方面,由于少数党员干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存在,严重稀释了社会成员对党的信任。对此,习近平明确主张要敢于“亮剑”,要敢于同一切错误思想和行为作斗争。这是在人民大众中树立威信,不断赢得人民信赖和认同的重要基础。
所谓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斗争性,是以现实突出问题和尖锐矛盾为指向,采取有针对性的实践举措和切实行动。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斗争性,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与各种错误思潮、反动言论的不断斗争中自身才得以发展,并成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规律。这说明无产阶级思想不去主动回击反动的文化思潮和思想倾向,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就会占领我们的阵地,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获得与巩固从来都不是自发性的、也不是暴力性的,而是需要不断地去争取和获得。此外,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优秀代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广大中国共产党人在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前提下,应自发性并自觉性地拿起批判的武器,帮助人民群众分清是非,摆脱错误思潮的影响,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五、突出阵地意识,体现了鲜明的建设性
斗争是手段,建设是目的,无产阶级必须提升阵地意识,才能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习近平立足新时代发展需要,理性对待社会和文化领域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提出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主体、方向、目标和任务的同时,蕴涵了建设无产阶级文化阵地的思想,包括意识形态阵地、宣传思想阵地和知识分子阵地,它们各有分工又彼此制约,在争取人民大众和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的过程中,不是孤立的、散落的个体,而是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共同服务于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
首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意识形态领导权是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核心要素。大卫·麦克莱伦说:“葛兰西把当时第二国际的失败归咎于工人阶级运动在抵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ideological hegemony)渗透上的无能。”[7]“苏共”亡党亡国的直接诱因就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地位。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8]。意识形态建设决定了文化领导权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其最终目的是为执政党提供系统、稳定的思想支撑,形成文化认同,尽量多地让全体社会成员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党行使文化领导权要充分考虑广大民众的利益需求,这是执政党形成权威意识形态的强大精神力量来源。正因如此,习近平历史性地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9]。首次鲜明提出党的中心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此,习近平要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10]153,这继承和发展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执政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
其次,牢牢把握宣传思想阵地的舆论导向。我国“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面对社会领域突出的不良风气,党的思想宣传阵地受到严峻挑战。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提出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建设目标、原则和任务。关于在思想阵地存在的主流与非主流、先进与落后的文化倾向,习近平旗帜鲜明地将社会宣传思想领域分为红、黑、灰三个地带,提出红色地带是我们必须守住的主阵地;黑色地带要敢于亮剑,逐渐扫清障碍;灰色地带要去争取,将其转化为红色地带,从而夯实主流思想文化阵地。同时,明确了“两个巩固”,即“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153,“三个坚持”,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五个“事关”,即“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3]331-332文化研究和生产部门必须以习近平提出的“两个巩固”“三个坚持”“五个事关”思想为指导,迎合和适应人民群众思想特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手段,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最后,知识分子是可依靠的建设主体。习近平建设性地提出了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知识分子工作。党要把各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凝聚起来,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协调并在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起到引领作用的知识分子群体。这就需要不断激发和发扬知识分子优良传统和使命担当意识。习近平多次指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历来是我国知识分子优良品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信任知识分子,努力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生活创造更好条件。”[11]他也多次鼓舞和激发广大知识分子为巩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新闻舆论导向积极作为。这些论述深刻说明了习近平信任、支持并期盼知识分子群体能够积极参与党的文化领导权建设。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要紧紧依靠知识分子群体来创造和传播。在习近平看来,知识分子群体在与民众进行调和、协商以及感染与转化的过程中,要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积极引领民众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政党化的知识分子群体首先不应该只埋头于“经院哲学”之中,而应该扮演并成为受教育者的角色,首先成为广大民众的学生并融入大众之中,根据受众的单一性、多元性文化倾向,不断向民众中的先进分子学习,不断剔除自身头脑中“不恰当的东西”,才能具有教育、感染民众的能力,才能成为执政党与普通民众的有效中介,如果没有知识分子对普通大众的理解和支持,执政党与大众的关系就会产生距离,成为一种官僚和形式的关系。
所谓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建设性是指,执政党以实践为基础的组织和建构活动,在文化领域则特指文化建设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科学把握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建设性,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则体现了鲜明的阵地战思想,他将文化领导权的建设与时代发展进程相契合,也与对错误思想、错误思潮的斗争紧密相连,同时积极构建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国家思想,鲜明体现了习近平关于文化领导权重要论述的阶级性与人民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斗争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推动文化繁荣复兴、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