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角色焦虑及其克服
——基于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的分析
2018-02-20苏其宏
苏其宏
(红河州教育科学研究所,云南 红河 661100)
焦虑已成为困扰当前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自己工作的无力和疲倦。有研究者在全国范围内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焦虑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调查,其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焦虑的流行率高达82.75%。[1]国外亦有研究指出“9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担忧情绪”。[2]教育本质是育人,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教师是承担这一任务的核心角色,更天然地具有道德性和神圣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教师这一教育从业者对教师角色的体验却也越来越充满了焦虑,并且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学生活中职业的倦怠为集中体现的负性情绪体验;二是教师面对各种问题时产生的无力感进而感受到的价值失落感。透视与矫治教师角色焦虑,已成为一个跨学科、多视角、整合性的研究领域。[3]面对越来越普遍的教师角色焦虑,综观当前研究主要从教师个体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却鲜有从教师角色本身出发进行反思,对教师存在进行反思。本文以荣格的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为基点,从教师角色本身出发,试论当前中小学教师焦虑的本体之因,以求提供一个思考的视角和应对的解决之道。
一、教师角色焦虑及其危害(一)教师角色焦虑
焦虑首先是一个医学、心理学概念。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长期处于这种情绪状态下将不利于人的健康。焦虑亦是一个哲学论域。卡尔·霍妮指出焦虑乃是个人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而产生的渺小感、孤独感、软弱感、恐惧感和不安感。[4]罗洛·梅认为焦虑是一种强烈的内心冲突,其核心是“自我实现潜能价值”和“安全感缺失”之间的冲突,体现的是人的存在感和非存在感的冲突。
有学者在深入研究了教师焦虑后把教师焦虑描述为由教师工作有关的具体情境引发、持续时间较短、强度变化较快的焦虑情绪。它是教师因对教学的内外环境、教学件等缺乏控制感,对生活事件、物质与精神条件等方面缺乏满足感,或在教师角色、职业自我等方面存在冲突感而引发心理上的恐慌、紧张、忧虑,生理上的系列不适反应以及行为上的应对反应。[5]在哲学论域上,教师焦虑除了具有一般人的焦虑意蕴外,还具有教育意义迷失和教师角色认同危机的外在表征。教师角色焦虑便是教师对人生活意义迷失的思索,它与“我是谁”“我应做什么”“我该如何做”等的思考密切相关。倘若人不能追问“我是谁”“我应做什么”与“我该如何做”等问题,角色焦虑也就无从产生。[6]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角色焦虑的背后实际上是自我同一性危机。
(二)教师角色焦虑的危害
1.对教师身心的影响
研究表明如果人的焦虑程度过高或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中,就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焦虑对教师的困扰首先体现在生理上。美国心理学家伯恩斯坦(Bernstein)就认为,长期严重的焦虑会使教师出现生理紊乱,如溃疡、结肠炎、心律失常、头疼、慢性疼痛、高血压等。其次,教师的焦虑情绪还可能导致教师产生教学场以外的有害生活行为,如酗酒、破坏家庭和同事关系、性功能障碍等。加德纳和里克也认为焦虑会使教师产生不愉快的工作或生涯状态,并且会使教学变成一种令教师反感的刺激源。[2]最后,严重的焦虑还会导致教师的情感耗竭,极大地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
2.造成教师职业倦怠
长期的职业生涯焦虑必然导致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7]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组织的“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近9000名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轻度职业倦怠占86%,中度职业倦怠占59%,严重职业倦怠占29%。该结果表明我国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普遍存在。[8]职业倦怠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职业生活质量及专业成长,使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影响学生的成长,最终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
3.引发教师自我同一性危机
教师对自我角色认同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发生联系,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9]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赋予了一种“神圣”的角色期望,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这些都给教师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使得他们掩饰了真实的自我。面对当下生活所引发的角色焦虑,一些教师出现了对自我教师角色认知的困惑,产生了角色的同一性危机。
二、教师人格面具和阴影视域下的教师角色焦虑
(一)人格面具和阴影
“人格面具”和“阴影”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重要概念,是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原型之一。集体无意识的发现是心理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是指人类个体从祖先那儿通过遗传而继承下来的共同的无意识心理要素,类似于本能。集体无意识是人类祖先世代共同积累的经验,经过不断的积淀、浓缩、再积累、再浓缩,以痕迹的形式埋藏于大脑结构中的心理内容,是大脑结构中的一部分,是人类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由遗传而留下来的普通的精神机能,说到底,就是普通的先天反映倾向、图式。[10]集体无意识以原型的形式影响着我们,其中最重要的几个原型为: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性等,这些原形意象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意识及无意识水平上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人格面具(persona),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因被心理学家荣格赋予了全新的学术内涵而广为人知。荣格在《原始意象与集体潜意识》一书中,对人格面具做了如下阐述:“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该采用的方式以对付世界的体系。比如,各行各业都有其自己特有的人格面具……只是有个危险,即(人们)和其人格面具合而为一了——教授与其课本,歌唱家与其声音……可以稍加夸张地说,人格面具实际上并非戴面具其人,但其他人甚至连自己都认为该面具即是其自己。”[11](P330)从荣格的论述中我们可知人格面具是基于个体应对外界而存在的一个体系。它保证了个人能够与他人,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
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受此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他部分之间,便会出现尖锐的对立和冲突,严重时甚至会丧失整合自己人格阴影的能力,成为一个虚弱之人。人格面具不等于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人格面具是基于个体应对外界而存在的一个体系,是个体为适应外在环境而刻意伪装真实自我的工具。
在荣格分析心理学里,阴影和人格面具是两个相互对应的原型。“哪里有阳光,哪里就会产生阴影,光明和黑暗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的,自然界中是这样,人格中同样如此,我们把自己的某些方面公布于众,让人了解,同时却把自己的另一些方面特征隐藏在阴影里。”[12]这种光和影的隐喻生动地表明了人格面具和阴影的关系。阴影处于人格的最深层,荣格曾论述所谓阴影就是个体最不愿意成为的那些东西。那些我们总要表现的东西就是人格面具,而要隐藏的东西就是阴影。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阴影并不完全只是消极的存在,阴影中包含着许多本能的内容及能量,以及阴暗之中的玄妙。[13](PP67~68)荣格反复强调作为人类的我们都有阴影,每一个真实的东西都有阴影,自我对于阴影正如光明对于黑暗,而正是阴影使我们成为人。
(二)教师人格面具和阴影视域下的教师角色焦虑
1.教师人格面具及其表现
作为个体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其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形成人格面具和阴影的过程。每个人的人格面具和阴影都是他在个人从幼年时期起就开始逐渐形成,凡是作为“好的”而被奖赏的东西,我们自己便将它们认同和内化,并精心修饰成面具。凡是不被赞成或作为“坏的”而被处罚的东西,我们就试图从我们的自我意识中摒弃,但这些被嫌弃的内容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压抑起来形成了人格阴影。
教师人格面具的形成与其职业角色特征密切相关。“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和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4](P99~130)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总是在扮演一定的角色,这种角色是社会规范和期待的,也是角色扮演者所意识到的。扮演某种角色,就应遵循与之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表现这种角色的人格特征。教师角色的一般含义是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实现与其身份、地位相对应的权利和义务时,所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期望的态度和行为模式的总和。[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是当代社会对教师所承担角色最基本的概括。从这一权威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基本判读:一是教师是专业人员;二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通过教书育人进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教师是专业人士,工作对象是人,工作目的是“使人成为人”,这就决定了社会对这一职业有着特殊的集体职业要求。教师人格面具既是这一职业对从业者的诉求,也是个人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适应的结果。
教师人格面具和教师角色密不可分,有多少种教师角色便有多少种教师人格面具。袁振国在《当代教育学》中指出中国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六种[16]:(1)“传道者”角色。教师负有国家和社会赋予的传播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的榜样。(4)管理者角色。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管理,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组织班集体活动等等。(5)父母与朋友角色。低年级学生多把教师看作父母的化身,高年级学生则愿把教师看作朋友。(6)研究者的角色。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上述教师角色都突出地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是道德上的示范形象,二是知识上的权威形象。这两种突出形象进而生成了教师职业最具代表性的道德面具和知识权威面具。作为教师来说,就应该有良好的教师角色形象,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识和道德等有着特殊要求和强调成为社会对教师行业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普遍地影响了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定位,更成为这个行业从业者的职业要求。这种对教师的集体无意识并不是近代方产生,而是自教师这一行业产生之日起便产生了,历经千百年的积淀。自这古老的职业产生之日起,对这行业的这种集体无意识便在从业者当中世代相传。这种“集体表象”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相关的表象和象征物着重尊敬、恐惧、崇拜等感情。[17]从个人站上讲台承担教师这个角色那一刻起,无论主观愿意与否,便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教师人格面具,个人既享受这一职业所带来的种种尊荣,也要承担这一面具在人格深处所投下的长长阴影。
教师人格面具对教师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性的影响。借助教师人格面具的正面影响,教师可以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完成各种任务,但在长期使用尤其是过度使用教师人格面具的时候,教师作为行为的主体亦不可避免地会承受着教师人格面具所造成的负性影响。
2.基于人格面具和阴影理论对教师角色焦虑的分析
(1)存在无力之焦虑:教师人格面具与真实焦虑
人格面具就是我们表现给别人看到的我们自己。在分析心理学里人格面具是和“阴影”相对应的原型意象,我们倾向掩饰我们的阴影,同时也倾向于修饰与装饰我们的人格面具。当我们把自己认同于某种美好的人格面具时,我们的阴影也就愈加阴暗。[18](P68)这段话揭示若过分强调和认同某一人格面具,必然导致此人格面具向心灵深处投下长长的影子。教师人格面具虽然对教师心理有积极的一面,可以使职业人展现积极美好的一面,促进职业人更加认同职业文化等等,但长期过度使用人格面具,将失去人格的内在统一性,造成埃里克森所告诫的“自我同一性混乱”。对此,哲学家萨特亦提醒道:咖啡馆侍者因在潜意识里受“侍者”这个角色的规约,而自己像个“侍者”那样招待客人,与其说他是个侍者,倒不说他是在“扮演”侍者,而扮演侍者的那个真实的“人”却隐藏了起来。[3]个人长期在职场中所“扮演”的人格与其个人生活中的本真人格不同,带有“伪装”和“面具”性质,如长期分离必将引发个人对自我道德的怀疑和对自我人格的否定,焦虑便随之而来。此外,如果他的真实人格与职业面具人格不是分裂而是过度同化,个人就会完全为人格面具所主宰,则会成为一个“漂亮却虚弱”的人,一个消磨了个性、迷失了自我的人,他们精致而被动,麻醉到无为。
显然,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生活中的人,然后才是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从业者。“一个教师是什么样的人,也就意味着他是什么样的教师,作为人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是合而为一的”。[19]但在生活中,管理机构和社会不断地对教师这一职业进行规训,过度强调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专业权被不断地侵蚀,对于作为个人的教师个体所应享有的权利被长期淡漠忽略或者遗漏,最终造成了教师这一职业不断地被抽象,变成了一堆枯燥的定义。作为个体的教师戴上这大写的面具便变成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师,就意味着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个人的真实人格被侵蚀和掩盖,这既造成了教师个人存在的弱化无力,更是直接造成了教师生活体验的疲倦。
(2)生活体验之焦虑:教师人格面具与体验焦虑
何为生活体验?生活体验就是人对生活的体验。生活体验不只是生活经历,它更包含着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焦虑的教师生活体验是因为教师切身感受到了当下或未来的教育教学生活之消极意义,这种消极的生活体验更多地以教师职业倦怠再现出来。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许多研究教师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的论文都指出教师心理健康不容乐观,职业倦怠问题严重。有学者对比研究教师、警察、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时发现教师的“耗竭”和“人格解体”检出率分别为“22%”和“29.5%”。[20]有调查表明:“有69%的教师表示不喜欢这个职业;有50%以上的教师认为如果有一个收入和劳动强度相当的工作,就可以考虑改行;有93%的教师不赞成下一代去从教。”[20]论文进而论述道:“榜样与普通人是教师的永远矛盾的两重角色。面对学生,教师需要以规范化的形象出现。教师不是神,但角色意识和职业道德又迫使他们控制自己,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讲台上,教师是演员;讲台下,教师还是演员。而且都必须演正面角色。因而,做人累是教师们的共同感觉,在学校如此,在社会也是如此。同样的行为,其他职业可能得到大家的宽容和理解,但在教师却往往成了众矢之的。”[21]
值得强调的是,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最主要原因不是经济原因,也不是工作强度过大,而是教师职业的道德面具下的体验所造成的心理失调。根据心理场理论,我们可知在教育场中教育问题的根源都在于社会,社会对教育赋予的种种期待和要求,又都集中地体现在了教师身上。教师在全能化、全责化、保姆化下倍感疲惫和压力,教书变成了一种无限责任职业,教学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事业,更不是一种追求。教师本应成为灵魂的麦田守望者,当教师们都不再抬头仰望星空,不再追求神圣的事业,而是疲惫不堪地应付不同角色之间的转换时,这种断裂化的教育便引发了教师们的集体虚无体验和一种倦怠感。现代性使得人的魂灵坠入世俗,作为灵魂守望者的教师便随之地跌落于神坛,此刻的教师人格面具便产生了一种不合时宜之感。
三、克服教师角色焦虑之思考
(一)教师层面:正视焦虑和人格面具
焦虑的教师过度认同了人格面具的虚像,从而掩盖和失去自己的真实体验,丧失了将自己人格阴影整合到自我中,造成了断裂的体验。阴影普遍存在于个体的内心深处, 因此认识阴影的关键在于要承认这个方面,并且需要揭露我们的阴影。人格面具和阴影告诫教师:一个教师首先是真实的人,方才是一个真实的教师。作为人 的教师和作为教师的人是合而为一的。一个人选择做一位教师,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既要体验这一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承受这一生活中的阴影。罗洛·梅认为,焦虑是本体论的,不可规避。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焦虑是因为“首先他丧失了他的存在感,其次是他丧失了他的世界”。[22]对于教师而言,教师个人力量的微弱和社会问题的重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在这种不断被定义和规训的世界中体会着这种无力感。但是罗洛·梅亦指出焦虑同样也有建设性的一面:“焦虑建设性的一面在于,焦虑像一个警报,提醒人们要适应当前的生活,体验人的存在。当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感受到威胁的时候,它直接影响到人对自身存在感的体验,个体要不断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来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23]个体要正视焦虑,不逃避也不屈服,鼓起勇气面对焦虑,凭借其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23]
古希腊有一座著名建筑,门楣上写着“认识你自己”。人必须拥有一个完整自我,否则就会发生“断裂”,从而失去自己的人生方向。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且要努力不断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不断地提醒人们,要深入面具背后,不断探索自我,对经验开放,在体验中发现自我。[24](P104~105)对于一个师者而言,既存在于周围世界之中,也存在于教学的人际世界中,更存在于自我世界中,面对焦虑时自己既不迷失自己,也要正视焦虑,接受自己,实现和超越自己。当教师的真实人格与职场人格存在差距时,合理使用教师人格面具是必要的。在使用教师人格面具时,一是不要把那些不符合行业要求的个人特征带入职业从业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不应是随意的、完全自我的,而必须以自己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形象去陶冶学生,必须对那些不符合教育要求的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情趣、言行等加以收敛。二是教师人格面具的使用必须遵循行业性原则和适度性原则。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这也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教师应按社会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是否使用教师人格面具。教师人格亦是多重角色特征的复合人格,教师人格面具的使用,要视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而言。
(二)学校层面:让教师卸下面具诗意栖息
首先是把专业权还给教师。有研究表明,无论是作为一种权力与自由,抑或是作为一种责任与能力,教师专业自主均是外部赋权与内部建构双向强化的结果。因此,只有外增自由——撤减教育科层体制的干扰与管治,内增知能——培植教师专业自主的信念与能力,才能消解教师对教学生活的厌倦与拒斥,唤醒教师对专业成长的期待与憧憬。[3]其次是增加教师参与权,提升存在感。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如果人只能机械地适应他人的要求,便会产生空虚、自我疏远、生活无意义等痛苦的体验。当前,学校教育对教师的管理主要是基于行政手段的科层制规训式管理。借助利用规范化的制度体系,行政部门对教师进行自上而下的规训,在这种管理体制中,管理层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而教师表达自我需求长期处于无声状态,教师的失语状态必然造成存在感的缺失。[5]再次,学校应加强人文关怀。人格面具告诫教师要能放下面具生活,学校要关注教师的生活境况和日常的感受,将教师的问题和困难作为事关学校发展的重要职责来抓,只有教师们体验到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时候,才会从心底热爱工作享受教学生活,不断地自我实现。
(三)社会层面:理性对待教师人格面具
社会公众对教育和教师都抱有很高的期望,教师被看作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社会亦应该正视教师人格面具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师需要人格面具,但人不能为之所奴役和异化。教育是一种有总识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要对受教育者施加正面影响,从而使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教师人格面具保留了教师人格类型中积极的职业特征,展现给学生更为适合的教育形象。教师完全自然的真实的“我”,未必都符合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不对其消极的方面加以剔除或收敛,而随意把它带入教育情境,反而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期待和信任或者会成为学生模仿的负面榜样。[25]故社会对教师的人格形象不宜神圣化、抽象化,社会应给予职业以必要的理解与宽容,使教师有较为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仅仅是社会中众多职业中的一种, 我们不能因为教师这一职业就对教师们提出过多的要求和期待,不能期待教师们都是圣人,更不能期待他们都是无所不能的人。[5]只有这样,当他们中的某一个人犯了一点错误的时候,我们才不会对整个教师队伍进行质疑,也不会因为这一点错误就揪住不放,大加批判。因为每一个凡人都是会犯错误的,任何一个群体都不是绝对纯净高洁的,个别人的错误行为也不能代表整体的素质。
总之,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在生活和工作中如何使用教师人格面具注定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的过程,但这亦是一个教学不断提升的过程,更是一个个人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借用存在主义者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式的告诫:“不要只单纯地希望成为一名教师,而要首先成为一个真实的人……不要只像一个教师那样来思考……而更要像一个活着的、真实的存在那样来思考。”[26](PP14)教师个人要会深入面具后面,体验真实的情感,在体验中发展完善真实的自我。学校要创设一种人文和成长的环境,减少“规训”式管理,让教师能在学校生活中不断经验和构建自己的世界。社会亦要有一个理性和成熟的教师观,少一些抽象的道德拷问,多一些日常的理解,让教师可以摘下面具诗意地栖息。
[参考文献]
[1]王力娟,张大均.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流行率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1,(3).
[2]肖伟平,马勇军.国外“教师焦虑”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9,(3).
[3]余宏亮.老师角色焦虑的三维透视[J].全球教育展望,2006,(7).
[4]卡尔·霍妮.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5]王力娟.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6]王海涛,李润洲.人学视野的教师焦虑[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
[7]伍新春.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
[8]张贵诗.中学教师心理工作环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1.
[9]柳翔浩.数字时代教师的角色焦虑及其消解路向[J].教育研究,2017,(12).
[10]宋宝萍,魏萍.荣格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与现代心理健康教育[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5,(3).
[11]荣格.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M].刘国彬,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
[12]周霞.大学生人格阴影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3]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5]张翅.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16]杨箐.国内近十年教师角色研究综述[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
[17]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8]申荷永.荣格与分析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9]郭兴举.论存在主义的教师观[J].教育学报,2006,(3).
[20]李倩.教师心理问题现状及改善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5,(10).
[21]李永鑫.三种工作人群职业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22]刘慧姝.罗洛·梅的存在主义思想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6,(1)
[23]夏烨.罗洛·梅的焦虑理论评述[J].医学心理学,2008,(7).
[24]罗杰斯.个人形成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5]杨多.教师人格面具:一个两难的教师心理问题[J].教学与管理,2008,(5).
[26]罗洛·梅.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新方向[M].郭本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