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五个维度

2018-02-20田宪臣

行政科学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华时代传统

田宪臣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社会主义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系统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深刻意蕴,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继承者、弘扬者和发展者。他认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还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这样的高度,并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起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谱系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新的时代视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化了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战略思考和科学把握,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指南[1],为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

与此同时,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3],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特别注重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创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观点。如:在讲到文化的重要性时,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等;在谈到意识形态问题时,提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的观点,要求“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在讲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提出坚定“价值观自信”,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等等。

这些创新性思想观点,有的是对于过去我们党的文化建设目标的提升和完善,有的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新思想新战略的集中概括,有的是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新的理论判断,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和突出亮点。

二、历史维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也是一位熟知并广泛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型领导人。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是在领导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博大文明,吸吮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开辟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局面,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和政治智慧,体现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信。

(一)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挺过来,就是因为“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4]。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注意挖掘中华优秀文化中那些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5]。实际上,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过概括。如,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6]都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蕴含着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具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三) 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任何思想意识都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中,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当然,中华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也必然会存在陈旧的、糟粕性的东西。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认真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特别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当代中国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相适应、相协调。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四) 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宣传过程中,一是讲清楚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二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认同,特别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7]。三是通过宣传,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强大软实力,也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价值维度: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深刻分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所肩负的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历史使命,实现了真理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

(一)价值立场——人民立场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治国理政中始终牢牢坚持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强调文化建设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党性原则。一是新时代文化工作必须讲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开展文化工作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文化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新时代文化建设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三是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离开“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没有生命力。四是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二)价值旨趣——人民至上

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是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8]。因此,文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只有牢牢把握这一方向,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习近平指出,第一,人民需要文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都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要把握人民需求,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第二,文艺需要人民。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只有对人民“身入”“心入”“情入”,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第三,文艺要热爱人民。人民是现实的具体存在,而不是抽象的虚拟符号。文艺工作者要对人民“动真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切实满足人民对文艺精品的需要。

(三)价值追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是有精神需求的。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吃饱穿暖了的中国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迅速提升。让人民在享受物质富足的同时,也能够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不断迈上新台阶,成为新时代我们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

(四)价值标准——人民标准

一是把人民作为文化工作的评判者,把“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作为评判文化工作的标准。习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9]的作品。二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把人民作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更加重视人民的文化参与、文化表达、文化创造。

(五)价值目标——人民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胸怀“人民梦想”,多次重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在治国理政中采取的一切重大措施,都是围绕着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来实施的。而这个“美好生活”包括对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他提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也是人民的梦,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日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习近平提出必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他还特别注重互联网建设,而发展互联网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四、实践维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我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许多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作出部署,提出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途径。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习近平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他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在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思想观点,作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并针对现实中存在着的突出问题,从多方面发力,采取多种方法,有力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他还特别重视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因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必须过互联网这一关。能否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二) 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特别重视文化自信,认为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把坚定文化自信与其他三个自信结合起来,指出增强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10]。而且,文化体现的是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坚守。相较于其他三个自信而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但要有坚定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而且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11]。习近平还对文化自信中“文化”的内涵,从三个方面做了阐释,即“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2]。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其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二是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坚定“价值观自信”。习近平因此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要求。三是通过“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13]等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四是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上率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

(四)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在习近平看来,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保证。他要求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

五、世界维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体现出鲜明的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和蓬勃的造福世界的实践力量[14]。

(一) 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在习近平看来,人类文明是由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其自身的历史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优点,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同国家、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各有千秋,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因此,我们应秉承“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统美德,尊重和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

(二)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不能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也是习近平为世界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文化的交流与借鉴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应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果,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 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15]。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挨打”“挨饿”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因为我们还处于“失语”的状态,所以,习近平特别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播,这有利于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解决“失语”的问题。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成果传播出去,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1]孙庆聚.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N].人民政协报,2017-12-14(12).

[2][11]闻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7-10-16(7).

[3][14]何毅亭.伟大思想理论从何而来[N].光明日报,2017-11-17(1).

[4][6][8][9][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5][7]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4-01-01(1).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12).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5]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猜你喜欢

中华时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