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2018-02-20
基于偶然性与现代性对赫勒现代性理论的解读
颜岩在《山东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撰文指出偶然性(偶然的人)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理论的基本哲学预设。从对偶然性的分析出发, 赫勒认为现代社会的个人是偶然的人。偶然性不仅令个人生活在虚假的自由中,更是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偶然性必须转变为一种自主的命运意识。这一转变(也即纯粹偶然性的消除)有赖于个人作出存在论意义上的选择, 并在道德上做一个好人。偶然性较之传统社会的宿命论(必然性)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个人依然生活在虚假的自由中。历史偶然性的消除有赖于个人将偶然性转变为自身的命运,即作出存在论的选择,尤其是从道德层面选择做一个好人。好人是真正能够做到自决的人,他(她)生活在一个令人不满意的现代社会,却能够让生活充满意义,并滋养出一种满足感。只有当个人的自决、他人的自决和社会的自决三者形成良性互动,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解放和自由才能实现。赫勒的上述论断,对于我们今天理解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享获幸福人生来说,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刘 影 摘)
今日俄罗斯的现象学研究
马寅卯在《社会科学战线》2018年第3期撰文指出,俄国是世界上最早接受和翻译胡塞尔现象学的国家,但是俄国的现象学研究在20世纪初经历了20多年的短暂辉煌后逐渐趋于沉寂。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俄罗斯的现象学研究重新掀起了热潮。第一,圆桌讨论会与现象学重返俄国。1988年由苏联《哲学问题》组织召开的关于现象学的圆桌讨论会,意味着强加给俄国现象学研究的意识形态的限制被取消了,胡塞尔的著作甚至被称作“20世纪哲学的经典”。这次会议与为纪念海德格尔诞辰100周年举办的会议和为纪念施佩特的《现象与意义》发表100周年举办的会议掀起了俄罗斯现象学研究的热潮,表现在翻译、出版、学术会议、研究中心、研究主题、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第二,今日俄罗斯现象学研究的中心、主题和路线。首先,当前俄罗斯的现象学研究的两个中心: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莫斯科集中了俄罗斯好几位出色的现象学研究专家,而且还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讨论会,还有《哲学问题》和《逻各斯》等专业现象学研究杂志。圣彼得堡拥有现象学和解释学中心和《地平线:现象学研究》杂志。其次,当前俄罗斯现象学研究主题呈现出多样性,关注俄罗斯与现象学传统的关系、现象学与佛教的关系。最后,俄罗斯现象学研究主要路线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辨。第三,今日俄罗斯现象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莫特罗施洛娃与《黑皮书》研究和毕毕欣的“超越了俄罗斯文化”的现象学研究等。今天,俄罗斯的现象学研究已经涌现出诸多值得注意的人才和成果,有理由期待出现俄罗斯版本的现象学或者现象学的俄罗斯学派。
(刘 影 摘)
从魔鬼形象看安德列耶夫的宗教哲学思考
于淼在《西伯利亚研究》2018年第4期撰文阐述了其对安德列耶夫的宗教哲学的思考。其在文章中提到评论界一直把安德列耶夫作为“边缘”作家。我们认为,此处的“边缘”除了可以解读为评论界一般所认为的其模棱两可的创作流派归属问题外,即安德列耶夫处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大文学阵营的边界,解读为作家摇摆不定的哲学思考也未尝不可,安德列耶夫一生都在信仰的边界苦苦挣扎。借助魔鬼形象,安德烈耶夫阐释了自己对“善与恶”这一永恒主题的认识与理解。随后,作者细致的阐述了安德列耶夫两篇极具代表性的小说,分别是《善的法则》和《撒旦日记》。在这两部作品中,安德烈耶夫均讲述了魔鬼化为人形来到地球的故事。《善的法则》讲一个上了年纪的魔鬼突然喜欢上了善,于是便找神父询问善的法则,从而引发我们对善的重新思考;《撒旦日记》则讲魔王撒旦本想来人间行骗和取乐,结果反被人类欺骗和嘲笑,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人比撒旦还恶。两部作品,都写魔鬼,一个从正面写善,一个从反面写恶,然而安德烈耶夫却不是简单弘扬善抨击恶,而是在字里行间表达着他复杂的宗教哲学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作家和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处于信仰的破灭与探索之中,安德列耶夫及其创作是俄罗斯文学进程中一个必然而又关键的现象,对其作品哲学问题的解读对我们了解那一特定历史转型时期的俄罗斯思想提供了一种参考。
(于 欣 摘)
国外中东欧政治转型研究:范式、过程与反思
赵卫涛在《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撰文指出,国外中东欧政治转型研究的范式、过程与反思。第一,从政治现代化到民主转型:概念演变与范式转换。从基本概念上看,政治转型被认为是“在一个制度与另一个制度的过渡期”,必然会牵涉到政体的基本类型及其制度化程度与模式;在威权政体的定义方面,将南欧、拉美等国家作为西方政体的对立面,归入威权政体行列;在基本模式方面,开创了“战略选择模式”的研究路径。随着战后传统的政治现代化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的式微,以民主化为中心的政治转型研究借助“第三波”完成了研究范式层面的交接与转换。第二,冷战后的中东欧政治转型研究:模式、动因与民主巩固。在转型模式上,有“改革—决裂”的二元模式;主动转变、政权取代和交相改变等三种基本模式;交易、决裂和解脱等三种转型的基本方式;带有改革性质的“中间”类型。在转型动因上,学者们除了进行宏观层面的探讨,还从公民社会、政治发展历程、欧盟与苏联的外部政策等方面分析了引发转型的具体动因。在民主巩固上,学界对于“后转型”阶段的中东欧民主巩固研究始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主要围绕公民社会建设、与欧盟关系以及民粹主义而展开。第三,转型范式的终结及其在中东欧的反思。冷战后的中东欧政治转型研究在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的同时,却因研究方法、内容与根本理念上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无法全面、客观地解释冷战结束以来中东欧地区政治转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得不面临某种程度的反思与重建。
(刘 影 摘)
“统一俄罗斯”党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前景
庞大鹏在《当代世界》2018年第3期撰文指出,从历史演变、指导思想、政治地位和自我革新与未来目标等几个层面全方位分析了俄罗斯中派政治力量的核心代表——“统一俄罗斯”党。“统一俄罗斯”党自1999年组建的统一运动竞选联盟开始不断发展壮大,在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后为巩固执政地位,将“统一俄罗斯”党打造成为政权可以依靠的全国性大党。“统一俄罗斯”党的指导思想是俄罗斯保守主义,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经历了“俄罗斯新思想”和“主权民主”两个时期。在当代俄罗斯,保守主义没有贬义,是俄罗斯坚持传统价值观的体现,是代表中派主义政治价值取向的符号。普京上台以后,“统一俄罗斯”作为执政当局开始系统地控制政党体系,在俄罗斯政坛形成了一党主导的政治格局。在中央层面,“统一俄罗斯”党是普京在国家杜马中实施强国战略的坚实保障;在地方层面,“统一俄罗斯”党作为势力最为广泛的全国性政党,是普京防止地区分裂和巩固联邦统一的核心力量。“统一俄罗斯”党之所以有当前在俄罗斯政党格局和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与该党近年来的党内改革密不可分。其通过新的纲领性文件,加强党内竞争的方式进行自我革新,成为俄罗斯政治体系下普京倚重的政治力量,其未来目标致力于对内建立国家发展的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和发展公民权利与自由的计划、扩展俄罗斯的直选民主机制;对外不谋求对抗,维持东西方外交平衡并不以牺牲俄罗斯公民的安全和人民的国家利益为基本,引领俄罗斯走向世界领导地位。
(于 欣 摘)
近代俄罗斯的司法现代化之路——基于司法改革进程的考察
王海军在《北方法学》2018年第4期撰文指出,近代俄罗斯处于一个转型与改革的历史时期,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俄罗斯与西欧的法律交流,尤其是仿照西欧进行司法改革和制度构建,俄罗斯逐渐形成了兼具西欧与自身特色的司法现代化之路。第一,俄罗斯以改革推动司法现代化过程中的上层意识尤为重要。近代俄罗斯司法的形成都是在历次司法改革中完成的,它不仅保障了其他方面改革的推行,也促进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俄罗斯近代司法改革均为自上而下进行的,国家掌权阶层中的改革派占有优势地位,有效地保证了改革的进行和制度建设。第二,俄罗斯君主专制制度与司法现代化的冲突不可调和。在同时代西欧国家普遍开启司法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历代沙皇进行司法改革时必须要面对相对落后的俄罗斯司法制度。然而在司法改革和司法现代化过程中,君主专制制度却像一个禁锢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枷锁,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冲突。第三,俄罗斯司法现代化道路具有其特殊性。俄罗斯司法现代化的道路融合东方专制主义和西方民主法治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俄罗斯司法现代化进程中沙皇权力和上层官僚的推动力起到绝对作用,体现出了其传统文化内核中的东方专制主义内涵;另一方面仿照西欧所形成的司法模式则蕴含了其中的西方民主法治色彩。现代俄罗斯国家依然进行着司法现代化建设,它将特有的国家历史传统与现代西方民主法治发展相结合,并在这条具有俄罗斯性格和特色的道路上不断建设法治国家。可以说,近代俄罗斯司法改革和司法现代化的努力在现代俄罗斯社会和法治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苑承丽 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精髓要义
陈延良、吴玲在《学习与探索》2018年第7期撰文指出,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精髓要义,要了解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规定;要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历史方位,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方法破解发展难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工作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观察新时代、解读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生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其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蕴含着进一步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彰显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始终在践行“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的发展逻辑。
(苑承丽 摘)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发展道路及未来展望
郭连成、张海峰在《国外社会科学》2018年第3期撰文指出,普京在2018年5月的开启了其个人第四个总统任期。在他的第三个任期内,普京坚持宏观经济稳定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方向,试图维持保增长、求稳定,力促经济转向新平衡的发展道路。实际上,普京第三任期内俄罗斯经济复兴和经济发展道路异常坎坷。不仅西方的经济制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俄罗斯经济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也对俄罗斯经济形成强烈冲击;而且国内结构改革进展缓慢(内部结构性缺陷没有明显改观),经济增长基础不牢,宏观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仍需强化。所有这些问题都对普京第三任期乃至今后时期形成了严峻考验。作者根据被视为普京总统竞选纲领的2018年度国情咨文,对其第四任期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发展、社会政策和民生改善等问题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改善民生、提升国民福祉,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俄罗斯,即“强国富民”一直是普京国情咨文的主线,也是普京在几个总统任期内一直追求并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当前情形下,俄罗斯宏观面基本稳定,油价相对走高,消费和投资需求扩大,消费者及企业信心增强,这些因素对2018年乃至今后几年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民生改善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未来的一段时间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仍会持续。尤其是俄美、俄英甚至俄罗斯与欧盟的关系跌至冷战后的最低点,加剧了政治危机和深刻矛盾,而且会严重拖累俄罗斯经济。因此,俄罗斯想要实现普京总统2018年度国情咨文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重道远。
(于 欣 摘)
“一带一盟”视阈下中俄农业合作发展研究
郭鸿鹏、吴頔在《东北亚论坛》2018年第5期撰文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中俄农业合作的深化发展已成为两国的共同景愿。无论从粮食安全、区域开发、经济利益角度,还是国际关系、国家战略角度,加强中俄农业合作都会是双方的必然选择。新时期中俄双方的农业合作将是科学的、创新的、多元化、可持续的,无论是农产品贸易农业项目开发,还是“一带一盟”的对接,双方的合作都是在平等、“双赢”基础上的。国际政治关系的风云变幻,对国家间经贸合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两国关系基础的不稳定,双方的合作必然是脆弱且敏感的。正因为在对西方世界态度上的某种“默契”,让中俄两国在国际局势和重点问题上协同步调,双方的利益贴合得也更紧密,彼此合作全面且稳定。“一带一盟”战略的对接,将促进中俄两国农林牧渔产品、农用机械、农用生产资料等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对中俄农业合作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助推两国农业合作走得更远,也为中国资金、技术、务工者深入西伯利亚地区开展合作扩宽了渠道。同时中俄两国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合作开发将反哺“一带一盟”的建设,为区域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利用区域协调发展优势,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及服务。在“一带一盟”的背景下,西伯利亚区域资源配置将更加高效,经济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资源等经济要素向西伯利亚区域的集聚,进而加速中俄两国在本地区的农业合作开发。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进程中,中俄将会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加强两国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合作,在国际农产品竞争、国际农产品市场以及中俄两国国内农产品市场供需调节方面实现共赢。
(苑承丽 摘)
《俄罗斯东正教会社会观点基本原则》解析
胡巍葳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8年第4期撰文指出,《俄罗斯东正教会社会观点基本原则》涵盖了俄罗斯东正教会对社会各方面问题的基本观点,探寻了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道路和社会方案。第一,该文件对“交响曲”政教关系原则的新阐释,对其进行了现代解释。一方面基于法律规定的国家世俗性和神学传统,强调政教分离、教会的独立和自主;另一方面基于道德需求和社会福祉,突出带有底线的政教合作的必要性。在这种新的政教合作模式下,俄罗斯东正教会将自身定位为国家的“精神顾问”、拥有对善恶解释权威的神圣机构,通过自身的威信来确定国家总体存在的意义。同时,通过对世俗政权利益的支持和维护,换取国家对宗教事务的帮助、保护以及不干涉。第二,俄罗斯东正教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在阐释俄罗斯政教关系的同时,《基本原则》形成了受国家支持的东正教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其中,最重要的教会立场为:对宗教信仰自由持双重态度;谴责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宗教、民族和文明认同;批判世俗人权观。《基本原则》是一部相对完整的俄罗斯东正教会意识形态学说,一方面对现代人权理念进行批判,另一方面为基督教人权理念进行“辩护”:进而,俄罗斯东正教会形成了一种关于人和人权的最高价值观理解,为国家呈现出基于非西方意识形态存在权的新的政治意识形态。通过《基本原则》,俄罗斯东正教会提高了自身在世俗社会中的地位,加强了在国内外政治话语中的主导权。
(刘 影 摘)
俄罗斯媒体市场化转型
王海、申龙飞、周婧怡在《新闻战线》2008年第13期撰文指出,历经近30年市场化转型与集中化发展,俄罗斯媒体实现了自身由“舆论工具”到“现代传媒集团”的转变,这是市场经济原理和准则在媒体行业运用的结果。俄罗斯联邦以大众传媒为调控对象的专门法是《大众传媒法》,该法案允许传媒重新注册和登记、保证媒体的新闻自由活动、除了有约在先创办人无权干涉媒体的新闻活动、国家对媒体提供税收优惠以鼓励创办新媒体等旨在撤销新闻检查的系列条款之实施,使传媒在全国第一次摆脱了国家的全面控制,意味着媒体的自由企业理念进入公共空间。第一,传媒所有制形式由国家所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存。第二,俄罗斯传媒体系中广告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广告业在推动传媒体系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传媒企业奠定了商业模式的新基础。私人企业与传媒国企为争取广告收入进行的竞争成为俄罗斯传媒经济的重要特点。第三,媒体市场结构的改变。在俄罗斯媒体市场化转型期,由于全国性报纸的高成本发行推广和广告投放不足,读者对地方新闻的兴趣增强,出现了地方广告,地方报和区域报刊备受欢迎,独立于中央媒体系统之外的地方报业市场基础逐渐形成。第四,传媒市场细分、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传媒企业有效迎合市场需求,发行量大增。
(于 欣 摘)
俄罗斯联邦高等法学教育改革
於海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撰文指出,高等法学教育在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俄罗斯联邦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举措,给处于社会转型与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当代中国高等法学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首先,高等法学教育不能完全放任给市场。面对转型社会高等法学教育发展的艰巨任务,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注意扩大高等法学教育机构的办学自主权,使法学院校能够及时回应社会变革的法学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要担负起引导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责任,为高等法学教育事业发展创设公平有序的良好办学环境。其次,要重视法学的意识形态教育。法学教育的时代使命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当代中国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学教育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对于法学教育改革的指导地位, 确保法学教育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和发展。再次,要重视法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法学教育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始终把握提高法学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坚持把法学教育质量放在优先的位置,以法学人才的素质提升作为评价法学教育改革效果的主要尺度。最后,要尊重和保持本国的法律文化传统。推进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改革,一定要注重保持和弘扬本国的优秀法律文化传统,从传统中获取推进法学教育改革的本土资源。只有立足于中国大地,从中国的法治国情条件出发,合理借鉴域外法学教育的有益经验,充分开掘民族法律文化与法学教育传统的时代价值,我们才能坚定地走出一条自主型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质的法学教育发展之路,进而为世界法治文明与法学教育的进步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