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计选择与区域开拓: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的移民与市镇发展*

2018-02-20

学术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永顺县永顺龙山县

李 亚

酉水流经鄂、湘、渝、黔四省(市)边区11县50多个乡镇,干流经过湖北来凤、重庆酉阳与秀山,以及湘西龙山、保靖、永顺、古丈等县地,至沅陵汇入沅水。酉水流域地处武陵山区,内有土家、苗、汉、侗等多民族聚居,是中原与西南的边界区,也是内陆腹地的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酉水流域的发展历程既有民族性,又有地域性。历史上,酉水流域长期为土司统治,地方社会封闭。清雍正七年(1729年)始至乾隆元年(1736年),区域内各县相继改土归流,地方社会迎来新的发展与变革。改土归流后民族地区的开发与社会变迁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但对区域社会的研究多为自上而下的“国家—地方”的传统研究范式,同时,对民族地区市镇经济的问题研究较少。本文从移民的视角切入,探讨移民之于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市镇发展的作用,再审视民族地区在历史情境下的区域开发问题。

一、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的移民

改土归流时,清政府为防止土司势力再起,威胁中央在原土司区的统治,便将各级土司外迁,然而,庞大的土司家族的外迁使原土司区在改流初人口骤减,土地荒芜,社会秩序亟待重建。清政府为维护其对原土司区的统治,一方面,以中原地区的模式统治之,以实现其“王化”;另一方面,积极经营,推行轻徭薄赋、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推进区域社会的开发进程。另外,改土归流后,原“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禁令被废止,酉水流域开放,自由的人口流动得以实现。在此情况下,区域开发的需求与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酉水流域接纳外来人口的良好基础,相较于中原地区不断增长的人口与日渐凸显的人地矛盾,酉水流域对于外来人口形成很大的拉力。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的移民即是在此背景下形成,而移民又最终服务于区域开发。正如张国雄先生所说:“促成中国古代移民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实都、戍边、流放、战乱、经商、仕宦等等政治、军事、经济因素都会导致规模不等的人口迁移,而最根本的也是决定主流移民特征的则是区域开发。主流移民与区域开发互为因果。”a张国雄:《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52页。

(一)移民的类型

改土归流后,原土司区土地等大量生存资源被沉淀,社会百业待兴,一个趋同于内地的开放型社会有待重建,同时,区域封闭性被打破,人员流动性增强,大量外来人口进入酉水流域。该时期,进入酉水流域的移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移民,即政府为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军事移民;一类是自主性移民,即外来人口为生计而自发、自愿地迁入的移民,主要有流民、商人、工匠等。

1.强制性移民:军事所需。

土司时期“土兵”(即土司兵)“亦兵亦农”,战时出征,闲时操练,平时为农,主要职责为服从土司的各种征调。改土归流后,清政府裁掉原来的“土兵”,设绿营军。绿营有标、协、营、汛四级营制,标为总督、巡抚、提督、总兵所属,协为副将所属,营为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汛为千总、把总、外委所属,标、协管辖一至五营不等,营以下分若干汛。绿营兵的兵源一般就地征募,但为防土司旧势力再生波澜,土司区新设的兵丁则由外地调拨。雍正七年(1729年),永顺设府,军事营制设永顺协,“题定永顺与桑保接壤,应设副将一员,守备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兵丁八百名。”b同治《永顺府志》卷六《兵制志》。“所需备弁兵丁应拨湖北均房营守备一员(后改都司)、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兵丁一百六十名。抽拨辰协兵一百九十五名,永定营兵七十名,总督标兵六十名,南巡抚标兵二十名,北巡抚标兵二十名,提督标兵一百二十五名,彝陵镇标兵一百五十名,总归永顺协,共足应设守备弁员兵丁之数。”c同治《永顺府志》卷六《兵制志》。

绿营兵负有诸如防守驿道、护卫行人、缉察社会匪类等职责,其基层组织为汛塘,主要职能为守防安民,维护地方社会稳定。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对原土司区的管控很严,调入绿营兵广设布防,以永顺府为例,永顺协共有绿营兵1500名,管辖永顺、龙山二县兵防,另保靖设有专营,归永顺协管辖,兵丁四百,桑植营兵丁三百,归九溪协管辖。d同治《永顺府志》卷六《兵制志》。另外,清代的绿营兵为世兵制,家眷随迁,随营子弟可为补备。如雍正十年(1732年)永绥协兵丁“其眷口尚未搬移,虽经督抚两臣每兵给与搬家银三两,今领银搬家者仅有二百余人,总因该地无粮可买,其眷口移至,实有枵腹之虞。然查其孤身在营,心忧内顾,拮据之状,情更可悯。”e《朱批谕旨》卷八十一《湖广提督臣岳超龙奏》,雍正十年正月二十八日。虽然搬迁并为顺利,但从“经督抚两臣每兵给与搬家银三两”可看出清政府对于绿营兵家眷搬迁的积极态度。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大量的军事移民即伴随着绿营兵及其家眷的迁入而形成。

2.自主性移民:生计之选。

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土司区实行“薄徭轻赋”、征纳减免等政策,时湘鄂川黔交界的土家族山区,“地广赋轻,垦易以成业”,f《三省边防备览》卷九《民食》。同时,地方官为推进区域开发,招徕流民,劝民垦耕,又依中原之法,设市贸易。在此背景下,大量的外来人口为求生计进入酉水流域,或进行农业垦殖,或从事贸易,或依靠技艺。

依靠农业垦殖为生的移民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来流民;另一类是购买土苗土地的汉民。改土归流后,原土司区的开放与地广人稀成为流民良好的生计选择。时有施南府“嗣是,荆州、湖南、江苏等处流民竞集,维时土旷人稀,随力垦辟,不以越畔相诃也。迨后者踵至,则以先至者为业主,典买耕种,略议地界。又或众姓共佃一山,自某坡至某涧,奚啻数里而遥。始则剪除荆棘,驱其豺狼、狐狸而居之。至于荒地成熟,收如墉栉。”a道光《施南府志》卷十《风俗志》。酉阳“境内居民,土著稀少,率皆黔、楚及江右人流寓兹土,垦荒邱、刈深菁,附谷附山,接茅庐,树板屋,并有树皮盖者,瓦房屋十之三。”b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风俗》。另外,改流后原土司区与内地一体,允许土地买卖且相较内地便宜,汉人买地落户者较多。如永顺府,“府属山多田少,当土司时,不许买与汉民,一应田土皆为土苗耕食。自改流分设郡县,与内地一体,在永客户以及贸易人等始各买产落籍”,“讵邻封外郡民人,因此地粮轻产贱且可冒考,嗣随倚亲托故,陆续前来构产入籍”,“土苗止知耕种,别无艺业,亦从不出外生理。土司时户口本系繁庶,改流迄今二十载,薄赋轻徭,休养生褧更为繁衍。现山头地角可垦之处俱经劝令垦种,虽田土价值较前昂贵已不啻倍蓰,然比之内地尚属便宜,断难泯人觊觎,伏思各该民向以土司改流同于内地,故相率来永置产,分住城乡村市,远隔苗人峝寨,各保身家,不敢生事为非”。c骆为香:《禁汉人买地土详》,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檄示》。

改土归流后,流官进入酉水流域,为方便民众的日常交易之需,设市贸易,区域内外的商品流通加强。设市之初,从事贸易的多为外来人,也被称为“客民”。如永顺县“曩时,土民不善贸易,列市廛通货物者,半属江右之民。”d民国《永顺县志》卷六《地理志·风俗》。秀山县“设县之后,吴、闽、秦、楚之民悦其风土,咸来受廛。”e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风俗》。龙山县“客民多长衡常辰各府及江西贵州各省者,其先服贾而来,或独身持襆被入境转物。”f光绪《龙山县志》卷十一《风俗》。可见,改土归流后进入酉水流域的商人很多,也成为这一时期当地客民的重要来源,正如类似情况的恩施县“本户皆前代土著,客户则乾隆设府后贸迁而来者。”g同治《恩施县志》卷七《风俗志》。此外,改土归流后原土司区“百务咸兴”,外来工匠也成为酉水流域的移民来源。如“永顺在土司时,自安朴陋,因鲜外人踪迹,自改流后,百务咸兴,于是功石之工、攻金之工、砖植之工、设色之工皆自远来矣,且靖州冶氏、桃源木作有在此安居落业以世其家者。”h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二《食货志·会厂·商工》。来凤县“邑不尚淫巧,故无良工。有大兴作,百工皆觅之远方。”i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志·工役》。“土著之民不娴匠作,所需木石铜铁之工,多自桃源蒲坼辰州来者。”j同治《来凤县志》卷十三《食货志》。又有保靖县内“土、木、竹、石、裁缝、机匠之属,各有专司,但外县人居多。”k同治《保靖县志》卷二《舆地志·风俗》。

(二)移民的来源

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的移民既有来自省内临近之地,也有来自外省之遥。酉阳有“率皆黔、楚及江右人流寓兹土”,l同治《增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风俗》。商贾“多江右、楚南人。”m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九《风俗志》。永顺府“邻封外郡民人,因此地粮轻产贱且可冒考,嗣随倚亲托故,陆续前来构产入籍”,n骆为香:《禁汉人买地土详》,载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檄示》。“客户多辰沅民,江右闽广人,亦贸易于此”;o乾隆《永顺府志》卷十《风俗志》。永顺县“改土后,客民四至。在他省,则江西为多,而湖北次之,福建、浙江又次之。在本省,则沅陵为多,而芷江次之,常德、宝庆又次之”;p民国《永顺县志》卷六《地理志·语言》。桑植县“客户则江西、广东及湖南、湖北各州县之民,无不有其来者,多失业无籍之徒”;q乾隆《桑植县志》卷二《户口志》。来凤县有“张文言,本城白鸟巷人。性孝友,多厚德,原籍湖南长沙县”;r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志·行谊》。龙山县有黄氏、邓氏、李氏、彭氏等家族皆来自外地:黄之翰,原籍长沙;邓邦畿,其先世自桃源迁龙山;李亘荣,世籍常德府桃源县;张廷辉,世籍长沙县;彭世选,世居江西安福。a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四《人物志》。由此可见,该时期酉水流域的自主性移民主要来自湖南、湖北、贵州、江西、福建等省,且应以汉人占绝大多数,这可以从移民进入的初衷,即追求更好的生计得到说明,尤其,商人、工匠等,所谓“外商寄籍,悉为汉人”。b同治《永顺县志》卷六《风土志·风俗》另外,原土司区的绿营军非就地招募,如永顺绿营兵由湖广调拨,这也意味着军事移民也以汉人为主。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外商的进入并非仅出现于改土归流之初,在随后的发展中亦不断地有外地商人进入。如龙山县“黄大钺,字子虔,号井门,之翰季子也,由嘉庆丙子科副贡生”,c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四《人物》。嘉庆丙子年,即1836年,距离龙山县设县,即雍正七年(1729年)有100多年,如按20年为一代人计算,上溯至黄之翰之父初入龙山行商约为乾隆年间,即可推测黄氏家族约于乾隆年间因行商迁入龙山,后成为当地望族。另外,上述龙山县人彭世选,方志又记载其于“道光中,知县屠可标计以银折米,免夫餫之劳,然费无所出,世选概然出八百金赞成之”,d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四《人物》。可知,彭世选于道光年间已成为当地有成就的商人。

(三)从移民到安家落户

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的移民具有由流动到安家落户的普遍性。移民通过各种方式定居,或携眷安居,或于当地缔结婚姻、定居地方。

其一,从军事移民来说,绿营兵调入既已携带家眷,且为世兵制,这无疑成为其安家定居的必有之选。此外,清政府为更好地统治地方,提倡“兵民结姻”、苗民联姻,为外来人口安居地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雍正九年(1731年),湖广总督迈柱上奏,“今永顺、桑植、保靖三土司地方,已蒙皇恩,改土设流一府四县,布置周备,即与中土无异,自当听其与兵民结姻。”“俾苗女嫁入民家,可以习知事亲长、相夫治家之道。民女嫁入苗家,可以化导叔伯妯娌,熏陶敦睦之风,不便仍以蛮苗外之”。e《朱批谕旨》卷二百一十三《湖广总督臣迈柱奏》,雍正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其二,流民、商人、工匠等自主性移民多安家落户于地方,有些甚至发展成为地方望族。如永顺县“自改流分设郡县,与内地一体,在永客户以及贸易人等始各买产落籍。”f骆为香:《禁汉人买地土详》,载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檄示》。有来凤县“张廷植,字艺圃,元阜里小河坪人,原籍浙江山阴,随胞侄张甯官来邑,遂家焉。”g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二《人物志·行谊》。因贸迁而来的客民后多“累赀”而安家定居,如湖南龙山县客民,“其先服贾而来,或独身持袱被入境。转物侯时十余年间,即累赀钜万,置田庐,缔姻戚。”h同治《龙山县志》卷十一《风俗志》。从最初因贸迁而独身进入酉水流域,到后来“置田庐,缔姻戚”,落户安家,商人移民由“客民”转变为“本地人”,甚至有部分商人发展成为地方望族。光绪《龙山县志》i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四《人物志》。载有张氏、黄氏等地方望族因商而迁入、定居:张廷辉,本城里人,世籍长沙县,至父朝奇徙龙山,以贾起家,为邑巨富;黄之翰,原籍长沙,父鸿祀以贾游龙山致富,遂徙家焉,世为邑望族。此外,也有因进入经商而与当地人成婚安家的,时有李亘荣,世籍常德府桃源县,同叔父德一服贾游龙山境,邑人张能发,见之,器甚,许字以女,于是遂徙家焉。j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四《人物志》。另外,工匠一般靠技艺基本可以维持生计,技艺精湛者可发家致富。如永顺王村张氏第十六世开焕公,生于清乾隆丙午年(1766年),同堂弟开昭等迁至永顺县王村,始以艺业(铁匠)营生,后薄置产业,虽无丰厚之荣,堪称衣食无缺。而开昭公,亦操锻作,技艺颇精,持家最俭,得以发家。k资料来源于《张氏家谱》,由王村后人ZHY提供。

二、移民之于市镇发展

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大量移民的进入为原土司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推进区域开发进程,并成为地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重要推力。市镇兴起与发展是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地方社会的重大变革之一。在诸多因素推动下,酉水流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镇由乾隆初发展,至同治年间走向繁荣,区域内市场广为分布。a李亚:《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市镇发展与分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移民既为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地方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也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市镇早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一)移民在生计之中成为市镇发展的助力

改土归流之初,移民成为地方社会政治力量强势介入外的又一大刺激,区域人口增长,开发进程加快,市镇发展的基础积淀日益深厚。

其一,移民进入,大力开荒垦殖,商业性农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清初,为稳定社会统治,政府即鼓励开荒垦殖,招徕流民并给予优惠的垦殖政策。对于初改流的民族地区,为促进区域开发,维护社会统治,地方官员积极地实施清初以来的垦殖政策,这为初入酉水流域的移民提供了良好的生计之路。“冈阜陡矗之处,丛荆礧石之间,寸尺隟土,无不垦辟。”b同治《龙山县志》卷十二《物产志》。湘西山区乾隆三十年(1765年),“生齿繁盛,居民稠密,地植多倍蓰于十年前。”c乾隆《辰州府志》卷十四《风俗志》。通过积极的开荒垦植,酉水流域各地自改土归流后垦殖了大量田地。永顺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分开垦额外旱田地一十六顷二十九亩四分”,d同治《永顺县志》卷四《赋役志·田赋》。桑植县,雍正十二年(1734年),“首垦额外水旱田地二顷七十一亩八分”,乾隆六年(1741年)“开垦水旱田地一顷四十二亩五分”。e同治《永顺府志》卷四《赋役志》由此可见,酉水流域在改土归流后的雍、乾年间,垦殖数量不在少数。大量的开荒垦殖提高了土地的可利用率,粮食作物的种植得以保障,缓解了移民迁入后的人口压力。另外,汉人进入酉水流域也带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推进区域农业的开发,加快农业发展进程。这些都未经济作物的种植创造了条件,为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其二,移民促进地方社会人口繁茂,奠定市镇发展的基础。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外来人口进入,并定居地方,地方社会客民人数不断上升。以永顺县的客民人数为例: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1344户、5226口;乾隆七年(1742年),为5446户、26438口;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为9155户、46123口。从雍正十二年(1734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永顺县客户户数增加了约5.81倍,口数增加了约7.83倍。另外,自雍正十二年(1734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永顺县总人口户数增长了约4.38倍,口数增长了约5.96倍。客户的增长率高于永顺县总人口的增长率,可见,外来汉人迁入的数量之多。f于民国《永顺县志》卷十二《食货志·户口》、乾隆(重修)《永顺县志》卷三《赋役志·户口》、乾隆《永顺府志》卷四《户口志》。此外,汉人迁入的情况从当时的学额亦可以窥探一二。如来凤县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初设学官,始定学额。g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志》。人口增加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为商业性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结构被打破,消费品被纳入市场体系,而人口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消费品市场的扩大,促进商品市场的循环与发展。

(二)商人移民引领地方社会商品经济发展

土司时期,酉水流域较封闭,商品流通受到诸多限制,商贸不发达,如有“查土司俗例每逢年节,凡商贾客人俱须馈送土官、家政、舍把、总理等礼物,名曰节礼,倘有不周,非强取其货物即抄掠其资本。夫贸迁有无,从古不废,土司如此,以致商旅裹足,财货不通。”h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一《檄示》。改土归流后,因贸易而迁入的移民成为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移民的迁入直接带动地方商品经济的活跃,对区域内商业的发展具有引领的作用。

其一,外来商人是改土归流初酉水流域商人的主要构成,是市镇初兴的重要力量。改土归流初,酉水流域市场日开,但“土民不善贸易”,苗人“不识商贾”。 因从商而进入是酉水流域客民的主要来源,时有“客民多长衡常辰各府及江西贵州各省者,其先服贾而来,或独身持襆被入境转物。”a光绪《龙山县志》卷十一《风俗》。因此,区域内从事贸易活动的多为外来客民,如永顺县“半属江右之民”,b民国《永顺县志》卷六《地理志·风俗》。外来商人初占酉水流域市场的情况可见一斑。正如同治《恩施县志》所载:“本户皆前代土著,客户则乾隆设府后贸迁而来者。”c同治《恩施县志》卷七《风俗志》。另外,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因土司时期“自安朴陋”,外来工匠也推动了地方手工业市场的发展。时有来凤县“邑不尚淫巧,故无良工。有大兴作,百工皆觅之远方。”d同治《来凤县志》卷二十八《风俗志·工役》。外地商人的迁入,说明地方市场的发展足以吸引商人进入,获得其对利润的追求,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方商品经济的发展拥有较大的空间与良好的前景。与此同时,商人群体扩大,促进商品的流通,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了地方市镇经济的发展。商人是商贸活动的承载,也是区域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主导者之一,因此,外来商人对于改土归流后市场初兴的酉水流域具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区域内市镇兴起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其二,商人移民的带动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本地商人逐步发展壮大。改土归流后,外来商人的进入为酉水流域商业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且商人又多安家落户者,又有成为地方巨富望族者,其经商理念、从商文化渗透于区域内社会,刺激本土商人兴起。各地商人数量增多,推动区域商业繁荣发展。如秀山县“县民男三女二,商贾比农户率半之”。e光绪《秀山县志》卷五《赋役志》。永顺县,“曩时,土民不善贸易,列市廛通货物者,半属江右之民,近则出口货物日形发达,交通变便,上至川、陕、滇、黔,下至鄂、浙、闽、广,咸有永商踪迹,较从前闭塞时代不啻天渊。”f民国《永顺县志》卷六《地理志·风俗》。永顺商人足迹遍及川、陕、滇、黔、鄂、浙、闽、广等省份则代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本土商人队伍壮大,即地方商人由最初的客商居多,到本土商人日渐成规模,也反映了永顺县商品经济的发展繁荣,而这其中,最初的商人移民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日渐扩大,商业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又吸引本地人为追求生计而加入商人行列,甚至有部分人弃儒从商。如龙山县“夏裔学,字之时,白岩里人,少业儒,以亲老废,转服贾,数年家隆起”。g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四《人物》。此外,方志中又记夏裔学在道光中岁饥之时,“倡捐縠数百石,置义仓二,又独设义仓一”等诸事,可见,道光年间,本地商人既已活跃于商人行列。

(三)移民在市镇化进程中的适应与融入

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市镇获得较大发展,传统社会受市镇发展的影响亦开始转型,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形成。樊树志先生提出,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h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13页。酉水流域市镇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成是乡村都市化,主要表现为市镇化的进程,而移民在此进程中既努力适应,又积极融入;既生存于地方社会之土壤,又影响地方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其一,市场搭建移民与土著交融的良好平台。施坚雅把市场体系看作社区,农民生活的自给自足的社会不是村庄而是基层市场社区,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的边界不是由他所住村庄的狭窄的范围决定,而是由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决定。i[美]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史建云、徐秀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0页。在市镇化进程中,基层市场社区即为个体与群体间互动的基本空间,市场圈即表现为社会交往圈,比如市场圈与婚姻圈、信仰圈、语言圈等交融。换言之,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进行,酉水流域外来的汉人与土著民族之间在文化、婚姻、习俗诸方面的交融亦随之产生。文化趋同的程度往往表现出受市场影响的一面,如史载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湘西少数民族中“居近城市,薙发、衣冠、耕读无异编氓者十居五六;未经薙发改装,与齐民,互相姻娅者十居二三”。a《湖南巡抚敦福奏遵旨陈明苗疆情形及实力查禁汉奸缘由折》(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十四辑。可见市场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另外,通婚也成为基层市场社区内交往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正如龙山县人李亘荣“服贾游邑境”,“邑人张能发见之,器甚,许字以女”。b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四《人物》。此外,久杂居者,文化习俗往往相染,时有乾隆时期永顺府“土人能官话,苗人亦间有学官话者,客户则杂各从其乡谈土音也。”c乾隆《永顺府志》卷十《风俗志》。其二,移民由安家到成为地方基层社会建构的重要力量。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的大量外来移民安家落户,在长期交往中,文化习俗上潜移默化,表现出其适应与融入的一面。另外,由移民到地方望族,再到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事务则展现了其由边缘走向核心的历程,这是移民建设地方的体现,也是其融入地方社会的结果。在此,可以光绪《龙山县志》d光绪《龙山县志》卷十四《人物志》。所载张氏、黄氏等地方望族之事迹来说明。

三、结语

改土归流是酉水流域划时代的变革,国家在场下的区域开发、文化变迁是地方社会发展与变革的直接表现。相较于由国家自上而下直接推动的区域开发而言,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市镇化进程中,自下而上的民间力量也成为其重要的推力。国家制度下的城镇建设、市场设立、区域开放等成为市镇发展的基础,商人、商业活动等民间力量则成为影响市镇发展的关键力量,而移民在其中发挥了开拓性的作用。

改土归流之初,酉水流域因区域开发的需求而对外来人形成吸力,周边汉族区的人口为求生计而迁入,表现出明显的从中原区流向酉水流域民族地区的趋势。移民既为生计迁入,又在生计选择中成为市镇发展的重要开拓者。移民对酉水流域的开拓性既体现在其对于区域开发,尤其是推动市镇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同时,也表现为移民的进入促进汉文化与土族文化交融,推进民族地区的“王化”进程,加快民族地区由边缘向中心靠拢的步伐。另外,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的移民也是传统农业社会移民流向的一个典型,即由中原向周边扩散,这是传统社会生计之选的结果,也是由小农经济的特点所决定的。

民族地区边缘与封闭的历史性与区域性,也必然影响其乡村都市化的发展历程,因此,改土归流后酉水流域市镇的发展历程具有民族历史的开拓性。对于初改流的民族地区而言,移民在带动区域内商业发展、促进区域内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开拓者的作用。酉水流域作为民族地区的一个典型,其市镇的发展历程显示了区域开发的历史进程,也代表了区域社会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转型期,在区域开发的历史需求下,移民发挥开拓者的作用便成为历史的必然。

猜你喜欢

永顺县永顺龙山县
湖南省龙山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湖南省永顺县老年大学校歌
戒烟
永顺县:政企联动 安全度汛有保障
永顺县渔业生产发展的思考
湖南龙山县土家语地名考释——以他砂乡为考察中心
精准扶贫下龙山县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湘西永顺大学生支教模式创新调研
永顺園名茶 福鼎白茶 政和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